《氦离子束显微术获得大面积石墨烯纳米粒子》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4-27
  • 在日本先进科学技术研究所(JAIST),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用氦离子束显微镜在大范围内制造了悬浮石墨烯纳米微粒。

    在量子技术、声子工程和气体传感等领域,ers是检测石墨烯纳米esh固有特性的可行方法。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热学和电学性能。它是未来10年几项应用的潜在候选者。此外,石墨烯被认为比硅更有希望开发下一代电路。

    但如果没有带隙,石墨烯作为场效应晶体管(fet)的应用并不容易。科学家们尝试将石墨烯薄片切成一小片石墨烯纳米带,也成功观察到了带隙的打开。

    然而,石墨烯纳米带产生的电流不足以驱动集成电路。因此,通过在石墨烯上形成周期性的纳米孔来标记石墨烯纳米粒子,石墨烯纳米粒子也被认为是一种微小的石墨烯纳米带阵列。

    Fayong刘博士和教授的指导下,Hiroshi MIZUTA以及与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合作先进工业科学技术(巨大),一个研究小组表明,大面积悬浮石墨烯nanomesh可以迅速通过使用氦气离子束显微镜控制球和sub-10 nm纳米孔直径。

    氦离子束铣削法解决了速度的限制,与慢速瞬变电磁法图形相比,也提供了一个高成像分辨率。初步的电测量表明,当孔隙率增加时,石墨烯纳米微粒的热活化能呈指数增长。

    因此,这一过程为传统纳米带技术的带隙工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研究人员打算继续研究用于声子工程应用的石墨烯纳米微粒。

    石墨烯纳米微粒是现代微机械系统的一种新型“砖”。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在原来的悬浮石墨烯上产生多种周期性的模式,从而调整设备的性能,使其适应特定的应用,尤其是纳米尺度的热管理。

    Hiroshi Mizuta,教授,日本先进科学技术研究所Mizuta实验室主任

    目前,MIZUTA实验室正在设计石墨烯基器件的热学和电学性能,用于基础物理和热整流、气体传感器等未来的应用。研究人员的最终目标是利用石墨烯建立一个绿色世界。

    本研究由日本科学促进协会(JSPS)的科研资助基金(No. 18H03861, 19H05520)资助。

相关报告
  • 《在反射面上使用全石墨烯光栅耦合纳米粒子的宽带吸收》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11-05
    • 自然于2020年11月04日发布关于石墨烯的文章,文章指出利用石墨烯包绕纳米粒子周期组装的杂化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设计了一种纳米粒子辅助光吸收器。该结构的带宽增强是通过在相关的单元单元中使用两个密集的交叉堆叠的石墨烯条提供多种类型的等离子体共振来实现的。设计的石墨烯条带支持基本的表面等离子体在条带上传播,并支持相邻部分构建的空腔中的间隙等离子体。石墨烯条带在工作光谱中呈现双曲色散区,有助于带宽增强。此外,由于纳米颗粒被沉积在顶部条带上,通过激发条带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实时偏置,而不需要将相邻的纳米颗粒电连接起来。该结构的整体动态带宽采用双态偏置方案,覆盖频率为18.16-40.47 THz,效率为90%。由于结构的对称性,该器件对横向电(TE)和横向磁(TM)波的性能相似,并且在不同入射角度下具有高的宽带吸收率,最高可达40度。由于采用了2D石墨烯材料和空心球形颗粒,我们提出的吸收体也很轻,而且由于亚波长尺寸,适合新型紧凑型光电器件。
  • 《长春光机所光子实验室在利用飞秒激光微纳加工石墨烯材料方面的研究获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11
    • 自石墨烯被首次发现以来,“二维材料”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如何突破材料本身性能,拓展其物理化学性质,是实现其走向应用的关键环节。通过自组装,电子束刻蚀和极紫外光刻等技术在石墨烯上制备微纳结构,能够调控其带隙、吸收、载流子迁移率等性能。但这些方法存在着耗时、成本高昂,缺乏通用性等问题。因此,如何降低成本,高效制备微纳结构石墨烯,成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飞秒激光加工技术 凭借着超高峰值功率和超短脉冲持续时间的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材料的超精细微纳加工领域。 然而,以激光直写为例,虽然其精度很高,但在超精细微纳制备上,效率仍有待提高。同时保证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是该技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显然,如何利用灵活简便的加工手段解决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问题是拓展飞秒激光实用化的关键所在。   针对上述问题,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子实验室杨建军团队和山西长治学院、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合作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应对方式——飞秒激光等离子体光刻技术( FPL )。通过均匀化入射激光通量的宽视场照射以及调控激光与物质耦合强度和瞬时局部自由电子密度分布等,合作者们在百纳米厚的硅基氧化石墨烯( GO )薄膜表面实现了高质量微纳周期结构的快速制备。   这项工作首次证明了 FPL 技术在二维薄膜材料上能够实现大面积高质量亚微米周期结构(周期约 680 纳米,宽度约 400 纳米)( rGO-LIPSS )的快速制备。不仅如此,得益于飞秒激光的非线性光学特点, FPL 技术加工过程不易受材料表面缺陷、杂质等因素的影响,加工基底也不易受到材料种类的限制。加工材料表现出了优异的机械性能,可以利用传统的湿转移法进行完整转移。这为相关材料周期性微纳结构的灵活制备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成果以 “ High-speed femtosecond laser plasmonic lithography and reduction of   graphene oxide for anisotropic photoresponse ”为题发表在Nature子刊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