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变暖的未来,79%的南极海洋物种将面临威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3-23
  • 英国南极调查局(British Antarctic Survey)的一个小组研究了气候变暖对960多种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潜在影响,这些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早已被人熟知,通常栖息地在40°S以南的地区。

    研究数据来源于海洋生物地理信息系统(Ocean Bio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中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整理。研究小组还使用了由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整理的南极海洋生物地理图集的数据。

    本世纪,南大洋的海水温度预计将平均升高0.4°C,其中一些地区的升温幅度可能高达2°C。研究小组发现,仅仅温度升高不太可能导致南极海底生物的大规模灭绝,即便是外来物种的大规模入侵也不会造成这种结果。事实上,有些物种将从更高的温度中受益。但好消息只有这些,整体情况并不是那么乐观。79%的南极洲独有海洋物种将面临升温威胁,这些物种的栖息地中,生存和繁殖的面积平均减少了12%。此发现表明物种和地区最有可能受气候变暖发生巨大(消极和积极)变化,因此研究结果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未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模拟全球变暖的气候条件,科学家们通过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建立的19个气候模型进行研究。在所有的气候变化模型中,造成最大影响的是21世纪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

    参考文献:

    Griffiths, Huw J., Andrew JS Meijers, and Thomas J. Bracegirdle. "More losers than winners in a century of future Southern Ocean seafloor warming."

    (刘思青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www.unesco.org/new/en/natural-sciences/ioc-oceans/single-view-oceans/news/more_losers_than_winners_for_southern_ocean_marine_life_in_a/
相关报告
  • 《潮热气候将威胁南亚人口》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7-08-22
    •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生活在南亚的数百万人面临着由全球变暖驱动的炎热和潮湿的致命威胁。 大多数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将经历接近生存极限的温度。 研究显示,暴露于危险、潮热的人口比例将达到30%,而南亚拥有世界人口的1/5。
  • 《全球2°C升温目标下干旱半干旱区未来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威胁》

    • 来源专题:气象农业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7-04-27
    • 4月24日,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黄建平教授等人在Nature Climate Change刊登了一篇题为“Drylands face potentialthreat under 2°C global warming target”的文章。该研究指出贫穷落后的干旱半干旱区虽然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微不足道,但其承受的气候灾害却比高温室气体排放的湿润区发达国家严重得多。该研究认为在切实履行《巴黎协定》提出的全球2°C升温目标基础上,为进一步遏制全球变暖对干旱半干旱区的灾难性影响,有必要使全球升温控制在1.5°C以内。相反,若《巴黎协定》未能切实履行,干旱半干旱区未来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威胁。 黄建平及其合作者研究发现,《巴黎协定》确定的全球2°C升温目标适用于全球湿润区,而干旱半干旱区仍将承受巨大的增暖风险。其研究指出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干旱半干旱区升温比湿润区高20%-40%,但其人为CO?排放量却只有湿润区的约30%。该研究不仅从观测和气候模式资料中发现了上述现象,还从理论上提出了造成上述现象的能量平衡机制。进一步通过预估表明当未来全球平均升温达2°C时,湿润区升温仅为2.4-2.6°C,而干旱半干旱区或达3.2-4°C,比湿润区多约44%,气温增暖所导致的玉米减产、地表径流减少、干旱加剧和疟疾传播等气候灾害在干旱半干旱区也最为严重,这将进一步扩大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C之内将大大减缓干旱半干旱区可能面临的灾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