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究者利用自然语言算法预测病毒逃逸》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1-03-08
  • MIT研究者利用自然语言算法预测病毒逃逸
    可以发生逃避中和抗体的病毒突变,被称为病毒逃逸,这种现象阻碍了有效疫苗的开发。2021年1月14日Science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计算模型可以对更容易发生逃逸突变的病毒表面蛋白片段进行精准预测,识别那些不易发生逃逸突变的片段作为新疫苗研发的靶点。
    研究者使用最初为人类自然语言开发的机器学习算法对病毒逃逸进行建模。逃逸突变保留了病毒感染力但使病毒在免疫系统不能有效识别,类似于保留句子的语法性但改变其含义的单词变化。研究者针对甲型流感血凝素、HIV-1包膜糖蛋白和SARS-CoV-2尖峰糖蛋白构建了三种不同的无监督语言模型。这些病毒的语义分析都准确预测了病毒的逃逸突变,这些突变产生的序列在语法上是正确的,但在语义上被有效改变,因此能够逃避免疫系统。
    该研究证实了语言模型可以仅使用序列数据就能准确预测结构逃逸模式,在自然语言和病毒进化之间建立了一个有潜力的概念桥梁。该模型还适用于癌症疫苗开发和不容易发生耐药性的分子药物研发。了解控制逃逸的复杂规则可以为疾病治疗设计提供重要信息。
    吴晓燕 编译自https://news.mit.edu/2021/model-viruses-escape-immune-0114
    原文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6/284.full
    原文检索:Learning the language of viral evolution and escape

相关报告
  • 《Science:用于研究语言的算法可预测SARS-CoV-2和其它病毒的“逃逸”突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1-02-01
    • 通过弥合人类语言和病毒演化间的概念鸿沟,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功能强大的新型工具,它能用来预测允许病毒“逃脱”人类免疫或疫苗的突变。它的应用可避免目前需要用高通量实验技术来发现允许病毒躲避识别的潜在突变。 Yoo-Ah Kim和Teresa Przytycka在相关的《视角》中写道:“这些作者发现了病毒及其被宿主免疫系统的解读与自然语言中的句子及其被人类解读属性之间的相似处。” 病毒有时会以旨在令其能逃避人体免疫系统并引起感染的方式突变,它也被称为病毒逃逸。病毒的这一能力是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开发中的重大挑战,它尤其体现在创制通用型流感疫苗和HIV有效疗法之中。此外,病毒逃逸已迅速成为在争竞SARS-CoV-2感染解决方案中的紧迫问题。 尽管对支配逃逸突变演变规则的了解可为治疗设计提供信息,但目前用于识别潜在逃逸突变的技术仍然有限。受语法(或句法)和含义(或语义)等语言学概念的启发,Brian Hie和同事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最初是为了训练计算机使用一系列单词来理解人类语言而开发的一种机器学习技术)来预测可能导致病毒利用氨基酸序列改变而逃逸的突变。 与单词更改如何可以令句子保持语法正确但又能改变其含义类似,Hie等人证明,病毒如何能通过保持生物学“句法”正确的突变而实现免疫逃避;该“句法”控制着病毒的感染能力但又改变了病毒的“语义”,从而令中和抗体不再能识别该病毒。 根据这些结果,针对甲型流感、HIV-1和SARS-CoV-2蛋白所研发的不同语言模型可准确预测有因果关系的逃逸突变,确定具高潜力逃逸的结构区域。这些模型无需事先培训且仅用原始序列数据就能取得这些结果。他们发现,对SARS-CoV-2而言,刺突蛋白(即病毒感染细胞所用蛋白)中的逃逸潜能在两个结构域中呈显著富集,但在另一结构域中却大量减少。
  • 《乙肝病毒导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4-06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教授田志刚课题组与山东大学药学院教授张彩课题组合作,揭示了乙肝病毒感染导致机体T淋巴细胞免疫耗竭的新机制。 慢性病毒感染和肿瘤微环境可以诱使机体抗病毒或抗肿瘤特异性T细胞衰竭,使其增殖能力和效应功能严重受损,致使机体免疫应答无法抵抗病毒感染或肿瘤发生。T细胞共抑制受/配体被认为是慢性病毒感染和肿瘤中T细胞耗竭的关键调节因素,据此原理诞生的卡控点免疫疗法(Checkpoint Immunotherapy),被列入201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榜首,成为美国2016年启动的“癌症登月计划(Cancer MoonShot)”的核心手段。然而,慢性病毒感染、肿瘤发生和介导T细胞耗竭的共抑制受/配体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在该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HBV+肝癌患者队列进行了肝癌组织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发现肝癌细胞的锌指转录因子SALL4(一种肝脏胚胎蛋白)和T细胞共抑制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均与miR-200c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通过大样本肝癌病人生存期回顾分析,发现低表达SALL4或PD-L1及高表达miR-200c的患者具有更长的生存期。以HBV+肝癌细胞为模型探讨其分子机制,发现miR-200c可直接靶向PD-L1的3'-UTR以控制其表达,过表达miR-200c能直接抑制HBV诱导的肝细胞PD-L1表达,证实miR-200c是PD-L1表达的阻遏因子。进一步研究发现,HBV感染可以再激活正常成年肝脏不表达的癌胚蛋白SALL4,而SALL4可特异性负向调控miR-200c的转录,使miR-200c失去对PD-L1表达的阻遏作用,导致PD-L1高表达。应用HBV携带小鼠模型进一步确证,HBV可以导致小鼠肝细胞PD-L1高表达,并伴随抗HBV特异性CD8+ T细胞的耗竭;抑制SALL4表达或增强miR-200c表达或用抗体阻断PD-L1,均能明显削弱PD-L1介导的T细胞耗竭。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在HBV感染和肝癌发展期间存在调节PD-L1表达的HBV-pSTAT3-SALL4-miR-200c-PDL1分子轴,基于该分子轴的干预策略对逆转病毒或肿瘤诱导的免疫细胞功能衰竭具有重要意义,为Checkpoint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同时,该研究还揭示了miR-200c和SALL4可能对HBV+肝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具有重要的分子病理学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中国科大副教授孙成、山东大学博士兰培祥和副教授韩秋菊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和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智红、安徽省立医院黄强等的研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