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带来更强壮灵活人造肌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的材料和工艺,用于制造比生物肌肉更强壮、更灵活的人造肌肉。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工程学院研究人员称,创建人造肌肉来完成工作并检测力和触觉,一直是科学和工程界的巨大挑战之一。

      在制造人造肌肉方面,虽然许多材料都很有竞争力,但具有高弹性的轻质介电弹性体(DE)因其柔韧性极佳而备受关注。大多数DE由丙烯酸或硅树脂制成,但这两种材料都有缺点。传统的丙烯酸DE可实现高驱动应变,但需要预拉伸且缺乏灵活性;有机硅更容易制造,但它们不能承受高应力。

      UCLA研究团队利用市售化学品并采用紫外线光固化工艺,创造了一种改进的丙烯酸基材料,该材料更柔韧、可调节且更易于扩展,且没有损失其强度和耐用性。丙烯酸能形成更多的氢键,从而使材料更容易变形,但研究人员调整了聚合物链之间的交联,使弹性体更柔软、更灵活。然后将得到的薄薄的、可加工的高性能介电弹性体薄膜(PHDE)夹在两个电极之间,以将电能转换为致动器的动能。

      每张PHDE薄膜都像一根头发一样轻薄,大约35微米厚,当多层堆叠在一起时,它们就变成了一个微型电动机,可像肌肉组织一样发挥作用,并产生足够的能量来为机器人或传感器的运动提供动力。研究人员已制作出4—50层不等的PHDE薄膜堆叠。

      配备PHDE致动器的人造肌肉可产生比生物肌肉更多的动力,柔韧性也比自然肌肉高3—10倍。

      UCLA的研究利用了“干法”工艺。该工艺用刀片将薄膜分层,然后进行紫外线固化硬化,使各层均匀。这增加了致动器的能量输出,使设备可支持更复杂的运动。

      这种简化的过程,以及PHDE的灵活和耐用特性,允许制造出新型柔性致动器,其可像蜘蛛腿般弯曲跳跃,亦可缠绕和旋转。研究人员还展示了PHDE致动器能够投掷比薄膜本身重20倍的豌豆大小的球。当电压打开和关闭时,致动器还可像隔膜一样膨胀和收缩。

    【总编辑圈点】

      长远来看,如今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机器人,可能属于机器人的雏形或初级形态。虽然它们能够执行很多指令和操作,但在很多方面,它们与真正的智能还有一定差距,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其外观更像硬邦邦的机器,而不是灵巧的人。试想,负责照顾小朋友或老人的看护机器人,如果能把钢筋铁骨换成柔软的皮肤和肌肉,实际使用体验可能会大大提升。人工皮肤和人工肌肉的相关研发成果,有助于让机器人变得更加柔性,也帮助它们变得更加“名符其实”。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07/11/content_538313.htm?div=-1
相关报告
  • 《新型铁电材料可变身机器人“肌肉”》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07-07
    • 科技日报北京7月3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表示,他们研制出的一种新型铁电聚合物,能高效地将电能转化为机械应变,有望成为一种高性能的运动控制器(致动器),在医疗设备、先进机器人和精密定位系统中大显身手,例如作为机器人的“肌肉”等。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近的《自然·材料》杂志。 铁电材料是一类在施加外部电荷时表现出自发电极化的材料。在相变过程中,这些材料中的机械应变可以使其形状等特征发生变化,因此这种材料可用作致动器。致动器指在外力(如电能)作用下能变形的材料。 一般而言,这些致动器很坚硬,但铁电聚合物等软致动器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环境适应性。聚合物是一类由许多相似单元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材料,DNA和尼龙都是聚合物,铁电聚合物的机械应变比陶瓷等其他铁电材料高得多。此外,铁电聚合物还更柔韧、成本更低、质量更轻,因此在软机器人和柔性电子产品等领域更有前景。 研究团队指出,目前软材料致动领域面临两大挑战:提高软材料的受力以及降低驱动场。为此,他们开发出了一种渗透性铁电聚合物纳米复合物PVDF/TiO_2,这是一种附着在聚合物上的微型贴膜。通过将纳米颗粒掺入聚合物聚偏二氟乙烯内,研究人员在聚合物内创造了一个相互连接的极网络,使铁电聚合物的相变能在比通常所需低得多(10%)的电场下被诱导,因此可用于医疗设备、光学设备和软机器人等需要低驱动场的领域。 研究人员指出,最新研究让人们为软机器人开发“人工肌肉”成为可能,这种新材料更接近人类肌肉,除能承受大的应变外,还能承受高负荷。 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3-01564-7
  • 《创造多功能材料新视界》

    • 来源专题:可穿戴技术
    • 编译者:高芳
    • 发布时间:2015-12-22
    • 多功能材料如若带有感知能力,例如视觉、触觉甚至味觉等,将会极度扩大工业设计许多领域的可能性。以一个来自大自然的提示为例,一个由哈佛大学保尔森学院工程与应用科学(SEAS)系、哈佛大学威斯研究所生物工程系与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们参与的跨机构合作中,已经破译了生物矿物诸如软体动物从组成护身衣到进化为形成一个将眼睛镶嵌其上的保护壳。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确定目前仍在探索期的人造多功能材料产生的时间。内容于11月20日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多功能材料可以在环境中感知身体刺激,并利用环境使我们建起避风港,不断地监测磨损撕裂以及有无损坏的迹象,甚至更好地传输药物来产生生物工程器官。 “迄今为止,人工材料执行多重任务或是结构上的相对功能的能力还暂缺,我们还不能理性地设计他们,但是研究存在于自然界的多功能生物材料终将使得我们能够演绎这个相对较新材料科学领域的关键法则。” SEAS材料科学教授同时也是威斯研究所核心委员的Joanna Aizenberg说。由Aizenberg完成的海生生物蛇尾的早期工作使用了相同的矿化材料并生长得到了骨架和视觉器官,这为探索多功能生物材料打好了基础。 如今,Daniel Speiser、Aizenberg 与 Christine Ortiz完成的早期生物学研究给M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Morris Cohen带来了灵感,他建立了一个多学科团队来研究另一个大自然诉说着的故事:热带海生的海胆石鳖属多板纲软体动物的外保护壳上拥有着成百上千的小眼睛。Speiser作为南卡罗来纳大学的教授在这个哈佛与MIT共同领导的团队中付出了努力。 大多数自然界生物的眼睛是由有机分子组成的。而与此相反,石鳖的眼睛是无机的,由一种叫做霰石的结晶矿物组成,防身衣也是它的集成体。他们确保石鳖感知光线变化,从而在水下能通过拧紧提升抓地能力,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天敌。 该团队利用一套高度分辨微观和结晶的设备,解开了眼睛的三维结构和几何形状,完成了石鳖神经系统所需要的外角膜,透镜以及容纳能够提供聚焦图像的感光细胞的下层室。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员发现,透镜中的霰石晶体比外壳中的更大,而且组成了有规律的平面图,这是便于光线收集与捆绑传输。 “通过单独研究眼睛,我们确定了镜片材料具体如何在室里产生清晰的焦点,比如视网膜可以提供食肉性鱼类的图像。”Aizenberg的博士后研究员同时也是该研究的联合第一作者Ling Li说。 “我们还了解到,在两个功能的权衡中,相比于另一个保护壳来说,光学性能是作为第二功能的。有利于光学性能的材料性质通常不利于机械性能,这样一来进化的石鳖不得不限制眼睛的大小并把它们放置在强烈突出的被保护区内,以平衡其机械漏洞。” Li说。 对大自然最好的“多重艺术家”的调查可以为多功能材料的功能协同和权衡提供深刻见解,引导我们在仿生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革命性进展。我们因而可能会离材料构成的房屋更近一步,不仅仅是机械性的,还带有灵活调节光线的透镜、测试体内温度、感知外部状况的功能。”Aizenberg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