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所在EAST先进混杂运行模式研究方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31
  • 近日,等离子体所高翔研究员团队在混杂运行模式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Experimental progress of hybrid operational scenario on EAST tokamak”为题发表在核聚变领域权威期刊Nuclear Fusion (Gao et al 2020 Nucl. Fusion https://doi.org/10.1088/1741-4326/abaa91) 上。

      混杂运行模式作为ITER、CFETR等未来聚变装置的先进运行模式之一,在现有装置上开展相关的实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EAST上利用中性束与低杂波组合加热的方式实现的混杂放电,具有芯部平坦的电流密度分布,与ITER计划实施的混杂运行模式在很多方面有类似特征。这种运行模式通常伴随着内部输运垒(电子温度、离子温度、电子密度)的形成,进一步研究发现,ITB的形成与芯部的鱼骨模行为相关,且主要影响电子温度、电子密度的内部输运垒形成。在对ITB的阈值功率研究中发现,EAST上实现的混杂运行模式中,ITB的阈值功率为≥3.5MW,并且符合ITB的国际定标率。

      聚变增益直接与无量纲参数G(=βNH89/q952)成正比,因而如何获得高βN和高约束等离子体是提高聚变增益的关键,同时研究如何维持这样高性能等离子体对于长脉冲稳态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前期EAST混杂(高βN)实验的总结探索,目前G因子已经达到0.3,接近ITER混杂运行模式的设计值(≥0.4),对于进一步研究在EAST上获得更高的归一化聚变增益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研究成果得益于等离子体所相关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 相关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报告
  • 《等离子体所在EAST台基湍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4-26
    • 近日,等离子体所高翔研究员团队发现了高放电中边界局域模(ELM)爆发频率的一种反常行为,研究了EAST台基湍流对ELM频率的影响和机理,这些新结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该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uclear Fusion杂志上 [F. B. Zhong, et al. Nucl. Fusion 58 (2018) 056014]。   托卡马克反应堆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是等离子体与壁的相互作用。具有I类ELM特征的H模被选择为未来反应堆ITER的基本运行模式之一。这种ELM爆发时排出的热流与粒子流对于偏滤器材料,将会带来非常致命的侵蚀作用。因此,对ELM的相关物理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科研人员分析了高bN等离子体放电中ELM频率(fELM)、能量损失(WELM)与通过分离面的加热功率(Psep)之间的依赖关系,发现了一种反常的低频率ELM。研究发现这个现象主要与大幅度增强的台基湍流有关。这种湍流具有相干模的特征,它增强了台基的向外输运[T. Zhang, et al. PPCF 59 (2017) 065012],使得边界台基压强恢复变缓,从而出现低频率的反常ELM。   以上研究成果得益于等离子所相关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相关研究得到国家磁约束核聚变发展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合肥科学中心的科学研究资助。
  • 《等离子体所在粒子输运研究方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18
    • 近期,等离子体所EAST团队远红外课题组对EAST上共振磁扰动引起密度排出过程中的粒子输运物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获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由博士研究生王守信等人发表在聚变领域顶级期刊Nuclear Fusion上[S.X. Wang et al, Investigation of RMP induced density pump-out on EAST, Nucl. Fusion 58 (2018) 112013]。   对未来聚变装置如ITER来说,共振磁扰动(RMP)已经成为抑制或削弱边界局域模的基本方案之一。然而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着芯部和边界密度的降低。因此,粒子约束水平降低,从而影响聚变效率。由于长脉冲高参数稳态运行是EAST的聚变目标,并且RMP抑制ELMs是ITER的基本方案之一,理解RMP引起的密度排出过程中的粒子输运物理机制对于提高反应堆的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组首次在EAST托卡马克上利用SMBI调制获得RMP加入前后粒子输运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扩散系数在RMP加入后增加,而向内的对流速度减小,对应着台基的降低。通过关键参数分布计算得到的径向电场在边界rho~0.97减小,同时DBS测量到的结果验证了这一计算结果。由于径向电场的减小,EXB剪切率在该位置也大幅降低,而剪切率的降低引起了湍流输运的增加,从而导致了密度的降低。通过十一道偏振干涉仪得到的密度涨落在边界位置明显增加,而芯部涨落并未增加,同样验证了这一结果。    以上工作得益于等离子体所内各个诊断系统的数据支持和控制组对于实验运行的大力支持。相关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