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超50%》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08
  • 中国电力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日前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3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6.2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3.3亿千瓦,同比增长15.9%,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50.5%,首次超过总装机容量的一半,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一季度,全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电力供需总体平衡,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用电需要。

    从电力消费需求看,一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2.1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比上年四季度增速提高1.1个百分点,电力消费增速稳中有升。一季度第一、二、三产业合计用电量1.7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

    从电力生产供应看,一季度,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900万千瓦,其中新增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3366万千瓦。截至2023年3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6.2亿千瓦,同比增长9.1%。

    从全国电力供需看,一季度,全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受来水持续偏枯、电煤供应紧张、取暖负荷增长等因素叠加影响,贵州、云南等少数省份电力供需形势紧张,通过加强省间余缺互济、实施负荷侧管理等措施,保障电力供应平稳有序,守牢了民生用电安全底线。

    “电力供应和需求多方面因素交织叠加,给电力供需形势带来不确定性。正常气候情况下,预计2023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15万亿千瓦时,比2022年增长6%左右。”《报告》指出,预计2023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部分区域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其中,二季度南方区域电力供需形势偏紧。迎峰度夏期间,华东、华中、南方区域电力供需形势偏紧,华北、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为确保迎峰度夏期间电力安全稳定供应,保障大电网安全和民生用电底线,《报告》建议,电力行业要全力保障迎峰度夏期间电力燃料安全稳定供应;加快重点电源电网工程建设,提升电力系统调节支撑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电力安全保供中的重要作用。

    “要保持煤炭稳定供应平衡市场供需,加强电煤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进一步发挥中长期合同压舱石作用,加大对电煤市场价格的监管。”《报告》明确,加快推进新增电源项目建设,挖掘现有发电机组潜力;加快度夏前网架补强以及新建电厂的并网工程;加强电力负荷管理挖掘需求侧资源。完善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充分发挥大电网平台作用,健全完善市场化电价形成机制,加强电力中长期交易监管。

  • 原文来源:https://power.in-en.com/html/power-2428583.shtml
相关报告
  •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有望达50%》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15
    • “预计2022年底,我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将达26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达到13亿千瓦左右,有望首次达到总装机规模的一半。”在近日举行的“2021—2022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发布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郝英杰说。 郝英杰表示,在上述13亿千瓦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中,水电约4.1亿千瓦,并网风电约3.8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约4.0亿千瓦,核电5557万千瓦,生物质发电4500万千瓦左右。正是在新能源快速发展带动下,预计2022年基建新增装机规模将创历年新高,全年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3亿千瓦左右。 过去一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全年电力消费增速实现两位数增长,电力装机结构延续绿色低碳发展态势。 受电煤供应紧张等多重因素影响,2021年9月、10月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偏紧,多地采取有序用电措施。电力行业全力以赴保民生、保发电、保供热,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提升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保障能力。2021年11月7日起至2021年底,全国有序用电规模基本清零,仅个别省份对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主动执行有序用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为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提供了最主要支撑。”郝英杰表示,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电能替代等带动电气化水平稳步提升、上年基数前后变化等因素,并结合专家预判,预计2022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8.7万亿千瓦时至8.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至6%,各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总体呈逐季上升态势。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据中心主任王益烜表示,根据电力需求预测,基于对气温、水电来水、电煤供应等关键要素的分析,综合考虑新投产装机、跨省跨区电力交换、发电出力及合理备用等,预计2022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部分区域电力供需偏紧。 “不过,2022年的电力供需形势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气温变动、外贸出口增长等影响着电力消费需求,而电力燃料供应、主要流域降水情况等,给电力供应带来了不确定性。”王益烜分析说,当前我国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高达60%,燃料的供应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力供应情况。同时,目前尚难准确预测2022年汛期降水情况,水电出力具体情况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当前,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期,这决定了未来用电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十四五”期间预计年均增长4.8%,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加近40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排名第十位国家全年用电量总额。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电力行业要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全力推动能源电力结构转型。 对此,郝英杰建议,一是要加快研发和突破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要集中力量开展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容量储能以及低成本CCUS等技术创新。 二是科学有序推动大规模新能源建设。要持续优化新能源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在东部地区建立多能互补能源体系,在西部北部地区加大风能、太阳能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力度。针对新能源配置储能建立“统一调度、共享使用”的协调运行机制,最大程度发挥储能促进新能源消纳、调峰调频、功率支撑等多重作用。 三是科学有序推进煤电清洁转型,继续发挥煤电基础性作用。在推进煤电机组改造升级过程中,要统筹考虑煤电节能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及机组的技术特性,对不同类型的机组采用不同的供电煤耗改造基准线,不“一刀切”。建立合理的电价机制疏导“三改联动”技改成本。 四是加快构建大规模源网荷储友好互动系统。要加大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对电力柔性负荷进行策略引导和集中控制,充分利用用户侧资源,化解短时电力供需矛盾。将新型电力设备等多类型需求响应资源统筹纳入电力运行调度,提高电网的灵活性。
  • 《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50%》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6-19
    •   新华社上海6月11日电(记者何欣荣、桑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杨荫凯11日在上海表示,当前我国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0.9%,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   2020年,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在11日举行的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开幕式上,杨荫凯说,近三年来,中国的“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通过强化政策设计,我国制定了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双碳”实施方案和支持保障措施,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保障体系。加快能源转型步伐,在沙漠、戈壁和荒漠地区规划建设了大型光伏风电基地,完成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和供热改造超4.8亿千瓦。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中国的绿色低碳创新充满活力,绿色低碳产业朝气蓬勃,绿色低碳发展潜力无限。杨荫凯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近期将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能源革命,坚持“先立后破”,有序推进新旧能源转换替代;二是加快重点领域低碳转型,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严把新上项目能耗和碳排放关,引导传统行业改造升级,产品设备更新换代,推进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三是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全链条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培育经济增长绿色新动能;四是加快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健全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