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纳通: 量子点膜——“视界”因你更精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05
  • 导读: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TV面板的出货数量达2.62亿片,出货面积为1.38亿平方米。2018年,TV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和焦灼化。以三星和TCL为代表的量子点电视阵营雄心勃勃,LG主导的OLED电视阵营更不甘示弱,两大技术路线的竞争甚嚣尘上。虽然Micro-LED技术尚未成熟,但三星在CES展上发布的146寸Micro-LED电视“The Wall”也是赚足了眼球。从一定意义上讲,平板显示产业的战国时代已悄然来临。

    从本质上讲,当前量子点电视与OLED电视的竞争仍属于液晶显示与OLED显示的竞争。量子点显示的技术基础有两个层面:电致发光与光致发光。所谓电致发光,就是量子点材料在电场驱动下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基于此可以制备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QLED的显示原理与OLED类似,然而囿于量子点材料的特性,QLED器件只能通过喷墨打印等湿法工艺来制备,目前在设备、工艺等方面的瓶颈尚未突破,因而QLED真正产业化尚需时日。目前商业化的量子点显示器是基于光致发光原理,属于量子点背光技术(QD-BLU)与液晶显示相结合的产物,即量子点背光液晶显示器(QD-LCD)。

    量子点显示发展始末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就发现了量子点材料并开始研究其应用。1981年,前苏联科学家Efros和Ekimov就发现了半导体纳米晶的量子尺寸效应。198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Brus首次报道了CdS纳米晶具有尺寸效应等相关的性质,拉开了量子点研究的序幕,虽然“量子点”这一名称是数年后耶鲁大学物理学家马克里德正式赋予的。在以后的数年中,研究者将精力集中于如何制备大小均一的量子点、如何提高量子点的量子效率和稳定性,以及无镉多元量子点材料的研究,这些研究为量子点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应用于发光的量子点材料家族逐渐壮大,已经涵盖了硒化镉、磷化铟、钙钛矿等几大体系。

    自量子点材料被发现后,人们就开始思考其应用价值,科学家探索了量子点材料在LED、太阳能电池以及生命科学方面的应用。2009年,美国尼克思照明的夏洛特将量子点的涂料涂在蓝光LED上,在实验室中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量子点LED灯,正式开启了量子点的商业化应用探索。然而量子点照明的商业化并不顺利,价格昂贵、寿命短、产业链不成熟,使得量子点照明的商业化停滞不前。

    量子点显示的产业化探索始于本世纪初,由此诞生了QD-Vision(2016年被三星收购)、Nanosys和Nanoco三大量子点巨头。三家的发展各具特色:Nanoco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无镉量子点开发及应用;QD-Vision于2013年率先实现了量子点电视,采用的是量子点管技术;与QD-Vision师出同门的Nanosys专利布局深远,是量子点膜的发明者。在量子点背光技术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产品形态:On-chip、On-edge和On-surface。On-chip是将量子点油墨涂敷在蓝光芯片上直接做成白光量子点光源,其好处是量子点粉体用量最少,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蓝光芯片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会使量子点的寿命大幅降低,无法达到商业化应用。On-edge方式即为量子点管技术,是将量子点粉体封装在玻璃管中,装配在模组导光板入光侧面。这种方式克服了量子点直接与高温LED接触的问题,寿命大大延长,早期的量子点电视多采用这种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大规模推广。原因在于量子点管比较脆、很容易破损,且安装在导光板侧面需要额外的空间,必须重新进行产品设计,因而终端用户的阻力很大。Nanosys与3M联合开发,将量子点材料包覆在两层PET膜之间得到量子点膜,装配时放在导光板或扩散板上面,即所谓的On-surface。量子点膜在空间上远离LED灯,且与当前模组制造工艺兼容度高,因而受到下游厂家的青睐。

    量子点膜邂逅LCD:让“视界”更精彩

    量子点膜问世之初,并未受到产业界的青睐。第一,当时价格昂贵,每平米价格高达100多美金,终端厂商无法接受。第二,产品的性能及信赖性有待提高。第三,产业链不成熟,终端厂商对量子点膜产品及如何应用不了解。随着量子点合成及涂布工艺的改善,特别是国内厂商开始涉足量子点膜生产。产品的外观、性能、信赖性以及价格逐步跨过下游厂商的门槛,量子点膜逐渐成为量子点显示厂商的首选和主流产品。

    当前量子点膜都采用三明治结构:两层水氧阻隔膜中间夹着量子点层。量子点层中含有红色和绿色量子点,蓝光激发产生红光和绿光,与LED自身蓝光复合形成白光。由于量子点材料发光半峰宽比较窄(通常30nm左右),这意味着与荧光粉LED背光相比,量子点背光的红色和绿色更纯正。依据色度学原理不难理解,RGB三基色光谱的半峰宽越窄,三基色的纯度越高,其显示的色域也更宽。一般采用YAG荧光粉的LCD,色域值只有70%(NTSC),而采用量子点膜的LCD色域值可以达到110%(NTSC),高于目前OLED电视的色域值。因此,无论是要与OLED显示器竞争,还是液晶显示行业内部的竞争,都有必要采用量子点技术提高色域、改善显示效果。

    量子点膜可以应用于TV、商业显示器、电子黑板、笔电、PAD、车载显示及手机等领域。以量子点液晶TV为例,其背光结构分为直下式和侧入式。中高端TV通常采用侧入式背光结构,引入量子点膜技术后,其一般结构为“反射片/导光板/量子点膜/BEF/DBEF/上扩散片/液晶cell”。由于要采用蓝光激发,原来的白光LED灯条需要更换成蓝光LED灯条,一般推荐主波长区间在445-450nm范围内的蓝光LED灯条。量子点液晶显示器的产业链与传统的液晶显示器基本相同,其模组生产工艺也和传统液晶显示器基本一致,主要区别是在模组结构上增加一片量子点膜。采用量子点膜对传统LCD进行性能升级相对比较简单,成本增加也比较低,显示器色域可以达到110%甚至更高,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显示性能的大幅提升。

    中科纳通:量子点膜后起之秀

    中科纳通成立于2012年,专注于光电显示领域,努力成为国内光电显示领域电子材料先行者。经过6年的不断探索,现已初步形成“浆”、“胶”“膜”三大产品线,涵盖数十种电子材料产品。产品应用于触控、显示、LED照明、电磁屏蔽、电热等领域。尤其在显示领域,中科纳通提早布局,开发的产品已应用于面板玻璃减薄、液晶显示模组、OLED硬屏保护以及量子点背光源等场合。

    作为一家中国科学院技术背景的企业,中科纳通在量子点膜开发方面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联想集团的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及中科纳通技术团队早在2013年就开始关注量子点技术,并开始做相关技术和产品预研。目前,公司已经在量子点油墨开发、量子点膜耐水氧性能、量子点膜新型结构及器件结构改善等方面申请核心专利5项。在量子点粉体方面,中科纳通与国内外厂家采取联合开发等模式,保障了粉体供应的安全和稳定,同时也在积极验证导入无镉量子点。结合不同的应用场景及客户需求,现已开发出QD350、QD155及QD105三大系列产品,产品最大幅宽达为1200mm,可以支持86寸量子点电视。凭借在量子点材料供应、量子点油墨配方、涂布工艺控制方面的独特优势,我们快速配合客户做定制化开发,产品得到了多家大客户的赞赏和认可。

    “纳四海英才,通产业之巅”。中科纳通自成立之日起一直坚守这一理念,致力于成为一家专业的电子材料公司。在显示领域,中科纳通未来三年会加强量子点膜等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为液晶模组及终端客户提供高性能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助力液晶显示在当前平面显示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焕发生机、大放异彩。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211633
相关报告
  • 《在具有超级电容器优越的电化学性能的石墨烯纳米片上非晶态FeOOH的量子点组装介孔薄膜的研究》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5-12-18
    • 以前关于铁氧化物/氢氧化物的研究将重点放在结晶上,而不是非晶态。尽管后者由于无序结构可以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活性。本文此项工作中,用一个简单的、可扩展的合成路线来制备非晶态FeOOH量子点 (QDs) 和 FeOOH QDs/石墨烯杂化纳米片。混合纳米片具有独特的异质结构,包括紧紧固定在石墨烯表面的连续介孔FeOOH薄膜。非晶态FeOOH /石墨烯杂化纳米片具有优异的电容性能,其性能要大大优于晶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基材料。 此项研究为超级电容器设计高性能电极材料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对非晶氧化物/氢氧化物基材料。
  • 《创造多功能材料新视界》

    • 来源专题:可穿戴技术
    • 编译者:高芳
    • 发布时间:2015-12-22
    • 多功能材料如若带有感知能力,例如视觉、触觉甚至味觉等,将会极度扩大工业设计许多领域的可能性。以一个来自大自然的提示为例,一个由哈佛大学保尔森学院工程与应用科学(SEAS)系、哈佛大学威斯研究所生物工程系与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们参与的跨机构合作中,已经破译了生物矿物诸如软体动物从组成护身衣到进化为形成一个将眼睛镶嵌其上的保护壳。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确定目前仍在探索期的人造多功能材料产生的时间。内容于11月20日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多功能材料可以在环境中感知身体刺激,并利用环境使我们建起避风港,不断地监测磨损撕裂以及有无损坏的迹象,甚至更好地传输药物来产生生物工程器官。 “迄今为止,人工材料执行多重任务或是结构上的相对功能的能力还暂缺,我们还不能理性地设计他们,但是研究存在于自然界的多功能生物材料终将使得我们能够演绎这个相对较新材料科学领域的关键法则。” SEAS材料科学教授同时也是威斯研究所核心委员的Joanna Aizenberg说。由Aizenberg完成的海生生物蛇尾的早期工作使用了相同的矿化材料并生长得到了骨架和视觉器官,这为探索多功能生物材料打好了基础。 如今,Daniel Speiser、Aizenberg 与 Christine Ortiz完成的早期生物学研究给M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Morris Cohen带来了灵感,他建立了一个多学科团队来研究另一个大自然诉说着的故事:热带海生的海胆石鳖属多板纲软体动物的外保护壳上拥有着成百上千的小眼睛。Speiser作为南卡罗来纳大学的教授在这个哈佛与MIT共同领导的团队中付出了努力。 大多数自然界生物的眼睛是由有机分子组成的。而与此相反,石鳖的眼睛是无机的,由一种叫做霰石的结晶矿物组成,防身衣也是它的集成体。他们确保石鳖感知光线变化,从而在水下能通过拧紧提升抓地能力,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天敌。 该团队利用一套高度分辨微观和结晶的设备,解开了眼睛的三维结构和几何形状,完成了石鳖神经系统所需要的外角膜,透镜以及容纳能够提供聚焦图像的感光细胞的下层室。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员发现,透镜中的霰石晶体比外壳中的更大,而且组成了有规律的平面图,这是便于光线收集与捆绑传输。 “通过单独研究眼睛,我们确定了镜片材料具体如何在室里产生清晰的焦点,比如视网膜可以提供食肉性鱼类的图像。”Aizenberg的博士后研究员同时也是该研究的联合第一作者Ling Li说。 “我们还了解到,在两个功能的权衡中,相比于另一个保护壳来说,光学性能是作为第二功能的。有利于光学性能的材料性质通常不利于机械性能,这样一来进化的石鳖不得不限制眼睛的大小并把它们放置在强烈突出的被保护区内,以平衡其机械漏洞。” Li说。 对大自然最好的“多重艺术家”的调查可以为多功能材料的功能协同和权衡提供深刻见解,引导我们在仿生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革命性进展。我们因而可能会离材料构成的房屋更近一步,不仅仅是机械性的,还带有灵活调节光线的透镜、测试体内温度、感知外部状况的功能。”Aizenberg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