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河公司助力中土天然气贸易超3000亿方》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1-05-24
  • 截至5月21日,中国石油阿姆河天然气公司累计生产天然气1188亿立方米、向国内输气超1100亿立方米,助力中土两国天然气贸易量突破3000亿立方米,为我国加快能源转型贡献了绿色力量。

    阿姆河天然气项目自2007年启动以来,凭借先进的气田勘探开发、钻修井作业、工程建设、工艺设备、生产运维、数字化等技术优势,在浩瀚的卡拉库姆沙漠腹地攻克一项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先后发现6个千亿立方米气区,高效建成2座天然气处理厂、14座集气站、126口生产井,年产量超过140亿立方米,成为中国境外第一个千万吨级油气当量、百亿立方米供气能力的天然气保障项目,被誉为“中土能源合作典范”。

    从中土合作开始,阿姆河公司就牢固树立“建一个气田,留一片蓝天”的理念,规范推进HSE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建设运行安全平稳;同时,积极参与当地社会的文化、教育、医疗及残疾人救助等公益事业,其中,2014年投资建设的民生公益项目“米干村水厂”,一次性解决了边远地区5000名居民的饮水困难问题。阿姆河公司注重本土化发展并努力帮助资源国进行油气人才培养,14年来选派土库曼斯坦当地员工赴中国各大油田和高校培训、实习5.63万多人次,选派139名土库曼斯坦学生赴中国留学。

    进入“十四五”,为服务中土能源合作大局,阿姆河公司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天然气合作项目的目标,并已制定了总体实施方案,明确了深挖高质量发展潜力、大力开展提质增效活动的建设思路。

    热值换算显示,中土天然气已有贸易量可替代燃煤3.99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4.26亿吨。

    ( 来源:中国石油网 )

相关报告
  • 《中油国际阿姆河公司10年累计向国内输气超900亿方》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01-02
    • 截至12月30日,中油国际(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天然气公司(简称阿姆河公司)今年生产天然气141亿立方米,向国内输气131亿立方米;投产10年来累计向国内供气929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158万吨。2009年12月14日,中、土、哈、乌四国元首共同开启通气阀门,项目投产运行。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土库曼斯坦,中土双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年来,来自巴格德雷的“蓝金”,输送到祖国的大江南北,阿姆河天然气项目成为中土天然气合作的典范,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实践者,为深化中土关系,推动我国绿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建设期,阿姆河公司与中国石油各技术支持和服务单位攻坚克难,高效建成阿姆河天然气项目一期和二期工程,创造“中国石油速度”。10年勘探,中国石油攻克巨厚变形盐膏岩勘探开发技术难题,探明地质储量7200亿立方米;开发上突破“六高”气田钻井瓶颈,动用23个气田、125口生产井,建成年生产能力140亿立方米,年产20万吨凝析油生产规模,成为中国境外第一个千万吨级油气当量、百亿立方米供气能力的天然气战略民生保障项目。投产以来,阿姆河公司以“无一时短供、无一日断供”的稳定供气能力,在中亚两国三气源中发挥了主供气源作用,惠及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3亿多人。在阿姆河公司带动下,中国石油在土企业迅速打开当地市场,高效建成了复兴气田一期100亿立方米产能建设项目。在实现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出口多元化的同时,中土互利共赢合作成为两国关系的压舱石。10年来,阿姆河公司严格合规经营管理,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项丰硕成果,发展成果惠及所在国民众。大力推行员工本土化,聘用当地承包商,拉动当地经济发展;雇用当地员工2万余人次,开展培训5.6万余人次,员工本土化率超过98%。及时缴纳税费,注重安全环保,累计实现安全生产2.4亿人工时;公益项目聚焦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领域,共选派139名土库曼斯坦学生赴中国留学,学成归国后,投身土库曼斯坦油气各领域,有效促进了中土两国的文化交流,为持续深化中土两国能源合作储备了一批综合性人才。
  • 《天然气保供:中石油多项指标破极值》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3-21
    • 来自中石油集团公司消息,截至3月15日,随着华北地区主要城市供暖季结束,持续5个月的全国冬季供气步入收尾阶段。与上一年供气紧张、“气荒”频现完全不同,去冬今春的天然气供应市场显得颇为“低调”。    “事实上,市场‘低调’的背后是一场激烈的供气‘保卫战’。中国石油人交出一份亮丽的‘战绩单’。”中石油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冬今春,中石油天然气产量预计502亿立方米,同比增加7.9%;销售天然气预计880亿立方米以上,同比增长10%。天然气产量、LNG单日气化量、储气库单日采气量等多项指标均破历史极值。    高峰期日产达3.4亿立方刷新历史纪录    “2018年的这个冬天,中石油天然气产业链全体员工绷紧了弦。特别是整个上游生产非常给力,为供气‘保卫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撑。”中石油生产经营部天然气处处长赵堂玉表示。    据介绍,2018年以来,中石油加大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重点加大长庆、川渝,以及页岩气示范产能建设投入,高月日均产量达3.4亿立方米以上。预计去冬今春天然气产量同比增加37亿立方米,超冬季保供计划23.5亿立方米。    作为北京、西安、银川等4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气主力,长庆油田各采气单位以“不累倒一口高产井,不放弃一口低产井,让每一口井都百分之百发挥能效生产”为目标,冬供期间1.2万口气井保持满负荷生产。塔里木油田单日最高输气量7913万立方米,为下游供应天然气99.03亿立方米。    入冬以来,西南油气田捷报频传。公司成立产能建设推进领导小组,高效组织生产建设,高石梯-磨溪特大型气田年产能力达130亿立方米,川南页岩气日产量突破200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最大的页岩气生产基地。    去冬今春,青海油田生产“气势”强劲,涩北、南八仙、东坪三大气田担负着甘肃、青海、西藏地区的天然气供给任务。    除四大主力气区外,吉林油田、大庆油田和华北油田等天然气产量再创新高,有力保障了北方天然气供应。    LNG单日最大气化量破1亿立方接船数量创新高    除国内自产气,进口天然气是国内稳定供应的另一重要保障。    据了解,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支持下,中石油加大中亚土乌哈三国协调谈判力度,追加中石油阿姆河气田项目产能建设投入,确保中亚气稳定供应。去冬今春预计共进口中亚管道天然气194.4亿立方米,增幅10%。    数据显示,中亚气源中起到“压舱石”作用的土库曼斯坦康采恩气田稳定供应6300万立方米/日左右,同时组织阿姆河气田加快项目投产,实现超计划供气,在国内用气高峰由3700万立方米/日提高到4100万立方米/日。    乌兹别克斯坦入冬前设备投产,哈萨克斯坦哈南线顺利投产,两国去冬今春供气量大幅增加。中缅天然气每日平均供气1500万立方米左右。    “去冬今春LNG资源非常充足,单日最大气化量突破1亿立方米,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中石油生产经营管理部天然气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中国提早开展LNG进口量谈判,长贸和现货LNG同比增长14.2%和16.3%。    入冬以来,江苏、大连和唐山接收站始终保持高罐位满负荷运行。唐山LNG接收站高峰期平均每3天接卸2船,大连LNG接收站接卸量同比增加34.97%,江苏LNG接收站外输量同比增长12.4%。    储气库单日采气量破1亿立方日采气能力再上新台阶    今年2月,北京地区连降3场大雪,气温骤降,用气量骤增。此时作为调峰利器的储气库发挥了稳定的接续作用。    “今年高峰期间,中石油储气库首次单日产气量突破1亿立方米,达到最大采气能力,突破历史极值。”中石油生产经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而且在2018年整个采气期,储气库(群)提升强注强采力度,增加钻井数量,推进资源储备、平稳供气、达容扩建,最大限度对天然气供应进行调峰。    去年入冬后,辽河双6、华北、大港等储气库(群)火力全开。华北油田苏桥储气库(群)在冬供期间历经“六注四采”,通过调整工作制度,摸清气井产能,落实应急能力,保障安全生产,在冬供期间,采气5.76亿立方米,最大日调峰能力达780万立方米,周期采气量及日采气量双双创历史新高。    相国寺储气库采气保供111天,连续4天保供气量超过2000万立方米,最高达到2028万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全国大管网的应急气量调配,为保障京津冀地区季节调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确保供暖期间采气工作安全平稳,大港油田加强储气库安全生产管理,技术人员在总结多周期注采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配置各采气井采气量,按照供气需求,及时调整工作制度,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自2018年11月15日起,共采气102天,累计采气17.9亿立方米,完成指令采气量的102.31%,超采3380万立方米。    辽河油田双6储气库严格按照采气方案,加强生产运行组织,落实巡回检查制度,加密对注采井口、注采设施及管道等压力系统的监控和巡查,每天对储气库周边20余公里的范围进行巡查,每4小时对生产区进行一次全面巡检,保证管网24小时正常运行,在东北及京津冀地区冬季天然气调峰保供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器”作用。    管道系统上下联动互联互通力度前所未有    2018年互联互通工程建设过程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资源互串力度前所未有。为保障民生用气,管道系统上下联动,陆续建成投产21项互联互通重点工程,压气站常规建设周期大幅压缩,形成了“南气北上”、中贵线反输、陕京四线增输各3000万方/日,东北和天津增输华北各700万方/日的能力,北方重点地区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夯实。    去年12月10日,北京油气调控中心数据显示,中石油天然气管网单日销量超过5亿立方米,突破历史极值,同时给管网保障能力带来新挑战。    为确保天然气管网安全运行,中油管道所属5家管道公司提前部署。从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3月15日,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累计供气318.6亿立方米。西气东输在冬季安全措施上建立多道防线,严防死守。坚持隐患排查,确保设备可靠。特别针对冬季易发的管线冰堵、调压撬故障等隐患,安排站队熟悉应急处置卡、开展应急演练,确保突出状况下能够迅速处置。    承担首都和沿线地区供气任务的陕京管道系统长期处于满负荷状态。公司加快国家互联互通工程陕京四线托克托压气站建设,历时7个月完成应该是两年的工期建设,使陕京管道日输气量由4400万立方米提高至6074万立方米。整个保供季累计输送天然气超25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    截至今年3月12日,管道公司在采暖期共输送天然气84.2374亿立方米,在“保供”高峰,各输油气单位的输气站普遍加密了设备巡检次数,严防故障发生,按照公司安排,开启输油泵电伴热,选择、更换了合适的润滑油、润滑脂,确保阀门开关灵活。    2018年供暖季,西部管道将确保干线管网和分输设备设施安全平稳运行作为重点,积极落实冬季天然气资源,做好供需之间的销售衔接,细化管线运行方案,根据“日指定”计划进行分输管控,实现进出平衡。    天然气销售创历史新高彰显央企社会责任    据统计,去冬今春中石油预计销售天然气880亿立方米以上,同比增长10%。天然气销售创造历史新高——中石油单日销售量突破7亿立方米。特别是在当前进口天然气价格倒挂的情况下,中石油不计得失,筹措资源保障供气,积极履行央企责任。    “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成为当下天然气供应新常态。201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速高达16.6%。中石油多家天然气销售公司的销售增量和增速均撞破历史最高线。    为打赢供气“保卫战”,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采取自动分输等方式,有效规范冬季供应秩序。组建天然气销售调控中心,强化上中下游衔接,保证了用气高峰季节重点地区民生用气和整体运行平稳。    面对突出的供需矛盾,中石油天然气销售西南公司于去年4月开始编制保供应急预案,制定三级“压非保民”应急响应机制,并提前与客户沟通对接。所有工业客户一律按用气负荷70%-80%安排用气计划。在与中石化互联互通互保的过程中,双方串换资源120万方/日,保障了双方民生、公用和重点的基本需求。    按照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石油天然气增量有效保证北方7省市清洁取暖替代散煤的要气,冬季向北方省市供应天然气同比增长16.3亿立方米,增幅10.4%,对大气污染防治产生了积极贡献。来自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大幅改善,PM2.5下降到51.1微克/立方米,相比2013年下降42.7%,提前完成2020年56.1微克/立方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