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万吨级聚乙醇酸项目在包头试产 我国在可降解塑料领域实现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07
  • 内蒙古浦景聚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国内首个万吨级聚乙醇酸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入试生产。

    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上海浦景化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2010年起,独立开发享有全部知识产权的“合成气制乙醇酸技术”,可制备出99.6%以上的高纯度乙醇酸晶体产品。2018年,它的全资子公司——内蒙古浦景聚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5亿元在九原区建厂,以神华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煤制合成气为原料,通过酯化、碳化、精馏、聚合等8道工序制作聚乙醇酸。

    本报讯这几天,内蒙古浦景聚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国内首个万吨级聚乙醇酸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入试生产,标志着我国在可降解塑料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同时也标志着九原区全力打造的新材料产业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在九原工业园区内的内蒙古浦景聚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副总经理刘蒙惠指着一个小瓶子向记者介绍:“这里装的就是我们最终生产的产品聚乙醇酸颗粒。经过后续加工后,可以变成可降解购物袋、饮料瓶中的夹层,以及我们经常会用到的刀、叉、吸管这些餐具。不同于往常的塑料,这些产品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实现完全的降解。”

    据了解,聚乙醇酸(PGA)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性的合成高分子材料,与传统的性能稳定的高分子材料,例如塑料、橡胶等不同,聚乙醇酸在使用到一定时间后会逐渐降解,最终变成对人体、动植物和自然环境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可被广泛用于石油、天然气开采,医用缝合线,骨折固定材料,组织工程支架等医学、农林业、食品包等诸多领域。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限塑”已在许多国家实行。我国自2008年开始实行“限塑令”,推动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鼓励应用环保替代产品。2020年1月,我国进一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阶段性禁塑具体要求,鼓励推广应用可降解塑料替代产品。

    但从世界范围看,一直以来聚乙醇酸这类可降解材料只有美国和日本可以大批量生产,国内需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上海浦景化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2010年起,独立开发享有全部知识产权的“合成气制乙醇酸技术”,可制备出99.6%以上的高纯度乙醇酸晶体产品。2018年,它的全资子公司——内蒙古浦景聚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5亿元在九原区建厂,以神华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煤制合成气为原料,通过酯化、碳化、精馏、聚合等8道工序制作聚乙醇酸。

    “一期我们实现1500吨聚乙醇酸生产能力,等二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将达到1万吨聚乙醇酸生产规模,届时,将打通从原料合成气到高端可降解材料的产业链,把全产业链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刘蒙惠说。(文/记者张燕青 通讯员辛玥 图/记者张燕青)

  • 原文来源:http://www.baotounews.com.cn/yaowen4009/p/698434.html
相关报告
  • 《恒力石化年产60万吨PBS类生物可降解新材料项目正式签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1-21
    • 恒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力石化”)子公司营口康辉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辉石化”)年产60万吨PBS类生物可降解塑料项目正式签约,标志着国内规模最大、产能最高的可降解新材料项目在恒力落户! 随着今年最严“限塑令”的全面实施,国家持续升级塑料污染治理措施和力度,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缺口加大。恒力石化积极响应这一国家政策,快速布局可降解聚酯新材料项目。上月末,子公司康辉石化年产3.3万吨PBS类生物可降解聚酯新材料项目实现一次性开车成功,项目采用恒力自主研发的“PBS 类生物可降解聚酯新材料”工艺技术和配方,吹响了恒力向可降解聚酯新材料领域进军的号角。 时隔不到一个月,年产60万吨PBS类生物可降解塑料项目再次签约上线,项目同样采用恒力自主研发的工艺技术和配方。
  • 《韩国计划推动“可降解塑料”技术及产业发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1-12
    • 据韩国《中央日报》新闻报道,随着新冠疫情暴发,塑料盒、塑料袋导致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有专家指出,沾上食品等异物的塑料产品大部分只能被用作燃料回收使用,循环利用比例不到10%,亟需引进“可降解塑料”技术。 目前,全球各国均在关注生物塑料制品的“可降解塑料”技术研发,包括可在泥土、海水中降解的“可降解塑料”以及使用玉米、甘蔗等自然材料生产的“生物基塑料”。德国化学公司“巴斯夫”生产出一种只需3—4个月即可在土壤中分解的农用塑料,已被韩国全南、江原、忠北、京畿等地的农户引进使用。 主流发达国家还积极培育在土壤和海水中只需6个月即可实现90%以上降解的海洋可降解塑料产业。如可以在海水中降解的有聚羟基脂肪酸酯(PHA)。韩国海洋水产部表示,全球大约80%的海洋垃圾是塑料袋等塑料制品,塑料颗粒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韩国LG化学、SKC、SK综合化学、CJ第一制糖等多家企业正在积极进行技术研究。大部分企业虽已具备相关商用化技术,但难以进入市场,因韩国的塑料政策一直着眼于循环利用领域,针对可降解塑料的认证并未作出细分规定,只制定了工业降解塑料(EL724)的标准。企业希望生产可以在农田、海洋等自然条件下降解的更环保塑料制品,却苦于没有相关等级认证标准。同时,韩国环境产业技术院实施的认证程序也非常复杂,如果企业没有专门用来生产可降解塑料的工厂地皮,即使研究所研发出相关技术,也难以获得认证。相关人士表示,相比美国、德国和日本,在韩国申请认证需要提交3—4倍的材料,时间也比其他国家更久。 据韩国国际贸易研究院预测,全球可降解塑料市场的规模有望从2018年的30亿美元扩大到2023年的61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15.1%。疫情下的增长速度还有望进一步加快。近期,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有意把培育生物塑料产业作为“新政”项目的一个内容,将全面探讨制订相关认证制度,争取在2020年10月份公布包括生物塑料产业在内的白色生物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