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氧化剂疗法能够阻止寨卡病毒传播》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2-26
  • -根据最近发表在《Plos Pathogen》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抗氧化剂药物ebselen能够阻止寨卡病毒从雄性小鼠向雌性小鼠的性传播。该发现表明ebselen可能是一种有效阻断寨卡病毒在人体中传播的药物。

    寨卡病毒后人体往往会产生一些中度的症状,但此前已经证明其与原发性小头畸形等疾病有关。寨卡病毒能够通过蚊子叮咬的方式在人群中传播,但最近研究表明性传播,尤其是男性向女性的传播,也是寨卡病毒主要的传播方式。

    由于目前并没有针对寨卡病毒感染的药物或者疫苗被批准进入临床,因此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预防传染的方法。在这项研究中,Simanjuntak等人研究了寨卡病毒从雄性小鼠向雌性小鼠的传播。

    研究者们首先对小鼠感染寨卡病毒之后的睾丸组织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病毒能够损伤细胞,影响细胞正常的基因表达,破坏精子功能,以及入侵感染精细胞。重要的是,作者发现寨卡病毒能够提高睾丸组织的炎症反应以及氧代谢压力。

    之后,作者给感染的小鼠进行了抗炎药物,同时也是抗氧化剂ebselen的治疗。结果显示,ebselen能够降低睾丸组织的炎症反应,同时能够降低寨卡病毒从受感染的雄性小鼠向雌性小鼠的传播。

    虽然关于ebselen的治疗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但这一发现表明该药物在预防寨卡病毒的人群中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潜在作用。

  • 原文来源:http://journals.plos.org/plospathogens/article?id=10.1371/journal.ppat.1006854
相关报告
  • 《Viruses:基因编辑蚊子有助于阻止寨卡病毒传播》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1-02-01
    • 2021年1月27日 讯 /生物谷BIOON/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寨卡病毒流行称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原因是该病毒除了造成神经系统问题外,还会导致孕妇先天性缺陷。从那时起,研究人员就为控制寨卡病毒的传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而寨卡病毒的传播是通过雌性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的。 目前,一种预防寨卡病毒传播的方法已获得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批准,该方法将在2021年和2022年向佛罗里达礁岛释放超过7.5亿只经过基因改造的蚊子。这些“自杀性蚊子”经过基因改变,无法产生后代,或其后代无法存活到成年阶段,因此丧失了传播疾病的能力。 但是,清除后代蚊子可能会导致环境复杂化,例如可能破坏食物链。密苏里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对蚊子进行基因改造以使其完全抵抗寨卡病毒。 MU兽医学院副教授Alexander Franz通过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产生了寨卡病毒无法在其体内复制的蚊子,因此无法通过咬人感染人类。 Franz说:“我们通过将人工基因插入到它们的基因组中,从而触发了一种免疫途径来识别和破坏寨卡病毒的RNA基因组。通过开发这些对病毒具有抵抗力的蚊子,疾病传播链条被阻断,因此不再可能传播给人类。” Franz补充说,这种基因修饰是可遗传的,因此后代蚊子也将对寨卡病毒产生抗性。 Franz说:“我们对控制昆虫媒介(例如蚊子)的策略感兴趣,蚊子传播各种影响人类健康的病毒。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方法来阻止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的病原体的传播,那将是个好消息。我们已经证明这是在实验室环境中对蚊子进行基因改造的可行选择。”(生物谷Bioon.com) 资讯出处:Genetically-modified mosquitoes key to stopping Zika virus spread 原始出处:Adeline E. Williams et al, The Antiviral Small-Interfering RNA Pathway Induces Zika Virus Resistance in Transgenic Aedes aegypti, Viruses (2020). DOI: 10.3390/v12111231
  • 《中国研究:绿茶中的抗氧化剂可帮助RNA药物进入细胞》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9-21
    • 日前,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在绿茶中的纳米粒子(green nanoparticle)帮助下,顺利地利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载体渠道将药物穿透了细胞膜。该物质得名的原因是其内含有绿茶天然形成的代谢物,具有抗氧化效果。绿茶中的纳米粒子毒性很低,它可以与抗氧化剂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药物传递载体,可以有效地、安全地携带精细的RNA药物穿过特定的细胞膜。 绿茶的饮用已经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减肥等多种健康益处联系在一起。现在,通过向siRNA递送载体提供称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抗氧化剂化合物,在未来的某一天,绿茶可能会同siRNA一样获得的医学界的重视。 siRNA有时称为短干扰RNA(short interfering RNA)或沉默RNA(silencing RNA),是一个长20-25个核苷酸的双股RNA,在生物学上有许多不同的用途。目前已知siRNA主要参与RNA干扰(RNAi)现象,以带有专一性的方式调节基因的表达。目前医学界认为,siRNA具有很大的治疗潜力,因为它们可以降低疾病相关基因的表达。然而,将siRNAs放入可以达到治疗效果的细胞中一直是研究人员面临的一项挑战。由于siRNA相对较大且带负电荷,因此siRNA不易穿过特定细胞的细胞膜,并且它们可能非常容易被RNA扼制酶降解。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一些研究人员尝试用各种聚合物涂覆siRNA,以便达到保护作用。然而,大多数小聚合物不能使得siRNA自由地穿梭到细胞中,而且分子量较大的聚合物可能是有效但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在期望的靶组织中实现临床有效的基因沉默,同时避免免疫激活和毒性还远远没有做到。病毒可以通过将shRNA表达基因整合到基因组中来介导长期的基因沉默,并且可以通过设计使其具有特定的组织倾向性,但是它们具有很多重大缺点。在血液中,病毒可能会被已存在的抗体清除,并且会激活补体或凝血因子。 siRNA可以从基因层面上阻断蛋白功能,达到很多小分子化学药无法企及的药理效果。RNA干扰2006年获得诺贝尔奖,但是siRNA的医学应用现状仅限于有限的局部递送,因为缺乏有效的递送载体。目前,siRNA的递送主要通过阳离子载体材料和siRNA形成的纳米复合物来实现药物递送。阳离子载体既可以通过正负电相互作用装载siRNA药物,也有助于递送系统逃离溶酶体降解。 尽管如此,这类正电载体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阳离子材料的细胞毒性,对带负电的细胞膜的非特异性吸附作用,纳米粒大小非一致性以及纳米粒在体内循环系统中的稳定性等,致使DNA、RNA等生物制剂体内应用在过去五、六十年中基本无解。比如备受瞩目的CALAA-01,尽管设计精巧细致,但最终在三期临床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类正电载体在人肾小球中会被人体带负电的天然高分子竞争破坏,提前释放siRNA药物。 然而,华东师范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科学家开发的新方法似乎更为成功。由Yiyun Cheng领导研究团队决定使用已知的、可与RNA强烈结合的EGCG与小聚合物结合形成纳米粒子,将siRNA安全地传递到细胞中。Cheng及其同事在9月19日出版的《ACS Central 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绿茶儿茶素可显着促进低分子量聚合物介导的RNAi》。该文章的作者详细地解释道,“我们报告了一种简便的策略,如何来制造具有强大siRNA递送效率的核壳结构的纳米粒子,纳米粒子是通过siRNA与绿茶儿茶素的熵驱动络合制备的一种复合物,产生带负电荷的核心,然后涂覆低分子量聚合物形成外壳。” 目前,对治疗性RNAi的研究集中在三类递送载体上:病毒、聚阳离子聚乙烯亚胺(PEI)纳米颗粒和脂质体。这三类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特别是在肝脏中诱导RNAi。尽管如此,在期望的靶组织中实现临床有效的基因沉默,同时避免免疫激活和毒性还远远没有做到。病毒可以通过将shRNA表达基因整合到基因组中来介导长期的基因沉默,并且可以通过设计使其具有特定的组织倾向性,但是它们具有很多重大缺点。在血液中,病毒可能会被已存在的抗体清除,并且会激活补体或凝血因子。它们还会诱导阻止重复施用的中和抗体应答。通过插入突变使靶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失调是主要的安全问题,并且一些病毒仅在分裂细胞中整合。 此次Cheng在完成试验后表示,这种超分子策略有助于聚合物将siRNA缩合成均匀的纳米粒子。作者继续说,这些纳米粒子可以在体外和体内特异性地下调靶基因。纳米粒子在试验中有效地敲除了培养细胞中几种靶基因的表达,表明这些粒子可以穿过细胞膜。在肠损伤的小鼠模型中,纳米颗粒被用于递送靶向促炎酶的siRNA。这种干预改善了体重减轻、结肠缩短和肠道炎症等症状。研究人员说,除了siRNA的基因沉默效应外,EGCG还可以通过其抗氧化和抗炎特性促进纳米粒子的有效性。 研究人员总结道,“高效纳米粒子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具有不同拓扑结构和化学成分的聚合物,它也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技术来打破阳离子聚合物的效率/毒性相关性,本研究中提出的策略允许开发一个有潜力、的用于聚合物介导的siRNA递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