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近藤绝缘体表面实现高效拓扑二极管效应》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3-24
  • 拓扑,这个曾被视为抽象数学的概念,如今正在重塑现代电子技术的蓝图。在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信息电子学等领域,拓扑概念的引入为传统的电子器件(如二极管、自旋器件、光电转换器件等)性能的提升带来了新机遇。早在2012年,理论物理学家们就预言了可以在拓扑绝缘体表面,利用p型与n型拓扑表面态制备拓扑pn结,并在电子器件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理论上可以通过门电压调控等手段构造拓扑pn结,这些方案在二维薄膜材料中容易实现。相比之下,三维材料更加稳定也更适合元器件的大规模集成,但是如何在三维的拓扑绝缘体表面实现二维拓扑pn结还一直没有突破。

    以重费米子材料为代表的强关联电子材料可以兼具很强的电子关联效应和电子自旋-轨道耦合效应,从而形成复杂的关联拓扑物态。浙江大学物理学院关联物质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强关联电子材料体系中的新奇量子态,尤其在重费米子材料相关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关联物质研究中心的焦琳研究员对近藤绝缘体SmB6的拓扑性质开展了多年的深入研究,并发现了其区别于弱关联拓扑绝缘体的独特性能,如体态绝缘能隙很小易于调控,表面态的态密度很高易于探测,表面态存在自旋-动量方向锁定等。基于前期的研究基础,关联物质研究中心袁辉球、焦琳研究团队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王啸宇、熊鹏等人密切合作,首次在块体材料(SmB6)的表面实现了拓扑二极管效应,并观察到了较高的整流效应及光电转换效率。

    SmB6作为强关联电子材料的代表,凭借其易调控的小能隙(仅3~5 meV)和易探测的拓扑表面态,成为研究关联拓扑绝缘体的理想实验平台。在5-15K的低温下,其表面态会经历拓扑相变并逐渐形成完整的拓扑表面态。在这段中间温度,拓扑表面态的空间不均匀性打破了镜面对称性。在足够微扰的作用下,该团队发现该材料表面可以自然形成p型与n型表面电子态,这如同在材料表面“绘制”出无数微小的二极管。也正是在这一过渡温区,该研究团队发现SmB6在射频(RF)调制下表现出明显的整流效应与光伏效应:在功率低至-20 dBm,频率在6.5 MHz左右的RF信号辐射下,可以在距离小于1mm的两个电极产生大于1微安的直流电流输出。该自生pn结的工作频率和输入功率明显低于许多其它薄膜拓扑材料。随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王啸宇博士还对由于空间上不均匀的拓扑表面态所形成的整流电流做了数值计算,取得了和实验一致的结果。上述发现表明SmB6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可以用来设计光电探测器或从微弱的环境热辐射中收集能量等,为自供电传感器或太空能源收集提供了新思路。另外,该发现也揭示了一种范式,即可以通过自发的空间不均匀性在强关联拓扑绝缘体表面实现并应用拓扑pn结,这一方案有望在其它拓扑绝缘体中得到进一步应用。

    图注:SmB6表面拓扑二极管产生的整流效应及其微观机理

  • 原文来源: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17709122
相关报告
  • 《突破 | 浙江大学在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5-25
    • 近日,浙江大学金一政课题组、王林军课题组与华南理工大学黄飞/应磊团队合作,在高性能蓝、绿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的开发上取得进展。研究者揭示了无机量子点/有机高分子界面的电荷转移机制,继而通过调控高分子空穴传输材料的分子结构,有效地抑制了器件的载流子泄漏,从而同时创造了蓝、绿光QLED的效率/寿命新纪录,尤其是绿光QLED的性能已经满足显示业界的应用需求。 QLED是一种以胶体量子点材料作为发光中心、可通过溶液工艺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是下一代低成本、低能耗、广色域大屏显示技术的有力竞争者。显示应用需要红、绿、蓝三色器件。目前,红光QLED原型器件的效率、工作寿命等性能指标已满足产业化要求,但蓝、绿光QLED的性能仍低于应用需求。针对该瓶颈问题,研究者应用纳晶科技公司的高性能CdSe基量子点为模型系统,开展了机制研究,发现:有机空穴传输材料能级的能量无序会显著增强量子点/有机空穴传输层界面的电子泄漏,是造成蓝、绿光QLED效率损失的关键通道。具体地,相比于无机晶体量子点,有机无定形聚合物薄膜具有显著的结构无序度与较强的电-声子耦合作用,导致了较多的带尾态分布与较大的能级展宽。此外,单颗量子点的尺寸(约10 nm)远大于有机聚合物单元(约1~2 nm),形成了单给体-多受体的特殊界面。研究者结合QLED的光谱表征与界面电子转移的非绝热动力学模拟,确证上述效应显著增强了界面电子转移,导致器件中的漏电流。 图1 蓝、绿光QLED的界面电荷转移机制 在明晰了上述关键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设计并合成了系列基于刚性共聚单元的咔唑-芴交替共聚聚合物(PF8Cz,已在东莞伏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实现生产和销售),并通过合成方法的调控实现了高分子量。该材料与传统聚合物传输层相比,具有更浅的LUMO能级与更小的能量无序,因而表现出优异的电子阻挡能力。最终,利用此空穴传输材料,研究团队构筑了高性能蓝、绿光QLED原型器件,最高外量子效率分别达21.9%与28.7%,且高效率窗口覆盖了从显示到通用照明的亮度范围。蓝、绿光QLED分别实现了长达4400小时与58万小时的工作寿命(100尼特下亮度衰减95%),均是目前报道过的QLED最高值。 该研究为QLED器件的材料设计提供了关键的新策略,实现了性能满足显示应用需求的绿光QLED原型器件,有望推动量子点印刷显示技术的实用化进程。 图2 高性能绿光、蓝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等实现新型声学拓扑绝缘体》

    • 来源专题:水声领域信息监测
    • 编译者:ioalib
    • 发布时间:2016-12-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贾晗与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祝雪丰等合作的研究工作《反常弗洛奎型声学拓扑绝缘体的实验论证》在《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 拓扑绝缘体是一类不同于金属和绝缘体的全新物态,其内部为绝缘体但表面却能导电,且该表面导电性源自材料的内禀性质,不受杂质和缺陷的影响。拓扑绝缘体因在自旋电子学、热电以及量子信息领域具有广大的应用前景而引起人们极大关注。近几年来,玻色子(光子和声子)的拓扑态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研究人员利用二维超材料环阵列,首次实现了时间反演对称型声学拓扑绝缘体。该工作类比电子自旋,将声在超材料环中的传播方向定义为一种赝自旋。在此基础上,理论和实验同时证实了环间强耦合条件下赝自旋边界态单向拓扑传输效应。另外,在环阵列中引入适当位错,可产生一种赝自旋拓扑界面态。该工作对于探索声波单向拓扑传输、声隔离和手性声学超材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