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新的软执行器让机器人抓手更柔性》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19-10-15
  •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工程师已经开发出一种构建紧凑,便携式和多功能软机器人的方法。他们通过制造柔软的管状致动器来实现这一进步,该致动器的运动受到电气控制,使其易于与小型电子元件集成。

      作为概念验证,工程师使用这些新的执行器构建了一个柔软的电池供电的机器人,该机器人可以不受约束地在平坦的表面上行走并移动物体,他们还建造了一个柔软的抓手,可以抓取小物件。


      这个不受限制的软机器人由电气控制,具备四个软管状执行器,一个微控制器和一个电池组成,可以对机器人进行编程以步行或搬运物体。该团队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机械和航空工程学教授蔡胜强领导,于10月11日在《科学进展》上发表了这项研究。


      大多数软执行器的问题在于它们具有庞大的设置。那是因为它们的运动是通过泵送空气或流体通过内部腔室来控制的。因此,使用这些类型的执行器构建机器人将需要把它们束缚到泵,大型电源和其他专用设备上,在当前的研究中,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工程师创建了由电控制的软执行器。蔡说:“此功能使我们的管状执行器与大多数低成本的市售电子设备和电池兼容。”


      致动器由用于机器人的人造肌肉的一种材料制成,称为液晶弹性体。它们由嵌入弹性聚合物网络中的液晶分子组成。这些材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可以响应热或电等刺激而改变形状,移动和收缩,这与肌肉响应神经细胞信号的收缩方式相似。

      为了构造每个执行器,工程师将三根加热丝夹在两层液晶弹性体薄膜之间。然后将材料卷成管,进行预拉伸并暴露在紫外线下。可以独立控制每条加热丝,以使管子在六个不同的方向上弯曲。当电流通过一根或两根电线时,它会加热管子的一部分并使其向那些电线的方向弯曲。当电流通过所有三根导线传输时,整个管子会收缩,从而缩短长度。关闭电源后,灯管会慢慢冷却并恢复其原始形状。


      机械和航空航天工程博士学位的第一作者何其光说:“利用外部施加的电势可以很容易地对每个管状致动器的位置进行编程。”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雅各布斯工程学院的学生。

      将多个执行器结合在一起使工程师能够构建不同类型的软机器人。他们使用四个执行器作为支腿,建立了一个不受束缚的行走机器人。该机器人由板上的小型锂/聚合物电池供电。他们还使用三个执行器作为手指构建了一个柔软的抓手。


      每个机器人都有一个板载微控制器,工程师可以在其中为执行器编程一系列电控运动,这使机器人可以独立移动。该团队现在正在研究可以更快移动的软执行器。当前的执行器需要大约30秒钟才能完全弯曲和收缩,最多需要4分钟才能恢复其原始形状。那是因为材料要花一些时间才能完全加热和冷却。他说,最终目标是使执行器能够像人的肌肉一样快速收缩和放松。

相关报告
  • 《工业机器人实现柔性制造离不开哪些核心部件》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7-09-25
    • 对于工作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来说,其完成最多的一类操作是“抓取-放置”动作。为了完成这类操作,对被操作物体定位信息的获取是必要的,首先机器人必须知道物体被操作前的位姿,以保证机器人准确地抓取;其次是必须知道物体被操作后的目标位姿。 工业机器人夹具快换 机器人工具快换装置(Robotic Tool Changer)通过使机器人自动更换不同的末端执行器或外围设备,使机器人的应用更具柔性。这些末端执行器和外围设备包含例如点焊焊枪、抓手、真空工具、气动和电动马达等。工具快换装置包括一个机器人侧用来安装在机器人手臂上,还包括一个工具侧用来安装在末端执行器上。工具快换装置能够让不同的介质例如气体、电信号、液体、视频、超声等从机器人手臂连通到末端执行器。机器人工具快换装置的优点在于: 1. 生产线更换可以在数秒内完成; 2. 维护和修理工具可以快速更换,大大降低停工时间; 3. 通过在应用中使用1个以上的末端执行器,从而使柔性增加; 4. 使用自动交换单一功能的末端执行器,代替原有笨重复杂的多功能工装执行器。 机器人工具快换装置,使单个机器人能够在制造和装备过程中交换使用不同的末端执行器增加柔性,被广泛应用于自动点焊、弧焊、材料抓举、冲压、检测、卷边、装配、材料去除、毛刺清理、包装等操作。另外,工具快换装置在一些重要的应用中能够为工具提供备份工具,有效避免意外事件。相对人工需数小时更换工具,工具快换装置自动更换备用工具能够在数秒钟内就完成。同时,该装置还被广泛应用在一些非机器人领域,包括托台系统、柔性夹具、人工点焊和人工材料抓举。 工业机器人视觉引导与定位 对于工作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来说,其完成最多的一类操作是“抓取-放置”动作。为了完成这类操作,对被操作物体定位信息的获取是必要的,首先机器人必须知道物体被操作前的位姿,以保证机器人准确地抓取;其次是必须知道物体被操作后的目标位姿,以保证机器人准确地完成任务。 在大部分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场合,机器人只是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操作,物体的初始位姿和终止位姿是事先规定的,作业任务完成的质量由生产线的定位精度来保证。为了高质量作业,就要求生产线相对固定,定位精度高,这样的结果是生产柔性下降,成本却大大增加,此时生产线的柔性和产品质量是矛盾的。 视觉引导与定位是解决上述矛盾的理想工具。 工业机器人可以通过视觉系统实时地了解工作环境的变化,相应调整动作,保证任务的正确完成。这种情况下,即使生产线的调整或定位有较大的误差也不会对机器人准确作业造成多大影响,视觉系统实际上提供了外部闭环控制机制,保证机器人自动补偿由于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误差。 理想的视觉引导与定位应当是基于视觉伺服的。首先观察物体的大致方位,然后机械手一边运动一边观察机械手和物体之间的偏差,根据这个偏差调整机械手的运动方向,直到机械手和物体准确接触为止。但是这种定位方式在实现上存在诸多困难。 直接视觉引导与定位是一次性地对在机器人环境中物体的空间位姿进行详细描述,引导机器人直接地完成动作。与基于视觉伺服的方法相比,直接视觉引导的运算量大大减少,为实际应用创造了条件,但这必须基于一个前提:视觉系统能够在机器人空间中(基坐标系中)精确测定物体的三维位姿信息。
  • 《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新突破》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11-19
    •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黄显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有望成为柔性电子产业和植入医疗器械的革命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工程和自然科学领域权威期刊《尖端科学》,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 柔性电子器件具有超薄、可折叠、可延伸的“类皮肤”特性,在能源、医疗、通讯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机器人除了拥有良好的运动性和适应能力外,还搭载着多种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食品毒素传感器,无线能量采集模块,该机器人诞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市场。 黄显教授表示:理论上,利用柔性电子技术研发的微型“软体”机器人可以反复改变形状,实现运动、抓取、运输和触觉感应等功能。但现阶段“软体机器人”依然面临“硬伤”,需要依赖传统的刚性传感元件和电路,严重阻碍了性能的实现。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急切呼唤“全柔性”机器人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