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中国科大实现超快高保真度中性原子态探测》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6-25
  •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中性原子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王健研究组利用光纤微腔与中性原子的普塞尔(Purcell)区域耦合,实现了超快高保真度的原子态读出,其速度和保真度均创造公开报道最高纪录。该成果以“Ultrafast High-Fidelity State Readout of Single Neutral Atom”为题于6月20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中性原子因出色的可扩展性、成熟的门操作和光学波段接口,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平台。然而,态读出和态制备消耗了中性原子量子计算与量子网络协议的大多数时间,因此提升读出速度与保真度对降低时间与物理资源消耗至关重要。由于受限于浅势阱深度、低光子散射率及探测效率,自由空间原子的态读取时长最短为百微秒量级。即使已有研究利用强耦合光学腔提高光子收集效率,原子态的读出仍需要至少几个微秒。

    针对这个问题,研究组利用工作在普塞尔区域的光纤微腔-中性原子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在提高光子收集效率的同时,极大增强了原子的光子辐射速率。该系统的协同因子达到了4.7,原子的自发辐射速率提升了约10倍,展现出作为高性能中性原子-光子量子接口和量子网络节点的潜能。此前,研究组利用这一特点,在同类系统上首次观测到原子共振荧光中的双光子纠缠。

    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利用对闭循环跃迁的强共振驱动,结合低动量转移的激发策略,将腔内读出光子的探测计数率提升至18M/s。凭借极高的荧光亮度,他们在200纳秒的时间窗口内实现了保真度99.1(2)%的原子态读出,并在9微秒的时间窗口内把保真度提升到了99.985(8)%,两项指标均创造公开报道最高纪录。同时,在态读出过程中丢失原子的概率始终低于3‰,展现了无损探测的特性,可兼容需要“线路中测量”(mid-circuit measurement)的量子纠错协议。该超快高保真读出技术首次使原子态读出速度超越光泵浦态制备速度,通过采用实时决定的方法,研究组还将原子态制备时间较传统光泵浦方法缩短4倍。因此,这一工作为理解多技术协同机制、优化量子协议性能等提供了新思路。

    该成果实现了超快高保真度的原子态读出,对于降低量子计算中的时间和物理资源消耗,以及实现长程可扩展量子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图1:实验系统示意图

  • 原文来源: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4.240802
相关报告
  • 《前沿 | 中国科大首次观测到超冷原子气体中的对流超流相》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1-1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邓友金等与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实验中,首次观测到对流超流相(counterflow superfluidity)这一新奇量子物态,证实了对流的双组分超流体共同形成绝缘体的特性。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上。 上世纪30年代,卡皮查、艾伦和迈斯纳等在液氦中发现超流现象,这推动了人们近一个世纪以来对相关的宏观量子现象的探索,如玻色-爱因斯坦凝聚、量子涡旋、超流-绝缘体相变、拓扑量子物态、以及超流与超导之间关系等的研究,对量子多体物理基础前沿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超流现象的研究也推动了激光冷却、稀释制冷机等低温技术的发展,为量子模拟、量子计算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工具。同时,不断增强的量子调控技术为揭示此类宏观量子现象中的微观物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崭新的研究视角。 本世纪初,Kuklov等在理论上提出了对流超流的设想:与一般的超流体不同,对流超流相中存在两个相对流动的超流体,它们分别由自旋为A和B的粒子组成;两种自旋的粒子会相对流动,体现出超流性;但是两种相对流动的自旋流之间存在严格的关联使得总粒子流为零,因此整体上看并不存在流动性,而是形成莫特绝缘体。由于对流超流态的制备需要极低的温度,其观测更需要单原子自旋可分辨的测量能力,这些实验技术挑战使得此类超流性与绝缘性共存的新奇物态一直未被实验证实。 近年来,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的出现为观测对流超流相提供了新的手段。在此项实验中,研究团队巧妙地设计制备了无缺陷低熵的双填充自旋莫特相初态,由此出发调控两种自旋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体系绝热演化至对流超流相。使用该团队开发的具备单原子自旋可分辨的量子气体显微镜技术,他们发现在对流超流相两种自旋的粒子数涨落变大但是总粒子数的涨落依然很小,该现象说明两种自旋的原子在格点上存在粒子数涨落反关联。进一步的时间飞行测量显示两种自旋间存在非零的对流超流关联函数,即对流超流相的关键实验证据。通过探测体系中原子之间的长程自旋关联,该研究估计出系统的温度低于1.2 nK,这为对流超流相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低温条件。 此项研究表明,超冷原子量子模拟方法为探索新奇物相提供了丰富的量子调控和观测手段,成为深入理解强关联量子多体物态中微观物理机制的重要工具。相关实验技术可拓展到三组分、多组分自旋超流体系的研究中,并进一步推动对大自旋原子形成的拓扑量子物态的实验研究。该工作得到了论文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认为此项工作是“量子模拟领域的卓越成就”“尤其是基于该团队前期几项重要科研进展实现了对低温低熵对流超流态的制备”“此工作的一个关键创新点是制备超低温自旋莫特相。”
  • 《前沿 | 中国科大实现光子偏振态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5-1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固态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自主加工的激光直写波导,实现了光子偏振态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存储保真度高达99.4±0.6%,该工作显著推进了可集成量子存储器在量子网络中的应用。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 Bulletin》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光子的偏振态具有操作精度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在量子信息任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实现偏振态的可集成量子存储是构建大尺度可集成量子网络的基本需求。稀土掺杂晶体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固态量子存储介质,能够结合多种微纳工艺制备出可集成的量子存储器。然而,已有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均无法实现偏振态的量子存储,这是由于稀土掺杂晶体的光吸收一般是依赖于偏振态的,并且其微纳波导结构也不支持任意偏振态的传输。 Eu3+:YSO(掺铕硅酸钇晶体)是实现可移动量子优盘的重要候选材料,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该材料已实现长达1小时的相干光存储[Nature Communications 12, 2381 (2021)]。在近期工作中研究组注意到掺铕硅酸钇晶体中占据第二类钇替位的Eu3+(以下简称替位二铕离子,site-2Eu3+)可以实现对任意偏振态的均匀吸收。研究组首先采用光谱烧孔技术测定替位二铕离子的准确能级结构,再结合研究组原创的“无噪声光子回波(NLPE)”量子存储方案[Nature Communications 12, 4378 (2021)]克服替位二铕离子的弱吸收问题,最终基于单次通过的单块晶体即实现了偏振态的量子存储。该工作提出并证实了替位二铕离子可实现偏振态的量子存储,近日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 研究组进一步利用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在掺铕硅酸钇晶体中加工出凹陷包层波导。这种波导具有圆对称的结构,可以支持任意偏振态的低损耗传输。研究组采用光谱烧孔技术提升替位二铕离子的吸收深度达2.6倍,再结合电场调制的原子频率梳量子存储方案,成功地基于波导结构实现了偏振态的量子存储。量子存储保真度达99.4±0.6%,验证了这一可集成器件的高可靠性。该工作5月2日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这一工作把光子的偏振自由度应用到可集成量子存储领域,为基于偏振编码构建量子网络奠定了基础。同时偏振自由度为可集成器件的噪声抑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滤波自由度,对于可集成量子存储的实用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a,实验装置图;b,硅酸钇晶体中替位二铕离子的能级结构图; c,晶体俯视图,两侧金属为集成的共面电极;d,晶体侧视图,虚线框内是光波导;e:波导传输模式的横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