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行业步入“冷却期”》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5-14
  •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
    :今年已有多家企业暂缓或终止
    锂电项目
    ,对待扩产态度愈发谨慎。与前两年相比,
    锂电产业
    链企业投资热情正呈现出减退趋势。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
    锂电行业
    已步入“冷却期”。
    在锂电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供需矛盾加剧的背景下,今年已有多家企业暂缓或终止锂电项目,对待扩产态度愈发谨慎。与前两年相比,锂电产业链企业投资热情正呈现出减退趋势。
    根据CNESA全球储能数据库的统计数据,2024年3月,全国共有26家企业公开了电池项目规划,总产能超过233.53GWh,投资额超过987.16亿元,环比下降4.68%。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锂电行业已步入“冷却期”。
    多个项目延期或终止
    仅4月份,就有多家锂电相关企业相继宣布项目暂缓或终止。
    近日,华软科技发布公告称,旗下两大锂电池电解液项目终止。一个是华软科技控股子公司北京奥得赛化学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武穴奥得赛化学有限公司拟新建的年产12000吨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项目;另一个是奥得赛化学全资子公司沧州奥得赛化学有限公司拟新建的年产6000吨氟代碳酸乙烯酯(FEC)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项目。
    华软科技表示,受市场行情、投资环境及行政审批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公司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项目推进计划缓慢,未达预期。结合公司战略规划及该产品的市场情况,公司决定终止以上项目。
    不久前,针对储能锂电项目建成时间,跨界储能领域的黑芝麻回应称,鉴于2023年下半年起新能源电池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与公司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假设条件产生了重大差异,据此公司密切观察外部条件变化冷静面对市场重大变局,不冒进推进,暂缓项目建设,等待最佳实施机会,避免增加投资成本和造成相关损失。
    芳源股份公告称,将终止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项。去年6月,芳源股份计划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8.86亿元,用于电池级碳酸锂生产及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综合利用项目(一期)、补充流动资金。
    电解液龙头新宙邦近日发布项目延期公告,将荆门新宙邦年产28.3万吨锂电池材料项目二期10.3万吨锂电池电解液产能的预计可使用状态日期由2024年12月31日延至2026年12月31日。新宙邦表示,本次延期项目主要是因为,电池产业链增速放缓,公司具备年产8万吨电池电解液的产能,可满足短期内公司华中区域市场需求。
    材料企业利润下滑明显
    如今,锂电行业已一改此前高歌猛进状态,发展逐步趋于理性。清晖智库创始人、经济学家宋清辉还提到:“此前宣布跨界进入锂电产业链的一部分企业,已纷纷回归主业,聚焦主业。显而易见,这也是锂电市场进入冷却期的明确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总体看来,当前锂电产业链项目暂缓终止、投资热度减弱主要集中在中上游材料端企业,涉及电池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受锂电行业周期性影响,2023年以及今年一季度材料企业利润收缩明显。例如,“锂业双雄”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2024年一季度净利润均由盈转亏,分别同比下滑118.31%、179.93%;盐湖股份、藏格矿业2024年一季度净利润也同比分别下滑58.03%、42.51%;负极材料企业方面,贝特瑞、璞泰来2023年净利润同比分别下跌28.42%、38.42%,今年一季度同比下滑25.52%、36.64%。
    盐湖股份表示,整体来看,市场供需出现了阶段性的错配,价格呈现出逐步下行的趋势。这导致下游需求端在采购时表现出谨慎态度,主要以消化库存、控制跌价损失风险为主。
    不过,光大证券近日的研报指出,2024年一季度锂电材料盈利见底企稳,有望复苏。受碳酸锂等上游资源价格下降、竞争加剧和去库存,上游资源、中游材料环节盈利能力下滑,周期性强的环节尤为明显。从2024年一季度盈利能力的边际变化来看,多数中游环节盈利能力波动收窄、企稳回升,磷酸铁锂、电解液、负极等环节环比拐点回升,板块整体呈现出盈利见底企稳的趋势。
    长期向好趋势并未改变
    不过,虽然竞争赛道拥挤、不少项目暂缓,但业内对于锂电产业长期发展向好的判断并未改变。目前,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仍在逆势扩张,同时不少锂电产业链企业均紧盯具有巨大增量空间的海外市场,开拓海外市场意愿强烈。
    厦钨新能公告称,5月6日与法国ORANO SA公司签署《建立电池产业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协议》,双方将合力推进双方的合资项目建设,分别建成由公司控股的CAM工厂(即电池正极合资公司)和由ORANO公司控股的P―CAM工厂(即前驱体合资公司)。
    “展望未来,新能源市场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在此背景下,锂电相关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一方面有利于分享国际市场这块大蛋糕,为公司利润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另外一方面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全球化布局,迎来从国内成长到全球发展的质的飞跃。”宋清辉表示。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指出,随着多家车企发布了搭载固态电池的新车,固态电池的投资热度明显升温,此前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赣锋锂电、辉能科技等固态电池企业已经小规模出货,3月份多家企业签署了固态电池的合作协议,产能规模达到19GWh。“目前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已经可以满足在细分场景的具体应用,随着技术不断创新突破,规模化效应逐渐增加,成本会随之下降,未来的产业化布局项目将会启动加速键。”
    在业内人士看来,处于深度调整期的锂电产业需要理性发展,未来竞争力强的优质产品才能赢得市场。5月8日,工信部发布《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提到,要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smartgrid.com.cn/news/20240514/654272.shtml
相关报告
  • 《欧洲可再生能源市场步入新的变革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0-29
    • 随着新的低碳原料的交易日益活跃,欧洲的能源市场正进入重大变革时期,同时,欧洲许多国家也在努力实现监管机构制定的目标,一些传统的碳氢化合物和植物油原料可能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RED II》设定更高的可再生能源目标 2009年,欧盟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指令(RED)》,确保到2020年年底所有欧盟成员国使用可再生能源满足其总能源需求至少达到20%。此外,还对公路运输燃料实施了10%的可再生燃料指令,从而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 2017年,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修订后的《RED II》,并建议从2021年逐步淘汰基于粮食作物的生物燃料。《RED II》将于2021年1月1日至2030年年底生效,并将公路运输混合目标中的可再生燃料使用进一步提高到14%。《RED II》还设定了更高的具有约束力的可再生能源总体目标,即32%,其中包括电力、供热和制冷等行业。 随着各国政府努力遵守巴黎气候承诺,目前欧洲的公司和中央政府层面对碳排放的净零承诺已超过了这些体积目标。追求向“循环经济”过渡,优先考虑将废料重新用作能源原料,这是欧洲新的“绿色协议”承诺疫后复兴的重要支柱。 目前,欧洲生物柴油涉及的主要期货品种是菜籽油甲酯(RME)和脂肪酸甲酯(FAME 0),随着《RED II》实施期从2021年开始,FAME 0或RME的当前产量中有多少可能会过渡到其他替代可再生燃料基产品目前尚不确定。 交易所正在不断开发低碳标准期货 为了管理更高的波动水平,CME等交易所正在开发新的低碳标准期货,以使套保者在新的低碳产品和之前的期货基准产品之间管理价格风险之外的基差风险。 欧洲回收食用油甲基酯(UCOME)价格和基础原料价格一直保持波动,部分原因是供应不确定。造成短缺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而导致大量餐馆和其他快餐店被迫关闭。这些政府强制性的关闭行动影响了回收食用油(UCO)的产量,这是UCOME的基础原料。由于政府努力应对疫情的影响,并且在不同的时间重新开放餐馆等公共设施,预计UCO供应将逐渐回升。UCOME价格也不能幸免于疫情暴发直接导致的公路运输燃料需求暴跌。 随着贸易商寻求弥补这些价格风险,这些新原料似乎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新型低碳产品的更大兴趣也可能有助于支持欧洲各国政府的承诺,以确保遵守更严格的《RED II》目标。 根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2019年欧洲生物燃料市场规模约为1520万吨,比2018年增长3%。欧洲多国政府已经承诺在《RED》之下增加对可再生燃料的使用,但是由于《RED II》从2021年起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目标,这意味着将减少对菜籽油或大豆(4849, 44.00, 0.92%)油等传统农业原料的使用,并增加对第二代生物燃料(如藻类和可回收废油)的需求。随着《RED II》的问世,可再生能源指令不断发展,非食品和可回收基油有望在欧洲不断变化的能源结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重要的是,《RED II》对每个成员国的食品类生物燃料份额的上限设定为比2020年的总消费水平高1%,使每个成员国的道路和铁路运输最终消费的总量上限为7%。这将限制菜籽油甲基酯以及基于棕榈(6224, 56.00, 0.91%)和大豆的脂肪酸甲基酯用于生物燃料领域的数量。 《RED II》要求所有成员国首次将公路运输燃料中的废油用量提高到1.7%。预计这将增加对UCO等产品的需求。因此,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供应国,因此其对来自中国等国家的进口依赖程度有望提高。 根据《RED II》,传统的基于食品的原料预计将被限制在7%,其余的数量将通过使用《RED II》附录部分所列的所谓的重复计算原料来实现。这些产品通常是棕榈油厂的废液、藻类、沥青(2424, 8.00, 0.33%)和甘油之类的产品,但前提是它们具有足够高的温室气体节省量(GHG),其中约65%用于运输燃料,而70%用于电力,即加热和冷却。重复计算是指使用收益,这意味着使用该方法的国家可以允许公司使用将重复计算达到既定目标的某些原料减少一半。 附件IX B部分5所列的精选高级原料将把UCO和其他动物脂肪的可替代物流的3.5%的高级生物燃料目标和3.5%的双重计数目标均增加一倍。与基于植物油的生物燃料相比,这些产品也被重复计算。在生物柴油市场上,USDA估计约有22%的原料取材于食用油。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美国是UCO的最大供应商,采购商向西北欧出口大量的生物燃料。与传统的FAME 0和RME生物燃料相比,UCOME的温室气体节省量高得多,约为87%,而传统的FAME 0和RME生物燃料的温室气体节省量接近60%。像德国和瑞典这样的国家根据其温室气体节省量来衡量原料的可再生成分,因此这对采用该成分的国家有重要影响。 由所需的生物燃料混合物的百分比校准的常规欧洲可再生能源强制性要求通过温室气体强制性要求予以补充。在所有能源产品根据其排放的碳量来估值的情况中,这些最终可能会取代体积指令。这再次有利于回收食用油原料如UCO。这些行动以及石油巨头的净零碳承诺正在吸引新炼厂的投资,这些投资能够将废物原料转化为直接的低碳柴油替代品,称为HVO。这些资产正日益推动对回收食用油和其他废脂肪的需求。 期货可以提供更大的价格透明度 一些贸易商认为,到2030年,回收食用油的需求可能会增加到每年1100万吨。这些更高的需求量将通过欧盟以外的进口以及国内产量的增加来解决。 加氢处理的植物油可以从任何植物油、动物脂肪或回收食用油中生产,并且可以完全替代石油产品,如煤油或柴油。由于HVO产生的碳排放量非常低,因此运输公司一直在将HVO视为提高其绿色信誉的一种方法。 美国农业部关于欧洲生物燃料的报告显示,2019年的HVO产量约为30亿升,高于2018年的28亿升。有人估计2020年及以后的产量可能会增加,但这取决于新冠肺炎疫情后道路运输燃料的需求。尽管一些生产商已承诺增加产量,但其他生产商可能面临现金限制,因此可能削减其目标。随着新设备的投产,预计未来几年的产能仍将数倍增长,但是,这可能会导致未来几年价格进一步波动,所以需要进一步适当管理这些价格风险。 美国农业部的报告称,到2021年年底,HVO的总产量将达到45亿升,比2019年的水平增长150%。 许多国家已经公开宣布其目标,即到2050年将碳排放量减少至零净值,可再生燃料的前景广阔。将传统生物燃料和新型的原料(例如回收食用油等)混合使用,是到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图为欧洲生物柴油期货合约交易量变化  图为欧洲生物柴油期货合约交易量变化 针对这些不断增长的市场推出较低的碳基准期货可能会进一步支持该行业的发展。相对于短期实物交易,期货可以提供更大的价格透明度。随着期货价格透明度的提高,企业可能会有更多的价格风险管理机会,这将进一步帮助能源行业到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前进。
  • 《半导体行业并购热情冷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26
    • 在经历了两年大规模的抢购潮之后,主导半导体行业的狂热并购活动,2017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冷却。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成熟的收购目标都被买走了,以及监管审查的日益严苛。 根据市场观察机构IC Insights的数据,2017年公开宣布的半导体产业并购交易总值为277亿美元,低于2015年的1073亿美元和2016年的998亿美元。 IC Insights的数据显示,尽管交易总额大幅下降,但2017年交易总额仍是2010-2014年平均交易额(约为126亿美元)的两倍多。 IC Insights的数字并没有考虑到博通(Broadcom)去年底对高通(Qualcomm)发出的1030亿美元收购要邀约。高通董事会拒绝了这一提议,尽管随后代理权争夺也随之而来,如果Broadcom成功的话可能会扭转局面。如果当时这个出价被接受,2017年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半导体行业交易年。 就目前来看,2017年有二十几个已经宣布的交易,但是并购总价值的87%只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由私募股权公司贝恩资本(Bain Capital)领导的财团以180亿美元收购东芝内存芯片部门(面临监管挑战)以及Marvell斥资60亿美元收购Cavium。IC Insights指出,没有这两笔交易,去年的交易总价值将低于2010年至2014年间的平均值。 Bain-Toshiba和Marvell-Cavium收购是半导体行业2017年宣布的仅有的两项超过10亿美元门槛的并购交易。相比之下,IC Insights指出,2015年有10宗此类交易,2016年有7宗。 180124_IC_insightS_500 IC Insights指出,去年的平均交易规模(13亿美元)大幅增加。根据该公司的数据,如果没有这两家,平均交易价值只有1.85亿美元。 IC Insights表示,相比之下,2015年平均行业并购交易规模为49亿美元,2016年为34亿美元。 并购狂潮主要得益于半导体公司市值的大幅度增长,以及希望提供更广泛的产品组合来获取半导体新兴市场的利益,比如物联网市场等。这些基本趋势仍然存在,并且也有不断地有适合被并购的公司出现。 然而,由于如此多的芯片公司在两年内被竞争对手吞没,目前这些大公司需要暂停一下,才能够更好地“消化”吃下的产业。将不同的公司整合到一起,也被广泛期待。此外,中国实体在收购美国和欧洲公司时所面临的日益严格的监管审查也可能对并购活动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