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人类活动改变南海北部珊瑚礁数千年的发育模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1-26
  • 近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天然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赵建新教授等合作,在南海北部珊瑚礁发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总体环境科学杂志》)上。

    珊瑚礁以其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初级生产力,被誉为“蓝色沙漠中的绿洲”和“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然而,全球珊瑚礁已进入了一个以“人类活动显著改变地球系统”为特征的新纪元——“人类世”。对珊瑚礁的影响主要在于温室气体排放、全变变暖导致珊瑚白化、死亡事件频发,以及局部的人类活动导致区域尺度的珊瑚群落退化。相对于远离大陆的大洋珊瑚礁,近岸珊瑚礁除受到气候变化的胁迫外,还叠加了强烈的人类活动干扰,大多呈现急剧退化的趋势,即逐渐过渡到(或已经成为)边缘珊瑚礁。

    南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具有丰富的珊瑚礁和珊瑚群落资源,但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的区域之一。近几十年来,南海多地的珊瑚群落出现了珊瑚覆盖度和多样性锐减。然而,珊瑚群落退化和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南海北部珊瑚礁管理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迫切需要基于了解该区珊瑚群落发育影响及驱动因素,进而采取紧急而有效的管理模式。水下观测可以提供珊瑚覆盖率和多样性的定量评估,但是这种观测在南海和印度太平洋大多数区域都非常缺乏,即使有也无法达到长期、连续监测。制约了全面、深入了解南海珊瑚礁退化历史及其“病因”。

    高精度U-Th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术,可以重建珊瑚死亡历史,为珊瑚礁群落动态过程的认识提供丰富的科学依据。研究人员通过高精度U-Th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技术,测定了南海北部涠洲岛约100个块状和枝状的珊瑚样品,并对死亡年代和物种进行了分析,发现南海北部珊瑚大量死亡、珊瑚礁的退化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就已经发生,与“人类世大加速期”吻合,远早于现代观测的记录,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珊瑚死亡频率和程度逐渐增加,并出现珊瑚覆盖率急剧降低和优势种改变等变化。研究还发现陆地上(被抬升)的古珊瑚礁沉积主要由鹿角珊瑚构成,并且其年代分布于晚全新世(3000 yr BP)以来,说明数千年以来南海北部岸礁区很可能是以鹿角珊瑚为优势种的顶级生态模式,而“人类世大加速”后的短短50年,人类活动已经彻底改变了珊瑚礁保持了数千年的发育模式,而逐渐“边缘化”。

    根据珊瑚死亡年代的分布曲线,研究人员将珊瑚死亡高峰与近50年来各个时期发生的具体极端气候事件(如冬季冷事件、El Nino高温事件)以及人类活动(如捕鱼、海水养殖、农业开垦、旅游开发、基础建设)一一关联,找出了“病因”,指出该区人类活动的破坏远超气候变化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研究人员针对Prof. Hughes等提出的“南海珊瑚礁之问”(“The wicked problem of China’s disappearing coral reefs”,详见Hughes, et al. 2013, Conservation Biology)作出了解答。并提出建议:优先根据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找出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因子,并根据区域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政策。建议建立有效海洋保护区域体系,以应对区域尺度到全球尺寸珊瑚礁退化;对于严重干扰的近岸珊瑚礁,自我恢复潜力小,应有选择性地培育珊瑚物种和创新的恢复技术;施行长期、持续的珊瑚礁监测方案,以了解近岸珊瑚礁的恢复进程。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6049、41476038)、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团队项目(GML2019GD0206)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8A030313142)资助。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035395X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2101/t20210113_5855697.html
相关报告
  • 《珊瑚有性繁殖模式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学和珊瑚礁生态学学科组与香港中文大学Put Ang教授合作,在南海珊瑚有性繁殖模式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分别以“Coral spawning patterns on the Luhuitou fringing reef in Hainan Island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First record of coral split spawning in the genus Acropora at Luhuitou fringing reef,Sanya,China”为题,发表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和Bulletin of Marine Science期刊。 珊瑚的繁殖方式主要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其中,有性繁殖是通过雌雄配子的结合产生新生个体的方式,这种方式对维持珊瑚种群数量和基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珊瑚有性繁殖规律对于了解珊瑚的种群变化和演替、恢复力、地理分布和进化、珊瑚礁自然恢复是不可或缺的,也可为珊瑚礁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指导。 据团队前期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共有造礁石珊瑚2个类群16科77属445种,主要分布于南海。迄今为止,对南海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模式并未有系统的认识。团队成员对3科(鹿角珊瑚科、裸肋珊瑚科和真叶珊瑚科)5属(鹿角珊瑚属、蔷薇珊瑚属、扁脑珊瑚属、盘星珊瑚属和盔形珊瑚属)22种造礁石珊瑚繁殖模式进行了连续多年 (2009-2021) 原位跟踪监测,基于农历历法进行繁殖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发现珊瑚排放配子行为主要发生在农历二月至五月 (表1);鹿角珊瑚为记录排卵最多的珊瑚,其繁殖行为主要发生在农历二月至四月,集中在农历三月。珊瑚有性繁殖时间吻合南海北部表层海水温度上升期。结合历史数据显示,珊瑚排卵同步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温度。表层海水温度在珊瑚排卵前一个月出现明显过低现象,会导致珊瑚有性繁殖时间相应推迟一个月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其他海域珊瑚排卵的记录,三亚鹿回头海域的珊瑚排卵日分散于满月前,满月日、满月后,甚至发生于新月日,导致难以精准预测珊瑚繁殖日。 此外,研究揭示三亚鹿回头海域珊瑚有性繁殖存在分批现象 (split spawning),即同种珊瑚能够在连续周/月内的多个夜晚排卵。这种现象揭示了一种新的珊瑚有性繁殖策略,即其能够调整有性繁殖时间以适应近岸珊瑚礁多变的环境,从而提高有性繁殖后代存活率。 此项连续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内关于南海珊瑚繁殖模式研究的空白,明晰了南海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行为、时间(周期)以及影响因素,为促进珊瑚种群恢复提供了科学基础,更为基于珊瑚有性繁殖提供浮浪幼虫修复退化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了可能。 相关论文信息:Sun YF., Zhang YY., Jiang L., Yu XL., Huang LT., Yuan T., ... & Huang H. (2024). Coral spawning patterns on the Luhuitou fringing reef in Hainan Island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11, 1418942.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4.1418942 论文第一作者为助理研究员孙有方、副研究员张浴阳,通讯作者为教授Put Ang、副研究员张浴阳和研究员黄晖。 Yu XL., Sun YF., Zhang YY., & Huang H. (2023). First record of coral split spawning in the genus Acropora at Luhuitou fringing reef, Sanya, China. Bulletin of Marine Science.99 (1):65-66.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5343/bms.2022.0039 论文第一作者为助理研究员俞晓磊,通讯作者为副研究员张浴阳和研究员黄晖。 以上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基金等联合资助。
  • 《研究显示不断变热的海洋正在削弱南海北部珊瑚礁的“避难所”潜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陈天然、陈泽生等研究人员,与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莫少华、张文静等合作,在边缘珊瑚礁热“避难所”问题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总体环境科学》)上。 全球变暖、持续上升的海温不断逼近(或已经超越)热带珊瑚的耐受极限,导致全球爆发严重白化事件越发频繁。寻找“避难所”(某些礁区具备特定的环境因素,能够抵消强太阳辐射或高温带来的热胁迫效应,从而保护珊瑚 “逃过”严重白化),对珊瑚礁的保护和人工修复等越发重要。其中,“边缘珊瑚礁”(相对高纬度珊瑚礁、浑浊水体珊瑚礁等)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潜力,但国际上一直争议不断。 南海北部的岸礁是全球典型的边缘珊瑚礁。传统观点认为,人类活动是导致这些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只要有效保护、控制不利影响,这些岸礁就可以成为气候变暖下造礁珊瑚的热避难所。 研究人员从近39年(1982-2020)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水温资料中提取了南海北部珊瑚礁区的海洋热浪(MHW)事件,加上对2020年夏季爆发的极端MHW以及大面积珊瑚白化事件的详细剖析,从极端气候事件的角度对边缘珊瑚礁的避难所潜力的评估提出了新的见解。    研究发现,2000年左右是一个“分水岭”,之前的MHW和珊瑚白化主要与强El Nino事件联系紧密;然而随着气候持续变暖,之后(尤其是近10年)的MHW几乎可以发生在ENSO的任何相位(强El Nino、弱El Nino、甚至La Nina);并且MHW爆发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均在显著增加。 研究认为,南海北部边缘珊瑚礁不能提供长期的热避难所功能;应对大尺度的气候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单靠局地的保护措施显得无能为力,或许有效控制全球变暖才是最终的解决途径。 本研究得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团队项目(GML2019GD020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6065、42175043、42176118)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