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校长张翔教授团队最新Science:用复频率合成波克服超透镜的损耗》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材料牛

    【导读】

    由等离子体激元材料和超材料制成的超透镜可以在亚衍射尺度上成像。然而,固有损耗降低了超透镜的深亚波长信息,严重限制了成像分辨率,这一问题也阻碍了超透镜的广泛应用。目前已经提出通过引入虚拟增益用以抵消超透镜中的固有损耗,从而表现出时间衰减行为的复频率光波(CFWs),但是由于具有时间衰减的成像测量困难问题,合成CFWs在光学系统中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一直缺乏相关实验。

    【成果掠影】

    2023年8月17日,香港大学校长张翔教授、张霜教授以及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戴庆研究员,英国伦敦帝国学院John Pendry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实际频率测量的多频方法来构建复频率光波(CFWs)。在多个实际频率下进行了测量,并根据洛伦兹线形将不同频率下的测量场图组合在一起,数字合成了CFW照明下的场分布。作为概念证明,在光学频率下工作的SiC材料和在微波频率下工作的大块双曲超材料都被用作超级透镜。尽管由于这些系统中仍旧存在不可避免的材料损耗,在实际频率下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很差,但由多个频率分量组成的合成CFW可以获得超高分辨率成像。该项工作为克服成像和传感应用中等离子体系统的固有损耗提供了一个实用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以“Overcoming losses in superlenses with synthetic waves of complex frequency”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上。


    【核心创新点】

    该项工作在实验上实现虚拟增益并观察深亚波长图像,为克服成像和传感应用中等离子体系统的固有损耗提供了一个实用的解决方案。

    【成果启示】

    该项研究提出了一种补偿双曲超材料和SiC超成像透镜固有损耗的方法,通过多频方法合成复频率激励,提高了成像分辨率,超出了系统阻尼的限制。该方法成功地克服了在时域实验中实现CFW的挑战,包括需要精确的CFW合成和达到准稳态后的时间门控测量,并且在高分辨率显微镜中具有很大的潜力。此外,合成复频率方法可以扩展到其他光学领域,如等离子体传感应用。通过利用等离子体结构的增强质量因子,该方法有可能大大提高传感应用的灵敏度。此外,该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系统和几何形状进行定制,为提高光学性能提供了灵活和通用的工具。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ence.adi1267


  • 原文来源:http://www.cailiaoniu.com/253629.html
相关报告
  • 《虚拟与增强现实的超透镜实现RGB消色差对焦》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2-07
    • 由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人员合作设计了一种无色无像差的超透镜可以为虚拟现实实现RGB消色差对焦 。这项研究发表在《Science advance》。 图1,在2英寸的玻璃晶片(左)上制作的金属片和通过压电管(右)安装的扫描光纤。光纤尖端位于金属透镜的焦距内。光沿着光纤传输并从扫描光纤尖端发出,在扫描光纤尖端形成显示图案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消费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有一个组件仍然停滞不前:光学镜头。与电子设备不同的是,电子设备在过去的几年里变得越来越小,效率也越来越高,而如今光学透镜的设计和基本物理在大约3000年里并没有太大变化。这一挑战已经成为下一代光学系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发展的瓶颈。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但是它们的大规模普及将需要具有小像差,结构紧凑、重量轻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光学组件。 2018年,卡帕索的团队开发出了无色、无像差的金属透镜,可以覆盖整个可见光光谱。这是一种通过局部设计亚原子的波导模式(或共振模式)以补偿色散来实现较宽带宽的消色差金属透镜。 然而,由于用亚原子可获得的有限的群延迟,这种消色元的直径尺寸为几十微米,对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系统来说太小了,从而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 在哈佛大学约翰?A?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由罗伯特?L?华莱士(Robert L.Wallace)应用物理学教授和文顿?海耶斯(Vinton Hayes)电气工程高级研究员费德里科?卡帕索(Federico Capasso)领导的研究团队,一直在开发下一代透镜,通过使用纳米结构聚焦光的简单平坦表面取代笨重的曲面透镜,有望打开这一瓶颈。他们已经开发了一种两毫米,高NA,亚微米级薄的消色差金属透镜,它可以聚焦RGB(红、蓝、绿)色而不产生像差,并开发了一种用于虚拟和增强现实应用的微型显示器。 像以前的超透镜(metalenses)一样,这种透镜使用二氧化钛纳米鳍阵列来均匀聚焦光的波长并消除色差。通过设计这些纳米阵列的形状和图案,利用来自多个区域的光的相长干涉和色散工程实现了原色的衍射极限消色差聚焦,可以控制红光、绿光和蓝光的焦距。研究人员为了说明这种方法的潜力,将这种镜头整合到虚拟现实系统中,他们演示了基于家用光纤扫描近眼显示器的虚拟现实系统,这是一种基于RGB消色差金属元素的VR平台,VR如下图所示: 图2,(A)顶部,VR模式的示意图。 底部,显示其工作原理的剖视图。 FML是金属元素的焦距,L(约7 cm)是眼睛缓解距离。 (B)近眼纤维扫描显示器的示意图。 (C)在λ= 548 nm的绿光照明下使用无源显示器进行VR成像的结果。 比例尺,20μm。 (D)(C)的放大图。 屏蔽图案内的点模拟像素颗粒,其直径为1300 nm并且可以清楚地分辨。比例尺,10μm 这种显示器的设计灵感来自基于光纤扫描的内窥镜生物成像技术,它使用光纤穿过压电管。当一个电压被施加到电子管上时,光纤尖端会左右上下扫描显示图案,形成一个小型化的显示器。设计的NA = 0.7的RGB消色差金属离子由681个使用TiO2偏原子的区域组成。每个单独的区域都被设计为对470至670 nm范围内的可见光进行消色差聚焦,并且每个区域中的亚原子的群延迟分别为2和4 fs。优化区域边界处的相位不连续性,以将设计波长488、532和658 nm聚焦在相同的焦距下。 该显示器具有高分辨率、高亮度、高动态范围、宽色域等特点。消色差金属透镜放置在眼球的前面,显示器放置在金属透镜的焦平面内。 显示器上显示的图像被金属元素放大,并通过目镜晶体聚焦到视网膜上,并形成远距离出现的虚像。对于人眼来说,图像以AR模式显示为风景的一部分,与我们的实际眼睛有一定距离。在实验中,他们使用了筒镜来模拟眼透镜晶体,并使用了CMOS相机来模拟视网膜。该研究展示了元光学平台如何帮助解决当前虚拟现实技术的瓶颈,并有可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 色散和区域干扰的共同设计开创了金属元素设计的新范式,它代表了正向和反向设计方法的结合。 他们已经展示了一种通向大而薄的透镜的路径,该透镜可以通过工程化偏原子的分散并控制每个位置的相长干涉,同时实现多波长衍射受限的高NA消色差聚焦。 这项工作中展示的元光学为未来的VR / AR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卡帕索说:“这种最先进的镜头为新型虚拟现实平台开辟了一条道路,并克服了阻碍新型光学设备发展的瓶颈。”。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RGB消色差金属透镜,证明了这些透镜可以放大到厘米大小,批量生产,并集成到商业平台中。 下一步,该团队的目标是进一步扩大镜头的规模,使其与当前大规模制造技术兼容,以低成本进行大规模生产。
  • 《“优薯计划”迎来新利器!进化透镜加速杂交马铃薯育种》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5-11
    • 北京时间2023年5月4日,国际权威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Phylogenomic discovery of deleterious mutations facilitates hybrid potato breeding(利用进化基因组学鉴定有害突变、加速杂交马铃薯育种)”。黄三文团队联合国内外优秀单位,收集大量茄科物种资源,通过对100个茄科基因组的比较分析来追踪最长8千万年、累计十二亿年的进化痕迹,在此基础上开发出“进化透镜”来发现马铃薯进化约束及有害突变,绘制了首个马铃薯有害突变二维图谱。利用图谱信息,提出反直觉的自交系培育方法,开发全基因组预测新模型,使马铃薯产量预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准确度,加速了杂交马铃薯育种进程。该研究使得我国在铃薯育种基础理论和技术上站在了世界领先地位。 “优薯计划”—马铃薯产业的绿色革命 马铃薯是最重要的块茎类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马铃薯具有产量高、用水少、可种植地域广等优点。然而,由于传统栽培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基因组复杂,导致育种进程十分缓慢。此外,由于采用薯块无性繁殖,马铃薯还面临着繁殖系数低、储运成本高、易携带病虫害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难题,黄三文团队联合国内外优势单位发起了“优薯计划”,旨在用二倍体马铃薯替代四倍体、用种子繁殖替代薯块繁殖、用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指导马铃薯育种,彻底变革马铃薯的育种繁殖方式。将马铃薯的育种周期由原来的10~12年缩短至3~5年,繁殖系数提高1000倍,有望引领马铃薯产业的“绿色革命”。 “有害突变”导致的自交衰退是“优薯计划”航道上的“暗礁”:自交不亲和(植物自花授粉后不能产生成熟种子)及自交衰退(自交或近交造成繁殖力、生活力及产量下降)是妨碍马铃薯育种进程的两大障碍。为解决这两个问题,黄三文团队先后解析了马铃薯单倍体、二倍体及四倍体基因组和泛基因组(Nature, 2011; Nature Genetics, 2020; Molecular Plant, 2022; Nature,2022),打破了自交不亲和(Nature Plants, 2018;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初步解析了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通过清除大效应有害突变,培育出第一代自交系材料及杂交种(Nature Genetics, 2019; Cell,2021; JIPB,2022)。 尽管如此,马铃薯基因组中大量杂合有害突变、排斥相连锁产生的希尔—罗伯森(Hill-Robertsen)干涉,会导致有害突变难以通过表型来发现,难以通过自交来淘汰;已培育的自交系仍有大量微效、中效有害突变,需要进一步剔除。为实现品种快速改良必须高效剔除有害突变,因此亟需一种准确鉴定并定量全基因组的有害突变的新技术。 以史为镜鉴定有害突变 为此,研究人员收集了大量茄科物种资源,完成了38份茄科基因组组装,结合已发表数据,获得95份茄科材料、5份旋花科材料(共92个物种,100份材料)基因组信息,完成了茄科基因组组装和组学进化分析。这些材料最长进化时间为8千万年,累计十二亿年的进化时间。研究人员通过追踪这段进化历史的突变积累及选择结果,开发进化透镜,从全基因组层面鉴定进化约束位点及其进化保守值。进化保守值越高的位点更可能具有重要功能,突变后更可能降低马铃薯繁殖力、生活力及产量,即形成有害突变。研究人员将突变位点的进化保守值作为有害程度值,绘制了首个包含基因型维度及有害程度维度的马铃薯有害突变二维图谱,为鉴定马铃薯功能位点及剔除有害突变提供了新依据。 优薯计划最关键的步骤是构建马铃薯高度纯合的自交系。在高度纯合的自交系构建过程中,这些原本隐藏在杂合位点的有害突变成为纯合而暴露其有害功能,从而产生自交衰退,成为杂交马铃薯育种的卡脖子问题。例如,国际上经过9代自交获得的马铃薯株系“Solyntus”,其全基因组仍有20%的区域杂合,无法成功构建高度纯合自交系(van Lieshout et al., 2020 G3)。由于希尔—罗伯森(Hill-Robertsen)干涉作用,有害突变难以通过自交来完全淘汰。本研究绘制的高质量有害突变二维图谱是指导选择起始材料、减少有害突变遗传给后代、解决构建自交系难题的主要途径。 所见未必即所得 基于该图谱,研究人员统计了起始材料传给后代的有害突变总值(即有害突变遗传总值),并选择有害突变总值低的材料来作为构建自交系的起始材料。并在育种实践中验证了该选择模型的可靠性。传统育种通常依据表型,选择长势好的材料作为起始材料,然而这些材料往往具有更高有害突变遗传总值,选择这些材料反而会增加高度纯合自交系构建难度;说明基因组指导选择与基于表型选择的结果相反,是一种反直觉选择。该反直觉选择可以有效选取自交系的起始材料,在当代就可以预测2-3年后自交系构建结果,大幅提高自交系构建成功率,在更短时间内培育更多自交系及杂交品种。 有害突变预测+全基因组选择使马铃薯育种驶入了快车道:研究人员发现有害突变总值与产量、株高、薯块等性状显著相关,首次将有害突变信息整合到全基因组预测新模型来预测马铃薯产量等农艺性状。相比缺少有害突变信息模型,预测准确度提高了45%;相比随机有害突变信息模型,预测准确度提高了25%;在马铃薯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准确度。该模型能够根据基因型及有害突变信息准确估计育种值,更好地帮助育种家制定早期育种决策,进一步降低育种成本、缩短马铃薯育种周期、快速培育高产优质马铃薯品种。 本研究开创了进化透镜鉴定有害突变的新技术,提出了高度纯合自交系起始材料反直觉选择的新依据,开发了全基因组预测农艺性状的新策略,标志着我国在马铃薯育种理论和技术上站在了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研究员黄三文为通讯作者,基因组所博士后吴瑶瑶、博士后李大伟、硕士生胡勇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基因组所博士生李宏博、奥胡斯大学Guillaume P. Ramstein教授,康奈尔大学Edward S. Buckler教授、苏黎世大学Thomas St?dler教授、英国自然博物馆Sandra Knapp研究员、基因组所张春芝研究员、周永锋研究员、周绍群研究员、张新岩研究员、爱丁堡皇家植物园Tiina S?rkinen研究员、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鲍志贵、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周姚研究员、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宋宝兴研究员、慕尼黑工业大学Edeline Gagnon及中山大学张雨副教授为该研究提出了重要指导。 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广东省、深圳市及大鹏新区的资助。 专家点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崖州湾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点评说”黄三文团队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对马铃薯,还将会对粮、油、果、蔬、茶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斌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说:黄三文团队能够敏锐的捕捉到并完成世界最前沿最挑战性的工作在这次最新的研究中,他们创新性地应用了整个茄科的比较基因组学与进化生物学来指导马铃薯育种,思路新颖,引领了世界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对我国种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优薯计划不仅理论创新,面临更多挑战,黄三文团队经过多年攻关,终于做出来了,有望在短期内通过基因组设计创建更多高产优质杂交马铃薯。” 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点评说“黄三文团队的这项研究是马铃薯育种的里程碑式成果,预示着作物育种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育种家们不能仅仅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需要从一个更大的进化维度思考育种的新策略。” 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复旦大学校长)点评说“黄三文团队在Cell发表的这项研究与上周的Science专刊通过对240种哺乳动物基因组的进化约束研究,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赖锦盛(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说“黄三文团队的研究终于找到了反直觉筛选的遗传学基础,开发了全基因组预测新模型将其应用到杂交马铃薯育种的早期决策,标志着我国马铃薯育种绝对达到国际前沿。“ 明尼苏达大学的教授彼得·莫雷尔点评说“优薯计划是最雄心勃勃的计划,可能是我听说过的有魄力的项目之一。黄三文团队设计实验并有效鉴定出有害的遗传变异,进而达到能够长期不断改良产量等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