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其早诊率低、进展迅速、易转移且耐药性强,这些特性使其尤为难以治疗。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蓝林祥课题组联合伦敦癌症研究所Axel Behrens院士在《Developmental Cell》子刊发表了一篇重要综述,揭示了胰腺癌中的“谱系可塑性”机制及其在癌症发生、进展和耐药过程中的作用。
谱系可塑性是指细胞突破其“身份”限制,在不同特化类型间转换的能力。在胰腺癌中,这种可塑性使肿瘤细胞能够通过“变身”不断适应微环境,从而推动疾病的恶性进展。胰腺癌多始于腺泡细胞的“导管样变身”,这一过程受驱动基因突变(如KRAS)的影响,导致细胞谱系转换失控,并最终引发癌变。腺泡细胞的异质性和特定亚群(如DCLK1+静息细胞)的高可塑性,使其更易成为癌变的起始细胞。
胰腺癌细胞在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展示了三种关键的“变身”路径:上皮-间质转化(EMT)、癌症干细胞(CSC)可塑性和分子分型重编程。EMT使细胞在上皮型、间质型及杂合型之间动态转换,形成高度异质性的细胞群体;CSC则通过去分化变身为具有高迁移与侵袭能力的细胞,推动肿瘤生长和复发;分子分型重编程则使肿瘤细胞在不同分子亚型间转换,赋予其更强的适应能力。
在治疗方面,胰腺癌的耐药性与谱系可塑性密切相关。例如,化疗后增多的EMT特征细胞和神经内分泌样细胞会形成耐药细胞群,导致治疗失败。针对这一机制,本综述提出了一些新的防治思路,包括靶向腺泡-导管重编程以阻止癌变、抑制EMT和CSC可塑性以阻断肿瘤进展,以及干预分子分型重编程以克服耐药性。
这篇综述不仅系统梳理了胰腺癌中的谱系可塑性机制,还指明了靶向这一过程的精准防治新方向,为破解“癌王”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