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可持续性政策导致地方当局“困惑和不确定”。》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8-05-25
  • 在英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K Green Building council)的支持下,三名理事会领导人表示,国家政策决定造成了“混乱和不确定性”,即在地方层面上存在何种权力,以促进新建住房的可持续性。

    利兹市和彼得伯勒市议会的代表在一封公开信中加入了利物浦市长的行列,向国家住房和规划部长,多米尼克·拉伯,能源和清洁增长部长克莱尔·佩里。

    签署国认为,不断变化的低碳住房政策背景导致了“对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权力范围的混淆,这需要澄清。”

    根据英国GBC出现了混乱的结果书面部长级声明(WMS)2015年3月,这明确表示,地方政府仍然能够需要能源性能标准高于建筑法规的等效代码可持续住宅四级直到毕业的2008年规划和能源法案的修正案。

    虽然这些修正案从来没有开始,但是UKGBC的公共事务和政策专家Jenny Holland说需要更加清晰。

    她说:“我们通过与地方当局的广泛讨论了解到,目前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他们不需要任何标准,超过最低建筑标准。”

    “然而,为了绝对的清晰,UKGBC认为需要一个新的WMS来确定这个位置。”

    在政策层面上,这种情况不会得到国家政策变化的帮助,因为国家政策已经表明,住房部门的可持续性将会消失。

    这一变化体现在2015年取消零碳住房政策,该政策将要求2016年所有的新住宅都能通过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因为它们将用于供暖、热水、照明和通风。

    这将得到更严格的能源效率标准和房屋建造商的补贴,以提供类似的碳储蓄。然而,在该政策即将生效的几个月前,该政策被取消,因为政府担心这些措施将限制开发商的建设能力。

    自2006年戈登•布朗(Gordon Brown)首次提出这一政策以来,住宅建筑商一直在准备政策介绍。

    从那时起,新建造房屋的可再生和可持续性技术的国家政策前景未能实现,建筑法规更新未能弥补零碳家庭的损失。

相关报告
  • 《2020年3D打印趋势:可持续性、规模化和不确定性》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9-12-13
    • Materialise近日发布了2020年定义行业的主题和趋势和展望。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有三十年3D打印基础的企业,是如何看待行业未来的。 1、使3D打印更具可持续性 跨国公司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责任。3D打印行业也同样需要考虑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这意味着,当我们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来帮助客户创造有意义的应用时,可持续性需要成为首要的考虑因素。 从社会和环境的角度来看,3D打印已经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更加可持续的生产方式。3D打印通过分布式生产让更多地区的人们受益,通过个性化护理改善人们的健康和福祉,并使更好的工作条件成为可能。同时,3D打印还可以通过大规模定制和优化的物流来减少生产流程中的浪费。因此,许多人将3D打印视为帮助企业可持续经营的积极力量。但这还远远不够。 “3D打印可以并且需要做更多的事情,通过创新的方式来减少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创始人兼CEO Fried Vancraen说,“我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导者认识到这一点,并制定了减少能源消耗、增加回收粉末的使用量以及创建面向未来的工作场所的倡议。” 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是“3D打印是不是一种更具可持续性的制造技术?”,而是“我们怎样做才能使3D打印更具可持续性?” 2、不确定性带来的机会 面对不确定的经济形势,制造企业,尤其是那些对需求波动更为敏感的行业,将更专注于降低成本和规避风险。在2000年代末期的经济危机期间,3D打印行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因为当时它主要是一种原型制造技术。随着企业削减研发投入,对原型制造的需求也降低了。 “今天的情况有所不同。”副总裁兼制造部总经理Jurgen Laudus说,“ 3D打印不再仅仅是原型制造,它已经成为制造终端产品的补充性技术。同时,3D打印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任。如今,更多的企业通过3D打印在设计和制造上获得了优势。因此,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时期,3D打印不再代表成本和风险,而是机会。” 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3D打印并不依赖规模效应,它只需要很少的启动资金。按需生产意味着对库存的需求降低,而本地化生产可以减少关税波动带来的影响。 由于我们面临着不确定的经济形势,相信更多的制造企业将把3D打印作为降低成本和规避风险的工具。 3、为人工智能在增材制造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数据就是力量。随着3D打印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更多的传感器被用来更好地监测3D打印流程,我们正在收集比以往更多的数据。 但是,能够收集数据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让数据帮助决策。 人工智能是一种功能极其强大的工具,可用于处理大量数据并从中获得帮助决策的深入见解。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仅仅是大量数据,还有对3D打印流程的深入理解。 “如今,已经有人工智能推进3D打印的案例。”副总裁兼软件部总经理Stefaan Motte说,“但是,在增材制造可以真正应用人工智能之前,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定义3D打印流程的诸多参数和算法。这需要我们在研究、创新和跨行业合作上持续投入。” 只有真正了解3D打印流程,并从数据中找到使其变得更快速、更稳定、更可预测的办法,我们才能真正释放人工智能在增材制造中的全部潜力。 4、全新的创新氛围 近年来,3D打印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进步:更快的打印机、更多新材料和更多后处理选择。现在,我们看到所有这些进步汇集起来,形成了令人振奋的创新氛围。 “对于3D打印行业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创新总监Kristel Van den Bergh说,“这些进步不仅让我们可以通过改进生产流程来增强现有的应用,而且还激发了以前无法想象或实现的全新应用的开发。”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用于大规模定制的新型TPU材料。在之前的几年中,我们虽然可以使用TPU进行打印,但是打印流程非常不稳定,因此很难将其规模化。现在,HP的MJF打印机、巴斯夫的新型TPU材料以及Materialise在工艺和设计方面的知识可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建鞋子、运动装备和安全设备等新应用,并将其付诸规模化生产。 3D打印机、软件和材料的进步正在创造绝佳的机遇。在之前的几年中,消费者可能并不了解或关心他们选择的产品背后的制造过程。现在,他们对性能、美观度的要求日益提升,对个性化过程的参与更加积极。3D打印是实现这一切的理想方式。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能享受到之前从未想象过的产品。 5、投资自动化后处理 随着企业扩大3D打印的规模,他们将越来越依赖自动化。但扩张的潜力受到后处理的限制,尤其是在当前后处理主要依靠人工操作的情况下。通过简单地增加人员来扩大规模会导致成本和不确定性增加,并且不能保证可靠性。如果要扩大生产规模,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动化后处理。 在大规模定制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对于个性化的鞋子,不同的客户可能需要不同的颜色,这会使流程变得更加复杂。而且,我们当前所说的“大规模定制”其总产量仍然是很低的。 “我们相信现在是开始自动化后处理的时候了。”CTO Bart Van der Schueren说,“在Materialise,我们一直在大力投资这些流程。我们最近的一个案例是将医疗3D打印中的整条清洁生产线进行了自动化,以确保达到最高的质量标准。” 幸运的是,工业4.0以及它带来的更强大的自动化能力,正在创造全新的方式来自动化后处理流程。这需要时间、精力和更多的投资,并且只有在3D打印规模扩大后,这些投资才能获得回报。但这个回报是确信的,因此从当下就开始对自动化后处理进行投资至关重要。 2020年的3D打印 如果只能带着一个词进入2020年,那这个词就是‘可持续性’。对可持续性的关注不仅仅在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尽管未来的经济形势充满不确定性,但3D打印通过生产终端产品、开发新应用、应用自动化后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企业达成财务上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机遇。这些趋势将在2020年定义我们的行业。”
  • 《核电调峰可持续性存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5-07
    • 法国核电机组参与调峰较多,平均年非计划性停堆小时数比美国、韩国机组高出很多,一定程度上说明频繁参与调峰,会导致非计划停机停堆概率增加。    国家应加快建立和完善辅助服务补偿机制;核电企业可通过在电力市场购买调节容量的方式,解决运行方面的调峰压力,也可配套建设抽水蓄能电站,与之定向联合运行。 核电基荷运行,可提高燃料利用效率,是目前各国通行的做法。不过,在我国电力工业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辽宁、福建、海南等地的核电机组近年来不同程度参与了电网调峰,基荷运行状态正在被打破。 记者日前从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了解到,在目前供给侧新能源大规模接入,需求侧用能方式升级的背景下,核电的高效利用面临着新挑战,参与调峰已成为核电行业,乃至整个电力行业的全新课题。 国际上核电机组多以基荷运行为主。我国核电机组只有在恶劣天气等特殊时段,电网依据并网调度协议安排核电机组配合电网调峰。 据了解,国际上核电机组多以基荷运行为主,参与系统调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核电装机比例大的国家,例如法国电网中核电装机比例超过50%,因系统中缺乏调峰电源,调峰困难,法国核电机组需直接参与电网负荷跟踪运行;二是核电装机比例相对较低、同时调峰电源配置较充足的国家,基于核电运行安全性、经济性等多方面考虑,核电机组均以带基荷运行为主,一般不参与电网负荷跟踪。如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电网调峰任务主要由油、气电和抽水蓄能电站承担,核电机组均处在基荷位置,能有效提高核电的利用率、降低系统发电成本。 据了解,1991年,英、法、德等国家的电网和核电运营商共同制定要求,确定核电机组的调峰能力为:前90%的燃料周期内,能够在50%—100%的额定容量内以每分钟3%额定容量的调节速率实现负荷跟踪,但年累计跟踪次数不得超过200次。具备一次调频能力,能够在±2%—±5%额定容量内,以每秒钟1%额定容量的调节速率调整出力,使电网频率稳定在标准频率±200mHz范围内至少15分钟。具备二次调频能力,能够在±10%额定容量范围内,以每分钟1%—5%额定容量的调节速率调整出力。紧急情况下,能够以每分钟20%额定容量的速率降功率至最小出力位置运行。 正常情况下,我国核电机组一般保持额定功率运行,只有在恶劣天气等特殊时段,电网依据并网调度协议安排核电机组停机或降功率运行配合电网调峰。 在电力市场化程度高的情况下,核电满负荷运行才最经济。 公开信息显示,2010—2015年,国家电网并网核电机组年平均调峰次数由1.4次/台增加至4.3次/台;2016年1—7月,国家电网并网核电机组调峰次数达4.1次/台。2017年全年核电设备平均利用率仅为81.14%;2018年,辽宁红沿河核电4号机组多次应电网要求降功率运行。 “核电带基荷运行,是目前各国通行的做法。国内核电机组目前也应以基荷运行为主。”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魏昭峰介绍,“但同时,在目前我国电力系统供应多元化、电力总体供大于求的实际情况下,可以考虑部分核电机组适度参与系统调峰。关于调峰幅度的把握,因网而异,一般不低于85%,当前能源主管部门正在努力,增加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 针对目前我国新能源消纳问题突出、经济结构转型且火电产能过剩压力大的现实状况,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鲁刚提出,核电参与电力系统调峰对促进新能源消纳、缓解产能过剩有积极作用。但核电参与调峰要从系统全局出发,新能源消纳水平存在具有最佳经济性的“合理值”,若片面追求过低的弃电率会极大提高系统调峰成本,降低系统整体经济性。 “未来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中,随着灵活性资源补齐‘短板’、储能等技术进步,核电仅是必要阶段调峰资源不足的补充。”鲁刚表示。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电力市场化程度高的情况下,核电满负荷运行才最经济。核电参与调峰,最大问题在于影响经济性。” 据了解,由于核电换料周期相对固定,一般连续运行12个月或18个月换一次料。而在运行过程中频繁降升功率会导致燃料燃耗不充分而产生弃料。同时,弃料的增加,也增加了后端乏燃料处理的难度和成本。 核电频繁参与调峰将影响设备可靠性,导致非计划性停机停堆概率增加。 上述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我国核电参与系统调峰,从侧面反映出两个问题:电力产量过剩情况严重、电力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 中广核董事长贺禹此前曾指出,从核电技术、安全、经济、环保和产业特点看,核电机组不应频繁进行负荷调整。原因在于,频繁参与负荷调节将增加机组控制难度,加大人因失误风险,并将影响设备的可靠性,导致非计划性停机停堆概率增加。 公开资料显示,法国、美国、韩国核电机组运行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法国核电机组参与调峰较多,平均年非计划性停堆小时数比美国、韩国机组高出很多,一定程度上说明频繁参与调峰,会导致非计划停机停堆概率增加。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电力系统需要调峰,首先应考虑火电、气电,而非核电。近年来,煤电灵活性改造成为增强系统调节能力最经济有效的举措。 魏昭峰表示,我国现有煤电机组10.0亿千瓦,大部分具有灵活性改造条件,初步测算,通过灵活性改造可以新增1.5亿千瓦调节能力,大大缓解核电参与调峰的压力。 “国家应加快建立和完善辅助服务补偿机制;同时,核电企业可通过在电力市场购买调节容量的方式,解决运行方面的调峰压力,也可配套建设抽水蓄能电站,与之定向联合运行。”魏昭峰指出。 对于解决核电调峰经济性问题,鲁刚建议,以电力市场手段发现调峰成本与价值,解决核电不参与调峰的公平性等问题;积极推进电力市场改革,建立完善电量市场、容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规则,建立反映不同服务品质和价值的市场机制,帮助电力市场中所有参与主体发现价值,充分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