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能源发展(辽宁)有限公司与大连金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聚焦于中科能源在辽宁本溪投资20亿建设的准固态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需求,为辽宁省新能源产业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6-25
  • 近日,中科能源发展(辽宁)有限公司与大连金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辽宁省新能源产业建设迈出关键一步。合作重点聚焦中科能源在辽宁本溪投资20亿元建设的准固态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大连金帝建设将凭借其机电安装和市政工程等领域的一级资质和丰富经验,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中科能源发展今年初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签署《新型储能与动力电池技术转让合同》,获得高安全性长寿命储能电池和高比能宽温域超低温性能动力电池两项核心技术。该项目已全面启动,计划未来三年实现产值过百亿元并推动主体产业上市,助力辽宁省经济转型升级。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50624/1447708.shtml
相关报告
  • 《辽宁大连:推进储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7-15
    •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0日,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054号提案的答复。 文件提出,推进储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加强多场景示范应用。 依托我市 储能技术 和产业基础发展的优势,全面提升各类储能技术和装备研发的能力及水平,加快推进先进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持续优化科技攻关组织模式,围绕储能技术的前沿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通过“揭榜挂帅”、重点研发计划、科技人才等科技项目促进产学研用各方紧密合作。积极推动储能技术和装备在电网侧、发电侧及用户侧的示范应用,打造具有国内竞争力的 储能电池 产业基地。 持续发挥大连化物所等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优势,围绕储能产业,特别是全钒液流电池、锂电池、 钠离子电池 等重点领域产业,加大关键技术与核心材料、设备的科研攻关力度,给予一定政策支持,适时成立产学研用联盟,提升储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搭建平台,引导我市储能制造企业、社会资本与科研机构密切对接,将技术成果尽快转化成为技术先进的产品,率先占领市场,引领储能产业的发展前沿。 面向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和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立足于大连市在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优势,结合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氢储能等行业前沿热点,进一步推动全钒液流电池储能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巩固世界引领地位;加力推动一批行业头部企业成长为超级独角兽企业、积极支持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勇于挖掘一批有技术、有干劲、有市场的团队或小微企业成长为瞪羚企业,在储能领域,形成持续不断地高成长型企业培育孵化态势。 原文如下: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054号提案的答复 九三学社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做大做强储能产业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储能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市发挥大连化物所等科研机构在储能领域科技研发优势,依托头部企业,不断推动化学储能产业链的建立,在全钒液流电池、锂电池产业链建设初见成效,2023年产值近百亿元。 在全钒液流电池方面。大连融科储能公司是行业领先的全钒液流电池一体化厂商,实现了全钒液流电池关键材料和储能装备的批量化生产,建成投产全球最大规模的钒电池储能装备生产基地(30万千瓦/年),全球最大规模的钒电解液生产基地(100万千瓦时/年)。钒电池储能装机占该领域全球市场60%,钒电解液销售占全球市场90%。 在锂电池方面。我市具备构建完整产业链的基础条件,在产业链上、中、下游均有项目和企业。大连泰星能源公司是我市锂电方面的龙头企业,主要生产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使用的三元锂电池,已建成9条生产线,计划2024年建成4条生产线,力争2025年产值达到百亿级。泰星公司的锂电研发中心也在建设中,预计2025年可投入使用,未来该公司还将研究进一步拓展纯电动汽车电池市场。大连中比动力电池公司以民用小型电动车为主要市场,生产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形成了独立的知识产权体系,目前年产值约5亿元。大连信德新材料技术,已成为锂电池负极包覆材料的行业龙头,大连瑞源动力致力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回收再利用生产正极材料。 在储能产业配套材料生产方面。大连伊科能源公司专业从事锂电池隔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拥有锂电池隔膜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大连瑞源主要生产电池正极材料、燃料电池催化剂。大连华一锂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和研发锂电池电解液相关材料,包括主盐,辅盐,功能添加剂。大连奥晟隆锂电池负极包覆材料项目一期工程6条生产线稳定运行,年生产锂电池负极包覆材料12000吨。恒力石化在建精细化工项目具有年产20万吨的电池级电解液材料DEC(碳酸二乙脂)、DMC(聚碳酸二甲酯)产能。 在储能技术研发方面。我市拥有多家顶级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能源学院成立了动力电池与系统研究中心,很多相关科研技术在国内外占据领先地位。在锂电池领域,化物所正在突破新型准固态功能层隔膜技术,并对特种锂电池、超低温电池进行研发设计。在钒电池技术领域,大连融科储能公司与大连化物所产学研合作,立足自主创新,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10余项奖励,牵头制定液流电池国内外标准近50项,专利拥有量稳居世界前列。 二、对所提建议的答复 1、强化储能重点领域招商力度,完善我市储能全产业链发展 以储能产业链分析为基础,瞄准产业链缺口招商,补充资源型企业,完善储能发展全产业链。利用产业链中企业的信息资源,精准招商,引进产业龙头项目,建立储能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在液流电池方面,积极促成融科储能与钒资源相关企业合作,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完善前段产业链;在锂电池方面,发挥我市泰星科技、中比动力电池等重点企业集聚效应,以及大连化物所对电极材料科技研发优势,重点引进锂电池正极、隔膜生产企业落地大连;在新一代电池技术方面,积极与固态化电池企业保持常态化对接,时机成熟后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同时,跟进锌空气等新型技术研发攻关进展,同步孵化产业发展。 加强重点区域储能产业招商,重点对我市长兴岛、金普新区等能源产业发展基础雄厚的区域进行储能产业招商,支持国际资源公司与其达成战略合作,形成带动辐射效应,推动重点区域带动全市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力打造助力储能企业发展优质平台,针对我市融科储能、中储能材料(大连)有限公司、中科派思储能技术有限公司等储能产业重点企业,引导其积极参加境内外线上、线下展会及经贸洽谈活动,拓宽市场渠道。充分利用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大连数交会等合作机制和平台,拓展储能领域对外合作交流。积极利用进口商品博览会等国外重点展会活动,举办大连储能领域相关展览推介,推动大连品牌走向世界。 培育储能产业专业招商队伍。与我市储能企业对接,了解适合到我市投资的储能产业上下游企业客户资源,收集有效信息,主动与目标企业对接。引导各区市县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强化招商队伍对招商引资新领域、新业态、新政策的认识,不断开阔视野,持续提升人才素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招商引资队伍,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推进储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加强多场景示范应用 依托我市储能技术和产业基础发展的优势,全面提升各类储能技术和装备研发的能力及水平,加快推进先进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持续优化科技攻关组织模式,围绕储能技术的前沿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通过“揭榜挂帅”、重点研发计划、科技人才等科技项目促进产学研用各方紧密合作。积极推动储能技术和装备在电网侧、发电侧及用户侧的示范应用,打造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储能电池产业基地。 持续发挥大连化物所等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优势,围绕储能产业,特别是全钒液流电池、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等重点领域产业,加大关键技术与核心材料、设备的科研攻关力度,给予一定政策支持,适时成立产学研用联盟,提升储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搭建平台,引导我市储能制造企业、社会资本与科研机构密切对接,将技术成果尽快转化成为技术先进的产品,率先占领市场,引领储能产业的发展前沿。 面向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和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立足于大连市在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优势,结合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氢储能等行业前沿热点,进一步推动全钒液流电池储能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巩固世界引领地位;加力推动一批行业头部企业成长为超级独角兽企业、积极支持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勇于挖掘一批有技术、有干劲、有市场的团队或小微企业成长为瞪羚企业,在储能领域,形成持续不断地高成长型企业培育孵化态势。 3、推动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开展新型储能多元化应用 探索发展铅炭电池、压缩空气、飞轮储能等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开展多场景试点示范。加强固态电池、锂硫电池、超级电容器、钠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其他创新型储能技术的研究,加速创新型储能技术的成果转化,带动大连市新型储能产业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资源,合理配置各类储能,探索不同技术路径和发展模式,鼓励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开展内部联合调度。 加快跨领域融合发展。结合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新型储能与智慧城市、乡村振兴、智慧交通等领域的跨界融合,不断拓展新型储能应用模式。 拓展多种储能形式应用。结合各地区资源条件,以及对不同形式能源需求,推动长时间电储能、氢储能、热(冷)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建设,促进多种形式储能发展,支撑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 对贵委提案中所提的建议表示感谢,也希望贵委能一如既往地关注我市储能技术研发及产业发展相关工作,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6月12日
  • 《辽宁省政协7条建议促氢能发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22
    • 氢能源是未来能源体系的核心,是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式,是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2019年,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组成课题组,围绕我省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形成《关于我省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调研报告》。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我省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仍面临一些“卡脖子”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全国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比如,认识上还没有形成共识;对积极性较高的地区和企业缺乏鼓励与支持;氢燃料电池技术还不完善;我省的汽车整车制造厂家至今没有制造氢燃料电池汽车计划。 针对问题,课题组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具体建议: 建议一 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深刻认识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保障能源安全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应尽快制定全面、完整、具有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并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 建议二 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 省政府应出台鼓励氢能产业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让积极性较高的地区和企业先行先试。同时,应尽快成立产业发展基金,吸引国企、外资、民企资金投入其中,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建议三 明确发展战略 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加强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发。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建议四 推进产业布局 鼓励煤制氢,核电、风电、光伏制氢等产业发展;鼓励利用钢铁、石化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富氢产品制氢;鼓励和推动液态和固态氢的研发和生产;推动氢燃料汽车在公交、物流、环卫、仓储等领域示范运行;鼓励地方政府建设氢能产业园,引进相关配套企业。 建议五 加强设施建设 尽快制定加氢站管理办法,加快相关配套体系的建设,特别要做好示范评估和安全管理,制定审批标准和工作流程。把沈大高速公路和京沈高速公路建设成“氢能高速公路”,形成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的绿色发展带。 建议六 建立创新平台 成立省级氢能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 (中心)机构,建立全国乃至国际性创新平台。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多边领域合作项目。成立产业联盟,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 建议七 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 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注时间短、续航里程长,与纯电池电动车比较,更加适合东北地区气候环境。为此建议,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促进我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