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虎: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发展趋势》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21-03-26
  • 年来,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污泥处理处置方面的政策和标准也在逐渐完善。但面对社会发展对生物质能源以及环境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应以无害化为目标,以资源化为手段,实现污泥的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化,以解决污泥的最终出路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规模日益提升,污泥产量也相应增加。据统计,2019年我国污泥产量已超过6000万吨(以含水率80%计),预计2025年我国污泥年产量将突破9000万吨。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水轻泥”,污泥处理处置没有与污水处理同步提升,污泥处理处置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污泥泥质特性及处理处置现状

    污泥性质

    污泥作为污水处理的副产物,富集了污水的污染物质(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持久性有机物、微塑料等)和营养物质(C、N、P等),源头上具有“资源”和“污染”双重属性。污泥中含有的丰富有机质可通过厌氧处理得到甲烷生物气(沼气)、氢气(H2)等热值较高的燃料,另外也能通过蛋白质提取等技术回收污泥中丰富的资源。处理后的稳定产物还能实现土地利用(营养物质、有机质稳定化处理产物)和建材利用(无机物)等,从而实现污泥的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具有有机质含量低、含沙量高、产量大等特点,因而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的选择应结合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的特定性质,充分考虑污泥的“资源”和“污染”双重属性,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我国污泥的处理处置现状

    国家“水十条”明确指出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并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从而保障污水厂污泥的全量安全处置,处理过程和处置环节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目前我国常用的污泥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污泥浓缩技术、污泥脱水技术、污泥厌氧消化技术、高温好氧发酵技术、污泥热干化技术等。

    经过处理的污泥需要进行安全处置。目前我国通常采用的处置方法有土地利用(农用)、焚烧、卫生填埋。但这些处置方式现在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土地利用对污泥泥质要求较高,污泥中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往往超标;由于污泥含水率较高,焚烧的能耗太高,不生态环保;卫生填埋通常遇到无地可埋的尴尬处境。

    由于污泥处理处置责任主体及最终处置路线不明确、法律法规监管体系不完善及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早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重水轻泥”现象,当前我国污泥处理设施仅基本实现污泥的减量化, 并未真正实现“三化”,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风险。据统计污泥厌氧消化普及率仅为3%,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目前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与发达国家间存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我国污泥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不足;污泥稳定化、资源化利用率不足;绿色生态化处置方式不足等。

    研究展望

    近年来,围绕“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基本原则,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热水解预处理、与餐厨等有机质协同的高级厌氧消化技术等污泥稳定化技术实现了良好的应用和推广,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方面的政策和标准也在逐渐完善。但面对社会发展对生物质能源以及环境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需要以无害化为目标,以资源化为手段,大力开发高效回收、利用污泥中能源与资源(生物质清洁能源及氮磷等)的技术,并在实现污泥中能源资源高效回收的同时,实现污泥中污染物的稳定化或高效去除,提高污泥处理产物后续利用的安全性,解决污泥的最终出路问题。

    面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短缺,环境容量缺乏等问题,“资源循环”是未来新技术创新的重点,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科技投入,相信会有一批适合中国国情的“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新技术”进入市场。

相关报告
  •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8-12-11
    • 摘要:自上世纪末国内第一座污水处理厂污泥消化池落成以来,由于环保和城市用水的需要,污泥消化池的建设数量急剧增多。但是,国内建设的污泥消化处理系统运转的技术水平至今仍然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对其实现进一步重视研究。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现状及发展,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污泥处理;现状;发展 1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现状 1.1填埋处置 将需填埋的污泥,采用高干度离心脱水后,将其含水率降至约65%左右,此时,可按约为5kg/tDS的比例投加絮凝剂的用量;需填埋处置的污泥通过离心脱水后,将其含水率降至80%左右,此时,可按约为2.5kg/tDS的比例投加絮凝剂的用量。 1.2污泥焚烧处置 通常,采用污泥焚烧处理工艺时,需处理的污泥必须经离心脱水后,含水率降为80%左右,按照2.5kg/tDS的比例投加絮凝剂量用量,污泥经焚烧后,残余灰分量约为污泥干重的1/3;焚烧烟气处理需消耗约37kg/tDS的NaOH量(NaOH价格约为3450元/t)。在此过程中,污泥运输费用按照0.75元/(t·km),运输距离为40km进行计算,运输费用为30元/t。污泥所需填埋费用,参照城市生活垃圾填埋运行费用约15元/t计算。各处理流程的耗电量约为:浓缩25kW·h/tDS,脱水75kW·h/tDS,消化150kW·h/tDS,焚烧200kW·h/tDS,电费约为0.7元/(kW·h)。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污泥干固体处理总成本约为800元/t,以1×104t的污水产生2.0t的污泥计算,1t污水的污泥处理成本,大约为0.16元/t。按照国内大型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部分成本0.3~0.45元/t计算,约占处理成本的35%~50%。将该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测算结果相差不大。 1.3污泥脱水 目前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厂常用的污泥脱水方式为机械脱水,常用的机械脱水设备有真空过滤机、离心脱水机、板框压滤机及带式压榨过滤机。使用最广泛的带式脱水机和离心脱水机,处理后的污泥含水率一般只能达到78%左右。污泥经过化学药剂调理后再通过板框压滤机处理,泥饼的含水率下限可达到60%以下。 1.4厌氧消化 污泥厌氧消化是一个多级过程阶段,利用兼性菌和厌氧菌进行厌氧生化反应,分解污泥中有机质,并产生可以再次利用的甲烷气体,实现污泥的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污泥厌氧消化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污泥生物处理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应用于大型污水处理厂中较为经济的污泥处理方法。厌氧消化工艺分为直接厌氧消化和预处理+厌氧消化两类。直接厌氧消化工艺即传统的厌氧消化,不经过任何前期处理而直接进行厌氧消化反应的一种处理模式。通常用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污泥或掺有高浓度有机质废物的混合污泥。 2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发展 2.1加大对污泥处理处置的资金投入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识到污泥处理处置对污水处理厂日常工作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加强对污泥处理处置工作的重视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政府也应该采用多种融资渠道,确保有充足的资金对污泥处理处置工作进行支持。政府要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对污泥处理进行投资,采用投资、托管、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完善污泥处理处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污泥处理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2.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目前,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工作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健全,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相关情况完善城镇污泥处理处置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进行淘汰、整改、配套和完善等,确保污泥处理处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相关部门也要不断完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对污泥深度脱水、余热干化、厌氧消化等技术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应用,在对污泥进行减量化和稳定化处理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污泥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针对污泥厂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技术和工艺对污泥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和处置。 2.3进一步明确防爆区域的安全范围 确定污泥消化处理系统中的防爆区域十分重要,因为该区域的确定会对总体的平面布置、工艺设备等各方面的设计、施工造成较大的影响,要进行科学、全面的布局和设计,提高整体系统建设以及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要对污泥消化处理系统的防爆区域进行界定,画出科学合理的安全范围。在沼气系统的防爆区域内,相关建筑、设施的设计必须符合甲级防爆要求。另外在防爆区域内,相关建筑、设施的设计要按照国家相关安全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进行实施。比如,在防爆区域内防爆电气设备符合GB3836.1~4—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GB3836.9—2006《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9部分:浇封型“m”》等一系列的文件的要求,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2.4加强对污泥处理处置工作的监管 政府和环保部门都应该加强对污泥处理处置工作的监管力度,对污泥的处理和运输过程进行有效监管,促进污泥的合理科学处理,减少污泥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大气污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非法倾倒或者违法处置污泥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和惩治。污水处理厂在日常的污泥处理过程中也要落实相关的环境管理规章制度,设置专门的监督人员对污泥处理过程进行日常的监督和监管,并对污泥处理情况进行明确的记录和备份,定期向环保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备,对日常污泥处理处置信息进行公开化和透明化管理。 3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3.1传统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有一百年历史的污水处理方法,其缺点表现为:以传统概念“消除污染物”为主导;基本原理无重大突破;效率低、能耗高(每人年降解COD和N需电耗约2O一25kWh);温室气体排放(CO2、N20等);污染物C、N、P等)资源化利用水平低。污泥问题未能解决,滞后于现有科技发展水平。活性污泥法高能耗问题无论在中国还是全球,都没有得到解决,污泥也没有达到其应有的资源化水平。在2014年活性污泥一百周年时,全世界科学家都一致认为:资源化是污水处理未来发展的方向,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是未来需要突破的重要环节。 3.2污泥处理处置资源化背景 过去很多东西,我们认为是污染物,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资源和能源的期望也增加了。在此背景下,现在污泥中的污染物,将来会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化”。从处理处置为目标转变观念为以资源化利用为导向,实现科技创新服务可续发展。 3.3欧盟的污泥管理原则 欧盟的废弃物框架指令(2008/98/EC)提出“五层倒金字塔”原则,指导成员国按照五层优先顺序制定各自的政策法规。国家发展阶段,以处理处置为主,然后是资源利用,最后是源头控制的方式,调整为源头控制、减量为主,资源化利用处理,循环利用,其他途径再利用,最后才是处理处置的“五层倒金字塔”原则。“五层倒金字塔”原则的提出也充分反映了全球对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的需求和期待。 3.4污泥资源化能源化研究的热点 未来技术都要遵循五个方面的原则:第一,以资源循环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第二,污泥生物质能源的最大化回收;第三,污泥营养物质(磷和氮)的回收;第四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第五,健康安全保障。
  • 《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现状研究》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9-04-29
    • 摘要: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重金属和病菌元等,直接排放将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如果对污泥进行有效的处理,可以将污泥用于农田施肥、土壤改良和制砖等,若大量污泥得不到科学、合理处置,将造成严重的环境二次污染问题。因此加强污泥稳定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等有效处理,进行合理处置的意义重大。本文就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的有效途径和技术方法。 关键词: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现状 1 导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污水处理能力的快速增长,污泥产量也同步大幅增加。据统计,2016年全国污泥处理能力约为1300万吨,而污泥达标处置率仅达到33%,有67%的污泥没有得到合理处置。如何提高污泥处理效率和降低成本,合理处置污泥,是当下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面临的难题。 2 污泥特性 污泥特性的表征指标包括有毒有害物质、脱水性能、挥发性固体、水含量和固体含量以及化学动力学特性。有毒有害物质是指污泥中含有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在施用前必须经过处理。水含量是污泥中水含量的体积分数,污泥是一种高水分物质,根据其存在形态可分为四类: 1)自由水。不与污泥颗粒直接结合,占污泥总水分的70%;2)毛细水。存在于污泥颗粒间隙,约占20%;3)表面吸附水。吸附在污泥颗粒表面,约占7%;4)内水。污泥颗粒或微生物细胞中水含量,占3%。四种水与污泥颗粒之间的粘结强度顺序为自由水、毛细水、表面吸附水和内水,这也是污泥脱水的难易顺序。一般来说,我国城市污泥脱水后的含水量较高(约75%),挥发性物质含量较低(约50%),国外数据一般为70%。一般来说,污泥含水量大于85%,呈流态化,含水量在65%-85%,污泥呈塑性,含水量小于65%,污泥为固体。 污泥脱水性能通常由污泥过滤比阻rSRF和毛细管吸水时间cst来评价,rSRF越高,脱水性能越差。污泥脱水性能不仅与污泥的性质、调理方法和条件有关,还与脱水机械的种类有关。污泥脱水前的强化处理改变了污泥颗粒的理化性质,破坏了其胶体结构,降低了其与水的亲和力,改善了脱水性能,这个过程称为污泥调理。污泥化学动力学是表征污泥能量利用价值和焚烧特性的重要指标。污泥的组成分析、热值、可燃性和焚烧特性表明污泥的利用价值,是污泥资源化的基础。 3 国内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我国污泥处理技术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多,导致城市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由此产生的污泥数量也不断上增。目前我国常用的污泥处理技术包括污泥浓缩、污泥脱水等方式,进而达到农业利用、制作建筑材料、园林绿化及填埋等处置标准要求。按照“十二五”我国城镇污水处理以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2015年我国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污泥无害化处理达到80%以上。但是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污泥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而是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周围的环境带来重大污染。目前污泥处理的技术难题主要在于含水率太高,污泥含水率从95%降低到80%,则污泥的体积减少75%,含水率从80%降低到50%,则污泥的体积缩小50%。污泥的含水率越高,则热值越低,只有当含水率降低到50%以下,达到5052.2kJ/kg的热值才能焚烧。通过机械脱水含水率只能降低到80%,想要达到焚烧、填埋要求则需要将污泥的含水量降低到50%,所以需要研发将污泥的含水量降低到50%以下的技术。然而在处理污泥过程中,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细胞以及胶体物质,这些物质机械脱水和生物降解都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污泥消化的进泥浓度只有2%-4%,反应容器比较小,无法对污泥进行有效的消化,因而进一步增加了污泥处理难度。 4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的有效途径和技术方法 4.1 污泥处理 城市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工业废水和居民用水。因此,污水中往往伴随有毒有害物质,重金属含量较高。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沉淀成为污泥的一部分,因此,在处理和处置这些污泥时,必须考虑污泥的来源和组成。目前,污泥处理技术包括浓缩(重力浓缩和机械浓缩)和脱水(自然干化、热干化和机械脱水),在一线城市的污泥处理中,采用溶解法处理污泥。该工艺主要通过高温分解污泥,高温分解后,工业金属与污泥中的化合物反应实现汽提,回收污泥中金属资源。 4.2 污泥处置 资源化利用是污泥处理处置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污泥资源的利用体现在污泥处置过程中对污泥中所含的有机质、养分和能量的充分利用。污泥资源的利用包括土地利用、土壤改良以及通过焚烧等技术从污泥中回收能量。 4.2.1 污泥堆肥 常见的污泥堆肥处置工艺是好氧堆肥。好氧堆肥是在氧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好氧菌对废弃物进行吸收、氧化以及分解。好氧微生物将一部分吸收的有机物氧化为无机物,并释放微生物所需的能量,另外部分有机物合成新的细胞结构,让微生物不断繁殖,繁殖出更多的新细胞质。这种处理工艺可以最大限度杀死污泥中的有害原菌,加速有机物的降解速度,减少臭氧发生量。好氧堆肥工艺流程为:预处理—次发酵—二次发酵—后处理—存储。 4.2.2 生物利用 根据对污泥的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包括碳、硫、氢、氧等化学元素,根据污泥这一特性,可以尝试采用生物处理技术。这种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微生物进行代谢作用,借助微生物酶、菌群等对污泥中的有机物质进行消化分解,在这一分解过程中,又分为有氧处理和无氧处理。其中有氧处理技术是将相关的微生物注入污泥之中,并将污泥置于室外露天的环境中进行平摊,使其获得足够的氧气,以此来刺激微生物和菌群的活性,加速污泥的处理。进行有氧处理处置后的污泥肥分比较高,具有很大的回收价值,但是相对来说处理的成本也比较高。无氧处理是通过在无氧的状态下将微生物和菌群放入污泥中,使其对污泥中的有机物进行消化分解,最终将污泥分解成无机物和气体,处理后的污泥体积明显变小,且经过无氧处理的污泥容易脱水,性质比较稳定。此外,这种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处置中应用也比较广泛。 4.2.3 炭化利用 炭化以后的污泥可以作为吸附材料和除臭,污泥活性炭在处理工业有机废水,吸收污水中的氮氧化物,比商品活性炭效果更好,在除臭方面也远远超过硫化氢和甲基硫醇等物质。由于碳化污泥的热值比较高,吸收太阳光热量效果比较好,所以还可以作为融雪剂使用。碳化后的污泥还可以用于园林绿化施工中,改良土壤的性质,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此外,工业产值比较高的污泥炭化以后,还可以作为生物质原料用于热电厂助燃料。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污泥处理处置需考虑产业结构、土地资源、城市化程度等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适的技术路线,要尽可能避免二次污染,变废为宝,实现污泥价值的提升,实现循环再利用。 参考文献: [1]戴晓虎.我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思考[J].给水排水,2012,38(2):1-5. [2]王硕,陈晓光,陈宇,等.城市污水厂污泥深度脱水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38(12Q):186-190. [3]汤连生,罗珍贵,张龙舰,等.污泥脱水研究现状与新认识[J].水处理技术,2016,42(6):12-17. [4]宋启辉,仝坤,刘杰,等.辽河油田油泥处理现场实验进展及处置思路[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8(3):20-23. [5]张勇.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