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食物营养与功能性食品创新团队研发使用改性大米粉和车前子纤维制备优质高抗性米粉技术》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4-07-09
  • 2024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食物营养与功能性食品创新团队使用改性大米粉和车前子纤维制备高抗性米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JCR一区,IF=8.2)。加工所2021级硕士研究生龚雪为论文第一作者,王凤忠研究员和佟立涛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英才”培养计划项目(2022TSYCCX0063)和益海嘉里金龙鱼创新基金的资助。

    米粉因口感爽滑、营养美味等深受消费者喜爱,但由于其快消化淀粉(RDS)含量较高,传统鲜湿米粉被归类为高升糖指数食品(GI值>70),肥胖人群和Ⅱ型糖尿病患者不宜长期食用。提升大米粉(RF)中抗性淀粉(RS)含量并将其作为米粉主要加工原料是降低米粉淀粉消化率的有效策略。现有研究表明,使用高RS含量RF制备的米粉淀粉消化率显著下降,但断条率高、口感差,食用品质不佳。车前子纤维被认为是改善淀粉基食品质量的重要天然功能多糖,车前子壳粉(PHP)富含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DF),车前子粉(PP)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含量较高,且天然PHP和PP相较于从中提取出的多糖而言粘度更高。本研究旨在以高RS含量RF为主要原料制备米粉以降低食品GI值,同时通过添加天然PHP和PP改善高RS含量米粉食用品质,以期制备食用体验和功能特性协调统一的高RS米粉。

    结果表明,仅使用高RS含量RF制备的米粉食用品质较差,PHP可以更好地改善高RS米粉的蒸煮特性和质构品质,PP可以进一步降低米粉中的RDS含量和淀粉消化率。研究发现,5PHP-RN(eGI=66.74)和5PHP-2PP-RN(eGI=65.77)均可划归为中GI食品;米粉加工原料中车前子(壳)粉的加入对米粉的风味产生无显著影响。

    该研究为改善高RS含量米粉的食用品质提供重要思路方法,为肥胖人群和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多健康主食选择方案。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4.132779

  • 原文来源:https://ifst.caas.cn/xwzx/kyjz/3ba575bbecd64814887c39485330f12d.htm
相关报告
  • 《【食品加 智食科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食物营养与功能性食品创新团队研发了白酒糟醇溶蛋白碱醇法改良提取新工艺》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6-05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食物营养与功能性食品创新团队研发了白酒酒糟醇溶蛋白碱醇法改良提取新工艺,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食品权威期刊《Food Chemistry》(JCR一区,IF=8.5)。加工所-天津科技大学联合培养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格为论文第一作者,王凤忠研究员和刘丽娅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1100501)和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024SFGC0401)的资助。 成果介绍 醇溶蛋白作为谷物中主要的储藏蛋白,因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自组装能力和成膜性等独特优势,在功能因子递送载体、智能可降解膜、组织支架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酒糟作为我国白酒生产的主要副产品,年产量超2500万吨,蕴含丰富的蛋白质资源,其中醇溶蛋白接近总蛋白的50%。但目前白酒酒糟主要应用于饲料和沼气发酵,部分直接填埋焚烧造成巨大环保压力,亟待高值化利用。 白酒酒糟成分复杂,除高粱外还包含小麦、其他谷物及糠壳,糠壳可能带来重金属和毒素污染隐患,且高温高湿的储存条件增加了安全风险。碱醇法是提取谷物醇溶蛋白的经典方法,但提取效率较低,且提取物的安全性、组成和结构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基于传统碱醇法,联合酸沉与醇透析,将醇溶蛋白回收率由29.00%提高至63.28%~83.08%,纯度由78.61%增加至83.30%~90.94%。经蛋白质组学鉴定,优选的碱醇法(M2-E)所提取的醇溶蛋白,主要由高粱来源的19 kDa和22 kDa α-kafirin构成,占比达78%(回收率63.28%±1.15%,纯度83.30%±1.95%),铅、砷、镍等重金属及玉米赤霉烯酮(ZEN)含量满足安全阈值要求。 本研究建立的白酒酒糟醇溶蛋白碱醇法改良新工艺,兼具提取效率与安全性双重优势,为我国白酒酒糟蛋白质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白酒酒糟醇溶蛋白碱醇法改良提取新工艺 参考文献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5.144731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4-12-09
    • 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是根据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国科发政字[2002]356号文件精神,在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学科调整基础上新组建的研究所。其目的在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文件精神,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新时期消费者对农产品及食品的质量、安全和健康的要求。 该研究所是以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和食品科学技术研究为特色,利用生物技术、核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食品物料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安全、食品辐照、发酵工程、食品保鲜、食品工艺和食品工程等科学技术问题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研究所现有职工10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20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研究所设有食品科学中心实验室、农产品加工工程中心、农业部核技术与农产品加工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辐照中心、农业部辐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研究和开发部门。拥有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生物物理学博士点,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工程和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硕士点。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岗位杰出人才魏益民教授为现任所长。 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农产品加工技术和食品科学技术研究唯一的国家级科研机构,研究所将重点围绕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技术需求,结合我国农业生产、食品科学和居民消费者的自身特点,通过农产品加工、贮运和保鲜技术研究,加快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通过对营养、健康、安全食品原料保障和市场监督控制技术的研究,形成食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产地保证体系和专项技术。通过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产出,不断取得技术成果、专利或产品,为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提供储备。通过技术培训、技术转移和技术咨询,为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通过与国际机构、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加工企业、优势产区合作研究、联合开发的模式,壮大队伍,扩大影响。与此同时,通过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和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工程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建设,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级科技人才。 研究所全体研究人员将奋发努力,加快研究所建设步伐,通过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更大的发展,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