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守仁: 从2016年长江洪水看三峡工程防洪作用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09
  • 2018年05月07日 来源: 长江水利网

    1 长江防洪现状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干流全长6300余km,流域面积180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8%,居住着全国1/3的人口。流域内气候温和,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地区。随着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实施,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为举足轻重。与此同时,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也威胁着流域内广大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中下游平原区,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长江流域各省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治江方针,遵照“江湖两利,上中下游协调,左右岸兼顾”的原则,经过60多年的建设,尤其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国家大力加强了长江流域水利建设的投入,长江中下游基本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相配合的防洪工程措施和监测预报、防洪调度等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长江防洪体系,流域整体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高,发生常遇洪水,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可安全度汛。

    2 长江流域水库群在2016年洪水中的防洪作用

    2.1 2016年长江洪水特点

    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2016年梅雨期长江流域降雨集中、强度大,暴雨洪水遭遇恶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自1998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干流监利以下全线超警,部分支流发生特大洪水,部分地区内涝十分严重。

    2016年长江洪水呈现出中下游干流水位高、高水持续时间长、多条支流特大洪水并发等主要特征。7月初,受长江下游水阳江、西河等支流涨水影响,干流南京站首先超过警戒水位,几天之内,由下至上长江中下游干流监利以下江段和洞庭湖、鄱阳湖两湖湖区全线超过警戒水位。黄石以下江段和洞庭湖、鄱阳湖两湖湖区水位超警时间均在20天以上,干流莲花塘站以下洪峰水位列历史记录的第5、6位。2016年洪水长江中下游干流超警范围、超警持续时间均为1998年以来少有。

    此外,2016年7月长江中下游干流附近及两湖水系共23条支流发生超历史洪水,其中清江、资水、鄂东北诸支流、巢湖水系和梁子湖等发生特大洪水,修水、饶河、水阳江等发生大洪水。支流洪水的入汇也造成了长江干流水位持续居高不下。

    2.2 长江流域水库群在2016年洪水中的防洪作用分析

    2.2.1 三峡水库的防洪调度方式

    1993年7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审批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枢纽工程)》中,三峡水库防洪调度方式主要考虑以控制沙市水位为标准的对荆江河段进行防洪补偿调度,明确“对荆江河段的补偿调度方式作为三峡水库的设计防洪调度方式,据此计算三峡工程防洪效益。三峡水库对城陵矶的补偿调度方式还应进一步研究”。200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水利部印发的《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水建管〔2009〕519号)规定,三峡水库的防洪调度方式主要为对荆江河段进行防洪补偿,兼顾对城陵矶地区进行防洪补偿。兼顾对城陵矶地区进行防洪补偿调度主要适用于长江上游洪水不很大,三峡水库尚不需为荆江河段防洪大量蓄水,而城陵矶水位将超过长江干流堤防设计水位,需要三峡水库拦蓄洪水以减轻该地区分蓄洪压力的情况。依据《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在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建成投运前,考虑三峡水库单独运用时,三峡水库防洪调度方式为:将防洪库容221.5亿m3自下而上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库水位145~155m之间56.5亿m3库容用于既对城陵矶防洪补偿也对荆江防洪补偿,第二部分库水位155~171m之间125.8亿m3用于对荆江地区防洪补偿;第三部分库水位171~175m之间39.2亿m3库容用于防御上游特大洪水。按这种调度方式,长江中下游遇1954年洪水,中下游还有约400亿m3的超额洪量,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三峡工程于2008年实施175m试验性蓄水运行后,遵照《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关于 “本优化调度方案主要用于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期(即2009年汛末开始至三峡水库转入175m正常运行时止)。根据调度运用实践总结和各项观测资料的积累以及运行条件的变化,三峡水库的优化调度方案还需逐步修改完善”的规定,2010年5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国家防总)在《关于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2010年汛期调度运用方案的批复》(国汛〔2010〈6号)中明确:“当长江上游发生中小洪水,根据实时雨水情和预测预报,在三峡水库尚不需要实施对荆江或城陵矶河段进行防洪补偿调度,且有充分把握保障防洪安全时,三峡水库可以相机进行调度运用”。三峡水库在175m试验性蓄水运行期间,汛期对中小洪水进行了试验性防洪调度运用。

    2.2.2 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研究相关成果

    (1)上游控制性水库配合三峡水库对中下游地区防洪调度方式

    在“十二五”期间,水利部组织长江水利委员会及相关单位对长江流域已建和在建控制性水库防洪库容联合运用、水库群科学调度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三峡和上游已建控制性水库防洪库容联合运用、水库群科学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经国家防总批复,纳入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的控制性水库共计21座,防洪库容总计363.1亿m3,其中三峡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m3、上游其他控制性水库防洪库容共计141.6亿m3。长江上游其他控制性水库在满足本河流防洪要求、为本河流预留防洪库容共计52.5亿m3的条件下,利用剩余89.1亿m3的防洪库容配合三峡水库为长江中下游防洪,进一步提高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

    (2)上游控制性水库配合下的三峡水库防洪调度方式

    在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期,长江上游陆续有新的控制性水库建成投运,三峡及上游控制性水库群的联合调度研究不断深入,三峡水库防洪调度的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2016年汛前,国家防总批复了吸纳最新研究成果编制的《2016年度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2016年汛期调度运用方案》,均明确“在长江上游来水不大,三峡水库尚不需为荆江河段防洪大量蓄水,而城陵矶附近地区防汛形势严峻,且三峡水库水位不高于155.0m时,按控制城陵矶(莲花塘)水位34.4m进行防洪补偿调度。当三峡水库水位达到155.0m时,一般情况下不再对城陵矶地区进行防洪补偿调度,转为对荆江河段防洪补偿调度;如城陵矶附近地区防汛形势依然严峻,可考虑溪洛渡、向家坝等水库与三峡水库联合调度,进一步减轻城陵矶附近地区防洪压力”。

    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建成投运后与三峡水库联合对中下游防洪调度,可以进一步改善中下游防洪形势。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仅在溪洛渡、向家坝与三峡水库联合调度的条件下,三峡水库用于对城陵矶附近地区防洪补偿的库容可以提高到76.8亿m3(对应库水位158m)。如进一步考虑现已纳入水库群联合调度的21座水库联合调度,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库容可以进一步扩大,即兼顾对城陵矶防洪补偿调度的控制水位可以进一步抬高至160m左右。再遇1954年洪水,经上游水库与三峡水库防洪库容联合运用、水库群科学调度,长江中下游超额洪量可进一步减少。

    2.2.3 三峡水库在流域水库群配合下的实际防洪调度过程

    在2016年6~7月洪水过程中,三峡水库的洪水调度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6月初至25日,主要调度目标是控制水库水位在汛限水位附近浮动,为防御主汛期洪水备足防洪库容,上游水库持续消落腾库。

    第二阶段6月25日至6月30日,主要调度目标是保持库容,按照优化调度方案控制三峡库水位在146.0m左右,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洪水。实际结果是6月29日8时三峡库水位145.83m,但长江中游干流各站水位快速上涨,城陵矶站30日水位涨至30.3m左右,汉口、大通水位分别涨至24.5m、12.6m左右。

    第三阶段7月1日至16日,主要调度目标是尽可能拦蓄长江上游洪水,减轻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7月1日三峡出现入库洪峰流量50000m3/s,长江中下游包括洞庭湖水系的沅江、资水发生集中强降雨过程。为控制城陵矶水位不超34.40m,调度三峡水库拦洪,最大出库31000m3/s,削峰率38%,7月4日2时三峡水库出现最高库水位151.57m。在中游水库全力拦蓄洪水的情况下,6日莲花塘水位涨至34.20m,逼近保证水位34.40m,长江中下游干流监利以下干流全线超警。为避免莲花塘水位超保证水位,同时缩短长江中下游超警时间,减轻防洪压力,三峡水库出库流量于6日、7日相继减小按25000m3/s、20000m3/s控制。由于三峡水库拦洪幅度较大,为避免库水位上涨过快,联合调度金沙江和雅砻江梯级水库减小下泄流量,配合三峡水库拦蓄水量,缓解三峡水库防洪压力。还原分析计算,如果三峡水库不减小出库至20000m3/s,莲花塘水位将超保证水位,并将维持在保证水位以上7天左右。

    第四阶段7月16至18日,主要调度目标是在不增加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的前提下,缓慢消落三峡水库水位。16日三峡水库因前期拦洪水位已接近154m。考虑到长江中下游干流螺山、汉口站已于15日退出警戒水位,洞庭湖区大型水库五强溪、柘溪等已预泄到汛限水位以下且减小了出库流量,为适度控制三峡水库水位、统筹兼顾长江上下游防洪,三峡水库适时加大出库流量,降低库水位。同时,调度上游锦屏一级、二滩、溪洛渡、瀑布沟等水库继续拦蓄,减少三峡入库水量。

    第五阶段7月18日至7月21日,主要调度目标是与洞庭湖来水错峰,尽量控制莲花塘水位返涨幅度。预报19至20日长江中下游干流附近、汉江中游、三峡、清江、澧水至乌江一线有强降雨,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合成流量将达20000m3/s以上。为避免与清江、澧水等洪水遭遇,尽量控制莲花塘水位返涨幅度,三峡水库出库流量19日起调减至23000m3/s,至22日水库拦洪最高至158.18m。与此同时,安排上游水库拦蓄洪水减缓三峡水库水位上涨幅度,中游清江和洞庭湖水系水库全力拦洪。

    7月23日长江中下游洪水现峰全面转退,三峡水库水位退至158m,之后控制库水位逐步下降, 8月10日至月底库水位在汛限水位浮动范围内运行。

    从以上调度过程可以看出,三峡水库首次对城陵矶附近地区实施防洪补偿调度是非常成功和有效的,库水位较长时间维持在汛限水位之上是中下游地区防洪的需要。上游其他水库配合三峡水库对长江中下游防洪也是十分必要的,否则三峡水库水位将会更高,高水位持续时间也将会更长。

    2.2.4 长江流域水库群科学调度发挥的防洪作用

    2016年长江洪水期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有关规定,国家防总指导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长江防总),依法下达防洪调度指令,科学精细调度三峡水库。以实时水雨情及预报为基础,以科研成果为技术支撑,以《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等法规性文件为依据,三峡水库为中下游拦洪削峰,发挥了核心作用,共计拦蓄洪量72亿m3,调洪最高水位 158.18m。同时,联合长江上中游30余座大型水库科学调度,共拦蓄洪水227亿m3,分别降低荆江河段、城陵矶附近区、武汉以下河段水位0.8~1.7m、0.7~1.3m、0.2~0.4m,减少超警堤段长度250km,有效减轻了长江中游城陵矶河段和洞庭湖区防汛压力,避免了荆江河段超警和城陵矶地区分洪,保证了“两个确保”(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重要堤防和重要设施安全)目标顺利实现。若三峡水库等上中游水库群不拦蓄,长江中游城陵矶莲花塘站水位7月5日将突破保证水位34.4m,洪峰水位将接近35m,超保证水位时间将达7天左右,超额洪量达30亿m3,需要安排钱粮湖和大通湖东两个蓄滞洪区来妥善蓄纳,将造成52.5万亩耕地受淹和38万人受灾。

    3 对长江防洪的进一步思考

    2016年汛期,依靠初步建成的长江综合防洪体系、对流域水库群的科学精细调度,加上广大军民全力抗洪,取得了防汛减灾的决定性胜利。但2016年的洪水也暴露出了长江中下游部分支流及湖泊防洪排涝能力偏低、小型病险水库安全问题突出、防洪非工程措施有待完善等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长江防洪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3.1 加强连江支堤、湖区圩堤的堤防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

      2016年,长江干堤虽经受长时间高洪水位挡水,没有一处发生溃堤,有效保护了长江干流两岸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了洪水威胁。但连江支堤和湖区堤防在高洪水位长期浸泡下,险情频发,成为防洪体系的主要薄弱环节。从发生的堤防险情来看,支流及湖区堤防发生险情3222处,占全部险情的96.5%,长江干堤发生的险情仅占所有险情的3.5%。同时长期以来,内河普遍存在人类活动挤占河道现象,支流调蓄洪水和泄流能力下降,洪水无法及时排出,险情频发,损失严重。下一步应重点加强连江支堤、湖区圩堤的建设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努力恢复和提高支流、湖区和中小河流的防御洪水能力。

    3.2 加快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建设

    长江防御洪水标准为1954年实际大洪水,其30d洪量在长江中下游约100~200年一遇。经分析,若再发生1954年洪水,上游控制性水库群理想调度后,中下游仍有大量的超额洪量需要妥善安排,因此长江中下游部分蓄滞洪区仍需长期保留,为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蓄滞洪区的建设需持续推进。

    首先应根据三峡及上游控制性水库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对现有42处蓄滞洪区进行必要的调整,根据新形势下河道洪水调度安排,制定适应长江防洪需要和蓄滞洪区建设管理要求的蓄滞洪区布局调整总体方案,指导和加强今后的蓄滞洪区建设。同时,加快重要蓄滞洪区围堤达标和安全建设工程等建设,逐步实施一般蓄滞洪区围堤达标和安全建设工程建设,加强重要和一般蓄滞洪区人口管理和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蓄滞洪安全和百姓小康双赢创造有利条件。

    3.3 推进长江中下游洲滩治理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干流宜昌至徐六径河段两岸堤防之间共有江心洲116个,面积约1480km2,边滩面积约1770km2,居住人口约130万人。2016年,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洲滩溃决或主动进洪60多个,对降低干流河道水位、减轻长江干堤防洪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长江中下游洲滩的防洪标准较低,遇大洪水本身防洪安全受到威胁,洲滩上130万人的防洪安全应高度重视;同时,随着三峡及上游控制性水利工程的建成投运,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进一步提升,但遇大洪水,仍有大量超额洪量需要妥善安排,部分地区防洪形势依然严峻,洲滩行蓄洪的任务应长期维持;此外,随着沿江两岸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对洲滩的开发利用要求越来越迫切。新形势下如何协调长江洲滩防洪与发展的矛盾对洲滩的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长江中下游洲滩的治理应统筹协调防洪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确保防洪安全、河势稳定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对洲滩实行分段控制、分类管理,做到“不碍洪、稳河势、保民生、促发展”。宜昌至武汉河段,地处防洪重点地区,应严格控制洲滩的开发利用,确保防洪安全;武汉至大通河段,洪水位主要受上游径流的控制,应限制洲滩的开发利用;大通至江阴河段为感潮河段,洪水位受径流和潮汐的双重影响,确需开发的洲滩,应做到有控制地开发利用;江阴以下河段,为近河口段,江面宽阔,洪水位主要受风暴潮的控制,适度缩窄河道,对促进河势和航道的稳定、增加航道水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在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其影响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利用洲滩。

    3.4 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群科学调度

    随着以三峡水库为代表的一批综合利用控制性水库已经或将逐步建成并发挥效益,长江干支流水库群的科学调度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近年来,三峡及上游控制性水库防洪库容联合运用、协调管理专题研究不断深入,水库群科学调度运用实践也不断丰富。以三峡及上游控制性水库群科学调度的最新科研成果为技术支撑,2016年的三峡水库及上中游控制性水库联合实时调度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方面,要持续开展水库群科学调度研究。随着长江上游干支流具有防洪作用的乌东德、白鹤滩、两河口、双江口等重要大型控制性水库相继建设,水库群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将逐步突显,需要持续滚动的开展流域水库群科学调度的技术研究,系统、科学、准确认知控制性工程建设运行对流域水文、泥沙、防洪、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等影响,科学制定对策措施,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防洪库容联合运用、协调管理、水库群科学调度体制机制。应加快推进《长江保护法》的立法,建立和完善长江流域制控性水库防洪库容联合协调管理、科学调度管理的法律制度;以现有的防汛抗旱组织体系为基础,健全包括水利、电力、交通、环保等部门在内的水库群统一调度协调机制;逐步完善水库群统一调度的信息共享、利益补偿、风险控制、监督管理等机制。进一步加强三峡和流域内控制性水库防洪库容联合运用,通过科学调度管理推进流域统一管理,保护好长江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江流域的人民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报告
  • 《光明日报:六问三峡与防洪 — — — —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 — — 治江焦点专家谈》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10
    • 2016年07月27日 来源: 光明日报 日前,国家防总、水利部发布通报指出,如果没有以三峡工程为龙头的水库群拦蓄,长江中下游干流荆江河段将全线超警,增加超警长度250公里,中游城陵矶河段将两次突破分洪保证水位。以三峡为龙头的水库群在长江防洪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用。 湖北宜昌,三峡工程枢纽全景图。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腾退库容、拦洪蓄洪、削峰错峰……入汛以来,三峡一直和洪水进行着无声的较量。与这种无声形成对比的,是长久以来围绕着三峡的质疑声和争议声。尤其7月初,湖北武汉一场有气象记录以来周持续性降水量达最大值的降雨,使武汉成为一片汪洋,也将三峡推上风口浪尖。有人质疑“武汉被淹,是不是三峡没发挥作用?”三峡工程在长江流域防洪上能起到多大作用?流域洪水与三峡有关吗?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接受了光明日报记者采访。 一问:长江流域洪水与三峡有关吗? 郑守仁:长江流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一般来讲,流域各河流的洪峰是互相错开的,而且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的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但如果气象异常,上游洪水提前或中下游洪水延后,长江上游洪水与中下游洪水遭遇,就会形成流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如1931年、1954年、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就属于这种情况。还有一些年份,长江上游干支流洪水相互遭遇或中下游支流发生强度特别大的集中暴雨也会形成区域性大洪水,1935年、1981年、1991年洪水即为此类。 今年长江的洪水主要是中下游地区持续强降雨形成的,以三峡工程为核心的水库群拦蓄了大量洪水,减轻了中下游的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 7月初,武汉遭强降雨袭击,市区产生的水量短时间内超过排涝标准,致使低洼区域被淹。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是拦蓄上游洪水,而武汉市区内涝是当地强降雨引发的。 二问: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郑守仁:上游洪水与中下游洪水遭遇是中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因此,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对中下游防洪至关重要。 从地理位置看,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下游交界处,紧邻长江防洪形势最严峻的荆江河段,因此,三峡对长江上游洪水的控制作用是上游干支流水库不能替代的。从调控能力看,三峡工程可以控制荆江河段95%的洪水来量,其控制和调节作用直接有效,就像是控制进入荆江洪水大小的总开关。 三峡水库控制调节长江上游洪水,是减轻中下游洪水威胁、防止长江特大洪水发生毁灭性灾害最有效的措施,在长江防洪中处于关键骨干地位。 三问: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怎么样? 郑守仁: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中的主要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遇较大洪水通过三峡调蓄,可以不用荆江分洪区而使洪水安全通过荆江河段,减少荆江两岸洲滩民垸和松澧洪道附近民垸的洪水淹没概率。 二是在遭遇特大洪水时避免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为保障荆江河段两岸堤防安全提供条件,避免堤防漫溃或决口造成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大量人口伤亡的毁灭性灾害。 三是减轻洞庭湖的洪水威胁,减少城陵矶附近地区分蓄洪量,同时减少湖内泥沙淤积。三峡工程除了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外,还安排了55.6亿立方米的库容兼顾城陵矶地区防洪,通过控制长江上游洪水来量,减少进入荆江河段的洪峰流量以及分流入洞庭湖区的水沙,既可减轻城陵矶附近地区和洞庭湖湖区洪水的威胁、减少分蓄洪量,又可减缓湖泊的淤积速度。 四是提高武汉市抗御洪水的能力。三峡工程使长江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也减轻了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 总的来说,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是通过调节上游洪水来体现的。根据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安排,三峡水库在汛前降至145米水位,预留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以满足防洪需要。 四问:有学者质疑,三峡的防洪能力没那么大,是真的吗? 郑守仁:汛期三峡水库长500多公里,平均宽度不足2公里,为典型的河道型水库。因此有学者认为动库容要小于静库容,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没有221.5亿立方米。 先看看什么是静库容和动库容。一般将水库水面看作平面计算出来的库容称为静库容;但对于河道型水库,洪水期间水库水面不是水平的,某个时刻的水面线与水平面之间的水体称为楔形体,静库容与楔形库容之和称为动库容。楔形库容的大小与入、出库流量有关,是动态的。不能以某个瞬时的动库容与静库容存在差值就武断地说水库的防洪作用小了许多。楔形库容参与水库调洪的整个过程,用动库容对整个洪水过程进行调洪才能反映水库的防洪作用。中国工程院在2010年《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报告》中指出,虽然采用动库容调洪拦蓄的洪量小于采用静库容调洪的洪量,但荆江河段的最大泄量和水库坝前水位没有超过采用静库容调洪的结果,表明防洪库容没有减小,是安全的。 五问:三峡工程在今年长江防汛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郑守仁:针对今年汛前中下游水位长期偏高、洪水偏早偏多等情况,国家防总、长江防总制定水库群汛前消落方案,三峡水库较规定日期提前5天降至汛限水位,上游20座大型水库也提前降至汛限水位,累计腾出约360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为迎战今年长江洪水奠定了基础。 7月1日,长江上游1号洪峰形成,三峡水库入库洪峰流量50000立方米每秒,中下游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及巢湖水系等支流同时涨水。国家防总、长江防总对上中游25座水库实施联调联控。三峡水库控泄31000立方米每秒,削峰率38%;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等上游干支流水库配合三峡水库同步拦蓄洪水;之后三峡水库两次压缩出库流量,按20000立方米每秒控泄,控制莲花塘水位没有突破34.4米的分洪保证水位,实现了城陵矶地区的防洪调度目标。 据初步分析,6月30日以来长江上中游以三峡为核心的水库群共计拦蓄洪量227.2亿立方米,其中三峡水库拦蓄75亿立方米。 六问:三峡工程能长期安全运行吗? 郑守仁:答案是肯定的。大坝本身的长期安全运行没有任何问题,但在三峡工程论证、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水库泥沙淤积占用库容影响水库的长期安全运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初步设计阶段,我们曾研究过上游建库对三峡水库淤积的影响,在不考虑上游水库的拦沙作用及水土保持减沙作用的条件下,三峡工程运行80~100年时,防洪库容仍可保留86%。如果考虑上游水库的拦沙作用,三峡水库运行100年的淤积量仅相当于上游不建库拦沙约40年的淤积量。 近年来,长江上游地区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防治石漠化和长江防护林工程,加上水库的拦沙作用,进入干支流河道的泥沙呈逐年减少趋势。2003—2015年年均入库泥沙量只有1.65亿吨,与初步设计值相比,减少了66.5%。三峡入库泥沙在相当长时期内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三峡水库的冲淤平衡年限将推迟至200~300年,冲淤平衡后防洪库容保留86%,水库仍可安全运用。 此外,三峡工程大坝坝内和地下电站进水口设置冲沙及排沙孔、洞,保障坝前泥沙不致影响电站发电和船闸通航的运行安全,枢纽建筑物可长期安全运用。 作者: 记者 陈晨
  • 《郑守仁: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运行期的科学调度优化运行试验》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4-19
    • 1 概述 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枢纽建筑物由大坝及茅坪溪防护坝、电站厂房、船闸及升船机组成(图1)。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轴线全长2 309.5m,坝顶高程185.0m,最大坝高181.0m。泄流坝段位于河床中部,设置泄流深孔和表孔,与排沙孔、排漂孔和厂房机组联合运行,总泄流量达116 000m3/s。茅坪溪防护坝为沥青混凝土心墙土石坝,位于大坝右岸上游1km的茅坪溪出口处。电站厂房采用坝后式,在泄流坝段两侧坝后分设左岸及右岸厂房,分别安装14台及12台水轮发电机组,另在右岸布设地下电站安装6台机组,单机容量均为70万kW;并在左岸厂房与升船机之间的下游布置电源电站地下厂房,安装2台5万kW水轮发电机组,电站总装机容量2 250万kW,年平均发电量882亿kW·h。通航建筑物包括船闸和升船机,均布置在左岸。船闸为双线五级连续船闸,闸室有效尺寸长280m、宽34m、坎上水深5m,可通过万吨级船队,按2030年设计水平年单向通过能力为5 000万t;升船机采用齿轮齿条爬升平衡重式垂直升船机,承船厢有效尺寸长120m、宽18m、水深3.5m,总重15 500t,1次可通过l艘3 000t级客货轮或1 500t级船队。三峡工程大坝按千年一遇洪水流量98 800m3/s设计,设计洪水位175.0m,相应库容393亿m3;按万年一遇洪水流量(113 000m3/s)加大10%的流量124 300m3/s校核,相应校核洪水位180.4m,水库总库容450.4亿m3。汛期防洪限制水位145.0m,防洪库容221.5亿m3。 三峡工程为超大型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初步设计分期蓄水分为:围堰挡水发电期、初期运行期和正常运行期。2003年水库蓄水至135.0m水位,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7年蓄水至156.0m水位,进入初期运行期;2009年枢纽工程完建,具备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0m的条件,仍按初期蓄水位试验性运行。初期156.0m水位运行的历时,要根据库区移民安置情况,库尾泥沙淤积实测观测成果以及重庆港泥沙淤积影响等情况,暂定为6年,即2013年水库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0m,进入正常运行期。 三峡工程于1993年施工准备,1994年12月开工,1997年11月6日大江截流,导流明渠泄流;1998年开始施工河床左侧大坝和电站厂房,2002年11月6日导流明渠截流,河床右侧上游碾压混凝土围堰与河床左侧已修建的大坝共同挡水,江水从已建大坝泄流孔下泄;2003年6月,蓄水至135.0m水位,7月左岸电站首批机组发电,双线五级连续船闸通航,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4年河床右侧大坝及电站厂房开始施工,2005年左岸电站14台机组全部投产;2006年6月,河床右侧大坝混凝土施工至坝顶高程185.0m,上游碾压混凝土围堰爆破拆除,大坝全线挡水,10月蓄水至156.0m水位,提前一年进入初期运行期。2007年右岸电站7台机组投产,2008年8月,大坝及电站厂房(右岸电站12台机组全部投产)和双线五级连续船闸全部完建,具备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0m的条件;移民工程县城和集镇迁建完成,移民安置、库区清理、地质灾害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专项,经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可满足水库蓄水至175.0m的要求。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三峡建委)于9月26日批准三峡工程实施175.0m水位试验性蓄水,标志着三峡工程由初期蓄水位156.0m运行转入正常蓄水位175.0m试验性运行。三峡建委确定试验性蓄水遵循“安全、科学、稳妥、渐进”的原则。2008年9月28日开始试验性蓄水,11月5日最高蓄水位达172.80m。2009年9月15日开始试验性蓄水,因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旱灾,为支援抗旱,11月24日库水位蓄至171.43m停止蓄水。2010年至2018年汛末试验性蓄水,连续9年蓄水至175m水位运行。 2 试验性蓄水运行期的科学调度优化运行试验 2.1 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水库调度运行方式 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水库调度运行方式:每年汛期(6月中旬至9月下旬)按防洪限制水位145.0m运用,控制下泄流量55 000m3/s,以满足坝下游荆江河段起始枝城站(距大坝105km)流量不超过56 700m3/s的要求。当发生流量小于55 000m3/s洪水时,按水位145.0m敞泄;当发生流量大于55 000m3/s的洪水,需要对下游防洪调度运用,水库拦蓄洪水,控制下泄流量,因拦蓄洪水将使水位抬升,洪水过后需复降至145.0m,以防下次洪水。汛后10月初开始蓄水,有利于库尾重庆河段走沙,并考虑下游航运要求,蓄水期间最小下泄流量不低于电站保证出力相应的流量,库水位逐步上升至175.0m。枯水期,一般按高水位运行。汛前6月上旬末降至145.0m。上述调度称为“蓄清排浑”运行方式,可保障三峡水库长期使用。汛期的防洪调度以对荆江河段进行防洪补偿的方式,使荆江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至100年一遇,即长江上游发生100年一遇洪水流量83 700m3/s,通过三峡水库调控,可使沙市站(距大坝190km)水位低于44.5m;遭遇100年以上至1 000年一遇洪水,控制枝城站流量不大于80 000m3/s,配合蓄洪区运用,保证荆江河段行洪安全,沙市站水位不超过45.0m,避免两岸干堤溃决发生毁灭性灾害。 2.2 试验性蓄水运用期的优化防洪调度与蓄水调度试验 (1)三峡水库防洪调度兼顾对城陵矶防洪补偿调度 通过对近20年长江上游洪水资料分析,最大洪水为1998年宜昌站洪峰流量63 300m3/s,尚不到10年一遇。三峡工程如遇类似1998年洪水,按对荆江河段防洪补偿调度,水库拦蓄洪量30亿m3,尚有大部分防洪库容未运用,而下游城陵矶(距大坝450km)地区防洪紧张,显然没有充分发挥三峡水库的防洪作用。因此,在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运用期间,2009年10月水利部颁发经国务院批准的《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明确三峡水库防洪调度兼顾对城陵矶防洪补偿调度。 (2)汛期中小洪水滞洪调度试验 长江中下游约有30 000km堤防,其中长江干堤约3 900km,均修建在第四纪冲积平原上,堤身土质结合不良,挡高水位时堤内易出现渗漏、堤基出现管涌等险情。汛期河道水位达到警戒水位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上堤查险。据统计,荆江河段每10年就有3年以上河道水位超过警戒水位,三峡水库利用防洪库容拦蓄55 000m3/s以下的中小洪水,可以减轻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在2009年汛期,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应湖北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请求,对8月6日三峡水库最大入库洪峰流量55 000m3/s实施拦洪调度,以减轻荆江河段防洪压力,通过对中小洪水拦洪调度的初步实践,认为根椐水文预报资料,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利用三峡水库适度地对中小洪水进行拦蓄是可行的。2010年5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关于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2010年汛期调度运用方案的批复》中明确:“当长江上游发生中小洪水,根椐实时雨水情和预测预报,在三峡水库尚不需要实施对荆江或城陵矶河段进行防洪补偿调度,且有充分把据保障防洪安全时,三峡水库可以相机进行调洪运用。”鉴于三峡水库洪水组成较复杂,实施中小洪水滞洪调度,超过防洪限制水位的机率增多,增加了防洪风险。因此中小洪水滞洪调度原则为:以不降低三峡工程防洪标准,基本不增加下游防洪压力为前提;以大洪水入库之前将库水位预泄至汛限水位为条件,根据防洪形势、实际来水以及预测预报情况进行相机控制。当三峡水库不需要为荆江和城陵矶进行防洪补偿调度时,可启用中小洪水滞洪调度,并设定了启用条件。2009年至2018年汛期,实施了中小洪水滞洪调度(表1),2012年7月出现最大入库洪峰流量71 200m3/s的大洪水,控制最大泄流量不超过45 000m3/s,沙市水位未超过警戒水位43.0m,减轻了荆江河段和城陵矶地区的防洪压力;同时利用部分洪水资源,增加了发电效益;避免因长时间的大流量泄洪,导致过船闸船舶限航积压造成经济损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鉴于中小洪水滞洪调度,每年汛期下泄流量在45 000m3/s以下,可能导致中下游洪水河道萎缩退化,为此采取间隔几年在条件具备情况下,下泄55 000m3/s左右的流量,全面检验荆江河段堤防和河道泄洪能力,防止河道萎缩。 表1 三峡工程175.0m水位试验性蓄水运行水库防洪调度资料汇总表 年份 最大洪峰 (m 3/s) 出现时间 最大下泄 (m 3/s) 最大削峰量(m 3/s) 蓄洪 次数 总蓄洪量 (亿m 3) 6月10日至蓄水前最高调洪水位(m) 备注 2009 55 000 8月6日 39 600 16 300 2 56.5 152.89 2010 70 000 7月20日 40 900 30 000 7 264.3 161.02 2011 46 500 9月21日 29 100 25 500 5 187.6 153.84 2012 71 200 7月24日 45 000 28 200 4 228.4 163.11 2013 49 000 7月21日 35 300 14 000 5 118.37 156.04 2014 55 000 9月20日 45 000 22 900 10 175.12 164.63 2015 39 000 7月1日 31 000 8 000 3 75.42 156.01 2016 50 000 7月1日 31 000 19 000 3 97.76 158.50 7月1日至2日,下泄流量由28 000(m3/s 减小至8 000(m3/s 2017 38 000 38 000 20 000 103.61 157.1 2018 60 000 7月14日 43 300 16 700 2 67.3 154.50 (3)汛末提前蓄水调度试验 宜昌近20年来,9月份月平均流量为23 100m3/s,10月份月平均流量为14 600m3/s,与初步设计相比,分别偏枯11.2%及22.3%。三峡水库为季调节水库,若仍按初步设计规定的汛后10月初开始蓄水,大部分年份水库蓄水位达不到175.0m,严重影响三峡工程发挥综合效益。为此,在2008年试验性蓄水时将蓄水时间提前至汛末9月下旬,起蓄水位145.3m,此后各年蓄水时间提前至9月10日至15日,起蓄水位承接前期防洪调度实际水位,9月底蓄水位162m左右,9月份下泄流量不小于10 000~8 000m3/s;10月份下泄流量不小于8 000~6 500m3/s,10月底或11月初蓄水至水位175.0m。蓄水期间,长江上游发生较大洪水,入库流量超过30 000m3/s,暂停蓄水,按防洪要求调度。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运行各年的蓄水情况见表2。 表2 三峡工程175.0m水位试验性蓄水运行期各年蓄水资料汇总表 年份 年径流量 亿m 3 开始蓄水时间及起蓄水位 最高蓄水位及时间 备注 开始蓄水 时间 起蓄水位 m 9月30日 蓄水位m 最高蓄 水位m 时间 2008 4 290 9月28日 145.27 150.23 172.80 11月4日 2009 3 881 9月15日 145.87 157.50 171.43 11月24日 因坝下游抗旱供水停止蓄水 2010 4 067 9月10日 160.20 162.84 175.00 10月26日 2011 3 395 9月10日 152.24 166.16 175.00 10月30日 2012 4 481 9月10日 158.92 169.40 175.00 10月30日 2013 3 678 9月10日 156.69 167.02 175.00 11月11日 2014 4 380 9月15日 164.63 168.58 175.00 10月31日 2015 3 777 9月10日 156.01 166.41 175.00 10月28日 2016 4 086 9月10日 145.96 161.97 175.00 11月1日 2017 4 214 9月10日 153.50 166.80 175.00 10月21日 2018 9月10日 152.63 165.93 175.00 10月31日 (4)实施中小洪水滞洪调度和汛末提高蓄水与减少水库泥沙淤积的措施试验 三峡水库汛期实施中小洪水滞洪调度,库水位抬高致使排沙比降低,水库泥沙淤积量相对增多;水库蓄水提前至汛末9月10日开始蓄水,影响库尾变动回水区河道走(冲)沙,造成该河段泥沙淤积量有所增加。鉴于入库泥沙大量减少,根据实测资料,2003年6月至2017年12月,水库淤积泥沙16.69亿t,年均淤积泥沙1.145亿t,仅为预测成果的35%。2003年至2017年排沙比为23.9%,低于初步设计预测值33.3%。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实测水文资料发现,发生大洪水时,洪峰从寸滩站到达大坝前约12~30h,坝前水位越高传播时间越短;沙峰传播时间则为3~7d。为减少水库泥沙淤积,2012年7月,通过实时监测和预报,在进行洪水削峰调度的同时,利用洪峰与沙峰传播时间的差异,采用“涨水控泄拦蓄削峰,退水加大泄量排沙”的沙峰排沙调度方式进行了首次沙峰排沙调度试验,使7月份的排沙比提高到28%,取得了较好的排沙效果,突破了常规的水库“排浑”运行方式。为解决库尾重庆市主城区河段走沙问题,2012年5月7日至24日和2013年5月13日至20日进行了两次库尾泥沙冲淤试验,库水位分别从161.92m消落至154.50m和从160.16m消落至155.97m,消落幅度分别为7.87m和4.19m,日均降幅分别为0.46m和0.52m,水库回水末端从重庆的大渡口附近(距大坝625km)逐步下移至长寿附近(距大坝535km)。库水位消落期间,库尾河段沿程冲刷。重庆大渡口至涪陵河段(含嘉陵江段长169km)冲刷量分别为241.0万m3和441.3万m3。库尾冲淤调度实践表明,在每年5月结合库水位消落实施库尾冲淤调度,可将库尾河段淤积的泥沙冲至水库水位145.0m以下河槽内,解决了水库提前至汛末蓄水而影响重庆主城区河段走(冲)沙问题,并在汛期实施沙峰排沙调度,为三峡水库“蓄清排浑”运行探索出一条新模式。试验性蓄水运行期间遵循“保证长江防洪安全,控制水库泥沙冲淤、减小生态环境影响”的水库调度运行理念,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利用一部分洪水资料,全面发挥了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综合效益。 2.3 试验性蓄水运行期间的水资源调度与生态调度试验 (1)水资源调度试验 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期间,为应对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两湖地区水位下降较快的局面,优先保障中下游地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2009年中下游地区出现干旱灾害,为缓解旱情,水库蓄水至171.43m,停止蓄水,加大下泄流量。2011年汛前,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大面积干旱,三峡水库水位已接近枯水期消落水位155.0m,且在入库流量持续偏小情况下,实施了应急抗旱调度,抗旱补水54.7亿m3,日均向下游增加抗旱补水1 500m3/s,为缓解特大旱情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水库水位消落期,根据中下游地区供水、航运、生态环境以及发电等方面的要求调节下泄流量,按不低于6 000m3/s控制。 (2)生态调度试验 三峡工程于2011年开始针对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繁殖的生态调度试验。在四大家鱼繁殖期间的5月下旬至6月中旬,大坝下游河道水温达到18℃以上。结合汛前腾空库容的需要,根据上游来水情况,利用调度形成1~2次持续时间10d左右的涨水过程,将宜昌站流量11 000m3/s作为起始流量,在6d内增加8 000m3/s,最终达到19 000m3/s,水位平均日涨幅不低于0.4m。2011~2018年共开展了12次生态调度试验,监测结果表明,对四大家鱼的繁殖产生了促进作用,使得其在调度期间的产卵量显着增加,坝下游宜都、沙市、监利河段总卵苗数为47.235亿粒,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应。 三峡工程在2014年2月21日至3月3日实施对长江口“压咸潮”调度,日均出库流量由6 000m3/s增加至7 000m3/s,累计增加下泄水量10.07亿m3,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长江口咸潮上溯的严重影响,同时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缺水情况。 3 结语 三峡工程2003年6月投运以来,尤其是2008年汛末实施正常蓄水位175m试验性蓄水运行,已经连续9年175m水位的运行检验,各项监测资料表明:三峡枢纽各建筑物变形、渗流、应力应变测值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各建筑物性态正常,安全可靠。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及机电设备在各种水头工况进行了相应稳定性和相对效率等试验,全部机组及配套机电设备完成了145~175m运行水头范围内的按设计要求完成的试验项目,经受了全电站满出力(2250MW)运行考核,试验和运行表明,水轮发电机组运行安全稳定,能量、空蚀和电气等性能良好,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或优于合同要求。库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经过治理,并建立了监测预报预警,做到了科学防治,取得了良好的减灾防灾效果;库区各级政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干流及一级支流水质良好,稳定在Ⅱ~Ⅲ类。 当前,三峡工程以及长江上游干支流已形成梯级水库群,并在进一步建设中,这为最大限度地利用长江水资源奠定了基础。对长江流域水资源进行科学调控,最大限度减轻长江流域洪旱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水资源,对保障我国水安全,支撑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立完善统一的调度机制,加强三峡水库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水库群调节库容联合运用、科学调度,实现三峡工程效益最大化。 三峡工程175m水位试验性蓄水运行结束转入正常运行期后,仍应进一步研究科学调度优化运行方案,全面地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更大贡献。要加强各建筑物的安全监测,认真分析监测资料,以检验各建筑物设计,为保障工程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对各建筑物及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应加强检查维修保护工作,防止老化失效,延长工程使用寿命,使三峡工程长期使用。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效益显着,“利”多“弊”少。对于三峡工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都要认真负责地逐个研究治理,三峡工程运行对上下游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要认真负责地逐个研究,并进行及时治理以防患于未然,将三峡工程的“利”拓展到最大,而“弊”控制到最小,使工程长治久安,全面发挥综合效益,成为千秋万代造福长江流域人民的工程,促进长江经济带和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确保三峡水库和长江水质优良,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生态环境优良、清洁美丽的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