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气候变化绿皮书亮点速览:以“双碳”目标为驱动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 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4-12-30
  • 1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第16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4):“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该书包括总报告、气候变化科学新认识、国际气候进程、国内政策和行动、行业转型篇、城市评价篇等重要章节,并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日趋严峻,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各国需加强合作。中国将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健全和完善绿色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 原文来源: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kj/2011xkjdt/202412/t20241227_6763932.html
相关报告
  • 《专家解读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8-14
    •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部署。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意见》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具体任务要求,为“十五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新质生产力与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路线图、施工图。 一、我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已取得重大成就并进入攻坚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在推进绿色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发展正逐步摆脱传统高污染、高能耗模式,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我国通过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产能得到有效控制。“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退出钢铁落后产能达1.5亿吨以上。原煤占一次能源生产的比重从2013年的75.4%下降到2023年的66.6%。与此同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在近十年的年均增长超过10%,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比重也显著上升,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我国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绿色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35.2%。汽车行业实力整体跃升,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61.9%,意味着每卖出10辆乘用车,就有6辆是国产品牌。以电动汽车、光伏产品和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我国新的出口增长点。我国在能源结构优化、减少碳排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 可再生能源 装机规模达到16.53亿千瓦,占总装机的53.8%;煤电装机占总装机比例下降至38.1%。 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正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绿色转型也正在进入攻坚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技术升级、资金投入、市场竞争等多方面的挑战,部分企业转型意愿不强、能力不足,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存在阵痛,需防范“未立先破”风险。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部分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局面,一些原材料依赖进口,面临关键矿产保障不足等风险。三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占据主体地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带来电网负荷管理、储能技术提升等技术挑战,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逐步优化能源结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二、深刻认识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一,绿色低碳发展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特征。全球已有147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打造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能源方面,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5.1亿千瓦,同比增长50%;产业方面,欧盟、美国、英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聚焦低碳转型所带来的经济和产业机会,重新布局新兴制造业;技术创新方面,2016―2022年,中美日欧韩五国(或地区)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依次排名前五位,合计占全球总量的76.7%。同时,发达国家经济体利用其在能源和产业转型、数据标准、认证制度等方面积累的优势,对我国的传统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产品出口带来挑战。由此可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有利于抢占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第二,绿色低碳发展是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低碳转型的迫切需求为科技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建设绿色产业集群提供了关键驱动力和市场需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助于传统产业的升级,还能推动新兴产业的成长,避免行业内的同质化竞争和泡沫化现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因此,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产业转型必然也是科技创新驱动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的产业转型与升级。 第三,绿色低碳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美丽中国是目标节点,而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绿色低碳发展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推动产业绿色化、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等。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其实质就是要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形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良性促进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三、新形势下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任务 《意见》对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进行了系统部署。 第一,全面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一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高耗能行业的绿色转型。加大节能降碳改造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利用,推广资源循环生产模式,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提升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再生资源的利用水平。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制造等绿色低碳产业。培育有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企业,打造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构建完善的绿色产业链和供应链。鼓励绿色低碳导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三是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将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推动各类用户“上云、用数、赋智”,帮助企业采用数字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高效的环境污染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分析和决策系统。 第二,加快绿色低碳产业科技创新。一是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建立前沿技术的预测、发现、评估机制,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创新平台,实施前沿科技项目以激发颠覆性技术创新。同时,着力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应用基础研究。二是加快关键技术研发。聚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低碳零碳工艺、新型电力系统、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统筹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三是开展创新示范推广。开展多层次试点。实施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工程,加快技术应用和推广。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创新服务平台。 第三,构建完善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体系。一是构建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专项法律。推进基础通用标准及碳减排、碳清除相关标准制定修订。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和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二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三是不断完善各项经济政策。积极构建有利于促进低碳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机制、价格政策、市场化机制和标准体系。(作者: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贺克斌 杨秀 鲁玺)
  • 《人工智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驱动力》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4-07-24
    • 6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深化人工智能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我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抓手。 推动生产力要素提质增效        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其基本内涵包含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生产力要素提质增效提供不竭动力。        从劳动者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可将人类现有知识进行数据化处理,通过海量数据输入和深度学习模拟人类思维方式,能学习远超人脑所能容纳的知识量。同时,它能对信息化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与创造性运用,从而形成能动且主动的知识创造与运用能力。例如,它具备文案设计、文生图片、文生视频、代码生成等多种智慧功能,可为人类智力劳动提供有效辅助工具,为全方位提升劳动力素养和技能、提高智力劳动效率提供重要动力。        从劳动资料的角度来说,具有颠覆性、通用性、普适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催生出更多新型生产工具,使劳动资料由传统的物质形态向虚拟形态转化,极大拓展生产空间,进一步解放劳动者、削弱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        从劳动对象的角度来说,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人工智能将生产过程简化为劳动者(人/智能机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劳动对象(数据)进行智慧化处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及其所智慧化处理的事物都是新质生产力概念下的劳动对象。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和组织效率,实现经济活动过程的智能化、绿色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的降本增效空间。此外,人工智能在引发生产方式变革和劳动形态演变的同时,还将加速推动相应法律框架、监管政策和保障机制调整和完善,进而破除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循环过程中的“梗阻”,推动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当前,要清醒看到的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升,在高端芯片、智能仪器仪表、核心算法、操作系统等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问题,这在技术源头上制约了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另外,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过程中,一些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面临技术设备落后、专业化人才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缺乏智能化转型的内生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当前,要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应用场景丰富的独特优势,通过数据驱动、算法优化、模型创新等手段,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应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是完善人工智能发展顶层设计,为赋能新质生产力谋篇布局。应全面推进涵盖算法、数据、深度合成等领域的人工智能立法工作,依据不同应用场景进行分级分类监管,为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针对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中的痛点难点,推动财税、金融、科技、人才等政策齐发力,实施靶向精准扶持。此外,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推动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出台“人工智能+”行动方案,形成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色路径。        二是释放人工智能创新动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应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在智能芯片、大模型算法及框架等基础关键技术和产品上取得突破,打破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制约。另外,着力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联动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基于市场需求促进创新要素有效配置,助力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三是加强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革新和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实际需要,深化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改革,促进学科融合,自主培养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高层次基础理论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此外,面向全球引才引智,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重点引进具有基础科学、信息技术及交叉学科领域背景的顶尖科学家和青年人才,形成激发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源动力”。         四是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集群成势。结合各地基础和优势,围绕产业链搭建多层次集群创新平台,集成和开放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间数据共享、业务联动与资源共享,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而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生态,打造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集群优势。 (作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刘虎沉) (责编:王震、陈键)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