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博普惠研发的新一代mRNA新冠疫苗取得突破性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2-20
  • 北京时间2022年2月13日,北京翊博普惠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宣布其正在研发的新一代mRNA新冠疫苗产品——CA-R03取得重要进展。这款新的mRNA疫苗在临床前研究中被证实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高水平中和抗体以及强大的病毒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并且,CA-R03所产生的中和抗体对于快速变异的新冠毒株具有交叉中和作用。

    作为翊博普惠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陈润生院士表示:“CA-R03疫苗是一种由脂质纳米颗粒包裹的包含编码SARS-Cov-2病毒RBD区域的mRNA疫苗,其所展示出的强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作用使我们感到振奋,因为这种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可能是在人体中实现广谱且长期免疫保护的关键。同时,我们希望这种针对SARS-Cov-2不同变种的交叉中和抗体反应以及T细胞反应可以控制现在因不断进化的病毒变种所致的全球疫情大流行。尽管针对CA-R03产品,我们仍处于疫苗研发的早期阶段,但这些数据表明我们这个创新的mRNA疫苗平台具备产生众多优秀疫苗产品的潜力。”

    现有已上市疫苗,无论是mRNA疫苗,灭活疫苗还是重组蛋白疫苗,都是通过SARS-CoV-2病毒上全长刺突蛋白起作用,在减少病毒感染后的重症率方面效果显著。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些疫苗在预防病毒突变体感染方面效用较低,典型例子就是奥密克戎变种所引发的大量突破性感染案例。此外,这些疫苗的保护时长较短,需要在短期内实施加强针免疫。并且,全长刺突蛋白自身也被认为是注射疫苗后引发微栓塞和心肌炎等副作用的不利因素。鉴于SARS-CoV-2病毒全球大流行还在不断引起人类大量死亡,领域内正加速开发新的高效且安全的疫苗。

    中和抗体是抵御病毒入侵的前线部队,而T细胞免疫则是实现长效保护的关键。回顾性研究发现,2003年的SARS病毒感染幸存者的体内,病毒特异性抗体虽然消失了,但保护性T细胞反应仍然存在。在受到病毒入侵时,体液免疫容易因为病毒基因突变而失效,但T细胞可以识别与HLA分子结合的保守病毒抗原的肽段,从而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阻止病毒的复制和持续变异。最后,一些T细胞还进一步分化为记忆性T细胞,当再次遭遇病毒入侵时,可以快速被激活并发挥抗病毒作用。由此,专注于树突状细胞技术开发的翊博普惠团队设计了这个靶向内源性树突状细胞的疫苗。

    CA-R03疫苗同时对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突变株感染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陈院士表示“我们的临床前数据证实,此疫苗所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比已报道的主流疫苗提高了5倍,其诱导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也是明显提升。”并且,该疫苗所使用的脂质纳米颗粒递送系统可以保证mRNA疫苗在4℃环境中稳定保存至少四周时间,较现有需要超低温存储的mRNA疫苗有极大的优势。

    翊博普惠董事长于洋说:“国家非常重视疫苗的原创性研制,也重视开创性新技术对世界疫苗、流行病控制和公共卫生健康事业的作用。我们作为医药企业,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努力研发和开创新型新冠疫苗,为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尽一份责任。希望我们的疫苗尽快完成开发,为新冠疫情的控制做出贡献。”

    北京翊博普惠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注于免疫抗癌及抗病毒生物药的开发。公司正在寻求临床合作单位共同推动DC细胞治疗性疫苗和DC相关细胞疗法治疗实体瘤和血液性肿瘤的临床转化。同时,公司通过其专有技术平台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进行更多产品的联合开发。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95839.html
相关报告
  • 《Cell:高福院士团队在新一代新冠肺炎重组蛋白疫苗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09
    •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及合作团队在新冠肺炎疫苗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研究者们开发了针对新冠肺炎流行变异株的嵌合受体结合结构域(RBD)二聚体蛋白疫苗的设计方法,其为两个异源的RBD串联形成,与同源的RBD二聚体相比,嵌合RBD二聚体在动物体内可刺激产生更加广谱的抗体反应及提供更好的保护效果。以此策略设计的prototype-Beta嵌合RBD二聚体蛋白疫苗免疫的小鼠和恒河猴在攻毒实验中显示出对多种变异株的保护效果,设计的Delta-Omicron嵌合RBD二聚体疫苗高效保护小鼠预防Delta和Omicron的感染及引起的肺炎。 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S)蛋白负责病毒的受体识别和膜融合,S蛋白上的RBD是一个重要的疫苗靶点,它激发中和抗体的产生,具有免疫聚焦的优势。前期该团队提出了β冠状病毒S蛋白的RBD二聚体疫苗设计理念,发现将新冠病毒RBD进行串联重复设计成的二聚体抗原免疫小鼠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高于单体的免疫效果(Dai et al, 2020, Cell)。基于该理念,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与智飞生物联合开发了新冠肺炎重组蛋白疫苗ZF2001,该疫苗在I/I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Yang et al, 2021,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接种ZF2001三剂次后,该疫苗对18周岁及以上人群预防任何严重程度的新冠肺炎的保护效力为81.43%,其中对于重症及以上病例的保护效力为92.87%。该疫苗于2021年3月获得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批准紧急使用,是全球第一个获批使用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之后在印度尼西亚和哥伦比亚也获批进行紧急使用,此外,ZF2001于今年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及作为新冠灭活疫苗的序贯加强针。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具有产量高、安全性高、易于存储和运输等优势,是预防新冠肺炎的重要选择之一。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在全球范围内仍很严峻,新冠病毒变异株不断出现和流行,其中有些会逃逸现有疫苗的抗体免疫反应,引起突破性感染。特别是Delta和Omicron变异株依次席卷全球,成为优势流行毒株,给疫情防控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研发一款对包括Omicron在内的变异株具有广谱预防效果的疫苗十分关键。 研究者们基于已经上市的原型毒株同源RBD二聚体蛋白疫苗(ZF2001)的设计基础,开发了快速适应新冠流行变异株的异源RBD二聚体蛋白疫苗设计方法,以此首先设计了prototype-Beta嵌合蛋白疫苗,在小鼠体内验证了其诱导比prototype和Beta的同源RBD二聚体更加广谱的抗体反应和保护效果,且prototype-Beta嵌合蛋白疫苗免疫恒河猴可提供对多种新冠毒株的保护作用。之后,研究者们设计了Delta-Omicron嵌合蛋白疫苗,与prototype同源RBD二聚体疫苗相比,其免疫小鼠刺激产生更加广谱的抗体反应,对Delta和Omicron变异株的攻毒均表现出更好的保护效果,这些研究数据支持开发适应变异株的多价疫苗以预防流行变异株,该研究在当前Omicron变异株流行的背景下给疫情防控提供极大的支持。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及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主任王培毅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戴连攀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彭小忠研究员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及病毒病预防控制所BSL-3实验室主任武桂珍研究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徐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博士研究生高萍、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博士后刘升、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鲁帅尧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研究员雷雯雯及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生郑天依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目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基金、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卓越博士后等经费支持。
  • 《Cell:微生物所在新一代新冠肺炎重组蛋白疫苗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10
    • 2022年4月26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及合作团队在新冠肺炎疫苗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研究者们开发了针对新冠肺炎流行变异株的嵌合受体结合结构域(RBD)二聚体蛋白疫苗的设计方法,其为两个异源的RBD串联形成,与同源的RBD二聚体相比,嵌合RBD二聚体在动物体内可刺激产生更加广谱的抗体反应及提供更好的保护效果。以此策略设计的prototype-Beta嵌合RBD二聚体蛋白疫苗免疫的小鼠和恒河猴在攻毒实验中显示出对多种变异株的保护效果,设计的Delta-Omicron嵌合RBD二聚体疫苗高效保护小鼠预防Delta和Omicron的感染及引起的肺炎。 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S)蛋白负责病毒的受体识别和膜融合,S蛋白上的RBD是一个重要的疫苗靶点,它激发中和抗体的产生,具有免疫聚焦的优势。前期该团队提出了β冠状病毒S蛋白的RBD二聚体疫苗设计理念,发现将新冠病毒RBD进行串联重复设计成的二聚体抗原免疫小鼠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高于单体的免疫效果(Dai et al, 2020, Cell)。基于该理念,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与智飞生物联合开发了新冠肺炎重组蛋白疫苗ZF2001,该疫苗在I/I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Yang et al, 2021,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接种ZF2001三剂次后,该疫苗对18周岁及以上人群预防任何严重程度的新冠肺炎的保护效力为81.43%,其中对于重症及以上病例的保护效力为92.87%。该疫苗于2021年3月获得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批准紧急使用,是全球第一个获批使用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之后在印度尼西亚和哥伦比亚也获批进行紧急使用,此外,ZF2001于今年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及作为新冠灭活疫苗的序贯加强针。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具有产量高、安全性高、易于存储和运输等优势,是预防新冠肺炎的重要选择之一。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在全球范围内仍很严峻,新冠病毒变异株不断出现和流行,其中有些会逃逸现有疫苗的抗体免疫反应,引起突破性感染。特别是Delta和Omicron变异株依次席卷全球,成为优势流行毒株,给疫情防控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研发一款对包括Omicron在内的变异株具有广谱预防效果的疫苗十分关键。 研究者们基于已经上市的原型毒株同源RBD二聚体蛋白疫苗(ZF2001)的设计基础,开发了快速适应新冠流行变异株的异源RBD二聚体蛋白疫苗设计方法,以此首先设计了prototype-Beta嵌合蛋白疫苗,在小鼠体内验证了其诱导比prototype和Beta的同源RBD二聚体更加广谱的抗体反应和保护效果,且prototype-Beta嵌合蛋白疫苗免疫恒河猴可提供对多种新冠毒株的保护作用。之后,研究者们设计了Delta-Omicron嵌合蛋白疫苗,与prototype同源RBD二聚体疫苗相比,其免疫小鼠刺激产生更加广谱的抗体反应,对Delta和Omicron变异株的攻毒均表现出更好的保护效果,这些研究数据支持开发适应变异株的多价疫苗以预防流行变异株,该研究在当前Omicron变异株流行的背景下给疫情防控提供极大的支持。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及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主任王培毅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戴连攀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彭小忠研究员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及病毒病预防控制所BSL-3实验室主任武桂珍研究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徐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博士研究生高萍、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博士后刘升、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鲁帅尧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研究员雷雯雯及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生郑天依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目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基金、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卓越博士后等经费支持。 论文地址: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2)00527-X 参考文献: 1. Dai, L., Zheng, T., Xu, K., Han, Y., Xu, L., Huang, E., An, Y., Cheng, Y., Li, S., Liu, M., et al. (2020). A universal design of betacoronavirus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 MERS, and SARS. Cell 182, 722-733 e711. 2. Yang, S., Li, Y., Dai, L., Wang, J., He, P., Li, C., Fang, X., Wang, C., Zhao, X., Huang, E., et al. (2021).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 recombinant tandem-repeat dimeric RBD-based protein subunit vaccine (ZF2001) against COVID-19 in adults: two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1 and 2 trials. Lancet Infect Dis 21, 110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