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分析市场火热 紫外分光光度计向微型、智能化发展》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19-12-24
  • 光谱分析是人类借助光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地球上不同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谱特征,光谱因此被视为辨别物质的“指纹”。之前,市面上出现了一款微型光谱仪,可集成在手机上,通过扫一扫功能,便可快速得知食品是否新鲜、药品所含成分等。微型光谱仪的问世,有希望使光谱技术实现日常生活应用普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历史悠久 近四个世纪蜕变奋进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众多光谱仪中的一种,是基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理,利用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光谱区的辐射吸收来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仪器。从17世纪,牛顿在实验中发现太阳光束并称之为光谱后,人们便开始了对光谱的研究。1862年,密勒应用石英摄谱仪测定了一百多种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将光谱图表从可见区扩展到了紫外区。接着,哈托莱和贝利等人发现了吸收光谱相似的有机物质,它们的结构也相似。并且,解释了用化学方法所不能说明的分子结构问题,初步建立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理论基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发展就此拉开帷幕。

    1918年,由美国国家标准局研研制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问世,但当时技术还不成熟,该仪器还不是商品仪器。此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经过不断改进,又出现自动记录、自动打印、数字显示、微机控制等各种类型的仪器,使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也不断提高,没过多久,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便应用在了各个领域的分析工作中。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虽然经历了悠久的历史,但也因此受益,发展中每一次吸收了新的技术成果都会焕发出它新的活力。近十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实力提升,为科技研究提供了资本,备受科技界看重的光谱技术也得到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趁机潜移默化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成为了当今科研和生产的重要一部分。现于基础研究、工业控制、生物化学、医疗卫生、石油化工、地质冶金、环境保护、轻工食品、药物制造和分析等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重要程度一目了然。

    市场成熟 行业规模步步高升

    如今,光谱技术被世界各地广泛关注并持续发展,俨然成为了科研和生产的“眼睛”。作为光谱仪中常见的一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更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生物医药的应用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可以准确定量出样品中某种组分的含量,这种单一组分分析的模式在测定未知样品时,仪器能自动得出浓度值,快速准确,多用于组织或者细胞的生化物质(蛋白、维生素、盐离子等)的浓度测定等;还能进行核酸的生物学分析,包括dsDNA、ssDNA和RNA浓度测定,以及有关核酸的其他分析,比如核酸的纯度、延伸盒系数、溶解温度等;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测定蛋白浓度,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分析模式。

    在环境监测的应用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也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由于我国水体中所含的各种有害物质超标,成分复杂,需要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定量或者定性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便派上了用场,它可以快速测定水样COD,对水体污染程度做出评价;可以测定重金属元素,例如Pb、Hg、Gr以及类金属元素砷;还可以检测大气污染,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颗粒等可按照布点采样的方式进行监测,并计算得出空气质量等级。此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还可以和其他监测仪器联合应用,提高污染物测定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在食品安全的应用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同样占据优势地位。碉砂、硼酸添加到肉丸等食品中,有增强食物口感及外观的作用,但是,该物质在体内蓄积,导致消化酶作用衰减,过量会引起中毒。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以有效测定食品中硼元素含量;还可以利用显色剂与镉离子形成稳定的显色络合物后对其进行测定,具有简单、快捷的优点。不仅如此,食品中的苏丹红Ⅲ号、吊白块等物质也可以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

    除了上述领域外,该仪器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教育、科研、市政、疾控等领域。由于运用范围越来越多,许多情况中,都需要更为小巧、便于携带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工作。对仪器精度上的要求也逐渐升高,分析速度快、准确也成为了它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众多制造商正在研究开发适合于各种不同使用对象的小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微型光谱仪的发布已经成为了相关市场的沸腾点。

    如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领域技术更新不断加速,另外,在各个应用领域发展需求的刺激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市场销售额也呈现出上涨趋势。在这样的良好背景下,我国仪器企业应顺应市场潮流,创新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努力研制出质量过关、易于操作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并朝着更小化、智能化的趋势进军,争取建立起我国行业内的良好信誉,为光谱仪器领域的前进推波助澜。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制可见光波段矢量光谱分析仪》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8-06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骏秋团队与合作者在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该仪器首次实现对可见光波段集成光学器件的高精度、宽带宽、矢量化光谱测量。相关成果以“A hyperfine-transition-referenced vector spectrum analyzer for visible-light integrated photonics”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DOI:10.1038/s41467-025-61970-0)。 可见光作为人类视觉感知的主要波段,自文明起源以来一直在科学探索和技术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在当前,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生物传感、原子分子物理等前沿领域,对可见光的精密操控与测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特别是在光学原子钟研究中,许多关键跃迁频率位于可见光范围,对这些频率的高精度测量不仅有助于推动基础物理研究的突破,也正深刻变革现代定位与导航系统。 近年来,随着可见光集成光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具备微型化、轻量化和低功耗优势的芯片级光学原子钟成为研究热点,有望推动高精度频率计量技术在更广泛场景中的落地应用。然而,实现对这类芯片级器件的高效表征仍面临巨大挑战,其中最大的瓶颈在于缺乏兼顾宽光谱带宽与高频谱分辨率的测量技术与仪器。 针对这一关键难题,研究团队创新设计并研制出新型矢量光谱分析仪,具备518–541nm及766–795 nm的宽光谱覆盖范围,频率分辨率达到161 kHz。该系统基于外腔半导体激光器,结合宽带啁啾周期极化铌酸锂波导实现倍频,实现高功率、窄线宽、无跳模的可见光连续可调谐激光输出。同时,系统引入碱金属原子和碘分子的超精细结构作为频率基准,实现了MHz级别的高精度频率标定。 该仪器不仅填补了可见光集成器件在宽带矢量光谱测量方面的技术空白,还率先实现了多项关键应用。例如,研究团队借助该系统首次完成了从近红外到可见光的微腔跨倍频程色散特性测量,精确表征了色散波的位置,对片上跨倍频程光频梳、超连续谱和非线性频率转换等应用中关键的相位匹配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仪器还可解析传统光谱仪难以分辨的低重复频率光频梳结构,其频率分辨率为3MHz,能够满足高精度光通信、微波频率合成和激光稳频等先进系统的测量需求。 本项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目前在可见光波段最先进的矢量光谱测量能力,也为芯片级光学原子钟的实现提供了关键支撑。在全球对高精度、低功耗、便于部署的时间频率基准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特别是在空间导航、地球测绘、量子精密测量等战略领域,基于光芯片的原子钟方案正受到广泛关注。该成果提供了构建此类系统所需的“测量之眼”,有望显著提升集成光学器件的设计效率、测试可靠性与工程化水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博士生石宝奇、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郑名扬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合肥国家实验室刘骏秋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主要合作者还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强教授、王安廷副教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梁伟研究员。该工作得到了科技部2030、基金委、广东省和深圳市的大力支持。
  • 《数字化、智能化是解决储能产业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3-08-30
    • 数字化、智能化是解决储能产业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 .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来源:国家电网报 ??作者:陈光 王智敏?? 2023/8/29 16:05:30 ?? 我要投稿 ?? 关键词: 数字技术新型电力系统储能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 :当前,我国正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 新型电力系统 。 储能 作为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在辅助电网调峰调频、助力削峰填谷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储能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成本高、安全风险大、利用率低等问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 数字技术 为解决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储能产业发展面临成本高、安全风险大等难题 成本偏高是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储能电站的成本主要由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两部分构成。建设成本包括设备成本、建筑成本、土地成本等,运营成本包括运维成本、人工成本、充电成本等。其中,设备成本中的电池成本和运营成本中的运维成本是大头。新能源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增加了原材料的供应压力,推高了电池价格。而电池成本占据了储能电站成本的一半以上,导致储能电站的建设成本攀升。同时,很多储能电站采用人工巡检和运维模式,相关的运维成本占储能电站总成本的30%以上。 安全问题是影响储能产业发展的又一个关键因素。近年来,全球发生多起储能电池爆炸起火事件。随着储能装机规模的扩大、电池单体数量的增加以及共享储能、云储能等新型储能形态的出现,储能产业面临的安全问题和挑战更多,安全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目前,储能系统的整体利用程度偏低。根据中电联2022年发布的《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我国电化学储能项目的平均等效利用系数为12.2%。其中,新能源配储能利用系数仅为6.1%,火电厂配储能利用系数为15.3%,电网侧储能利用系数为14.8%,用户侧储能利用系数为28.3%。 数字化、智能化是解决储能产业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 现有的储能系统本质上属于模拟系统,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能够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的融合,为解决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利用数字技术可降低储能系统成本。通过建立电池的可重构网络,储能系统能够实现对电池的柔性和精细化控制,提升有效容量,延长循环寿命,大幅降低电池成本。依托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用户可随时、随地、按需使用集中式或分布式共享储能资源,按照使用需求支付服务费,共同分担储能设备的投资、安装、维护等方面成本,从而降低每个用户的相关费用支出和社会的整体资源投入。在运维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助力将传统的人工运维模式升级为智能运维模式。一旦发生故障,运维人员可第一时间通过线上操作完成故障电池模组的检测和单独隔离,无须人工巡检或系统全部停机,降低运维成本。 利用数字技术可提高储能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数字化的储能系统可以通过电池的可控并联来降低热损耗,通过电芯间的动态重组来防止热堆积,降低电池故障发生概率;一旦发生故障,通过控制可重构电池网络开关的通断实现电池的毫秒级拓扑重构和微秒级故障精准隔离,避免电池出现热失控,提升储能系统的安全水平。建设数据采集系统,准确采集电池的电压、电流、电阻等数据和电站的运行数据,可增强储能系统的感知能力。建设电池管理系统,存储、处理和分析电池数据,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评估电池的健康状态、一致性状态、荷电状态以及剩余寿命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电站和设备的状态分析、预警,可有效提升安全防护水平。 利用数字技术可提升储能系统整体利用效率。2014年,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运筹研究中心提出了“云储能”的概念。2018年,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提出了“共享储能”的概念。目前,相关模式已在多个地区推广应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是支撑“共享储能”“云储能”等新模式的底层技术,可将零散的储能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储能资源的跨时空共享、复用,助力盘活闲散的储能资源,提升储能设备的利用率。 数据采集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可高效采集数据,增强数据的存储、计算、分析能力,实现智能诊断等功能。以物联网、区块链等为“技术底座”,借助“云-边-端”物联网架构建设储能云平台,可实现储能系统的大规模协同管理,提升响应速度,确保储能系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同时,依托数字技术可优化储能电站散热管理、功率分配等功能,降低储能电站的自身能耗和电能的二次损耗,提升运行效率。 加快推进储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需多方协作 我国储能产业目前的数字化、智能化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加快推进储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发力。 在理论层面,学术界需加强储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机理分析,针对电池基础数据采集精度提升、信息能量同频处理、数字化储能交易机制与运营模式等问题开展攻关。 在政策层面,政府部门需出台针对性更强、更加细化的鼓励政策,以示范项目、优惠政策等方式支持储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积极推广数字化储能电站、智能运维、“共享储能”、“云储能”等新模式。 在市场层面,相关企业需积极探索各类数字技术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场景,解决数据不联通、标准不统一导致的“信息孤岛”等问题,建设具备多种功能的数字化储能管理平台,打造智能化、全场景、体系化的服务,为各类用户提供“一站式”定制服务。 (作者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原标题:用数字技术推动储能产业发展 分享到: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