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分子科学团队的董振超研究小组利用纳腔等离激元增强的亚纳米空间分辨的电致发光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在单分子水平上对分子间偶极耦合的直接成像观察,从实空间上展示了分子间能量转移的相干特征。《自然》杂志于3月31日发表了这项成果(Visualizing coherent intermolecular dipole–dipole coupling in real space, Nature, 2016, DOI: 10.1038/nature17428)。同期的“News and Views”栏目中以“耦合分子的特写镜头”(A close-up view of coupled molecules)为题对该工作进行评述。
分子间的能量转移是维系生命及其演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化学反应、构造分子功能材料的重要手段。大量的研究表明,分子间的能量转移可以通过分子间的偶极耦合来实现。偶极是表征分子内电荷空间分布的一个物理参量,偶极耦合是分子间库伦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形式。直觉上人们通常认为,分子间的能量转移应该是以递进式的非相干传递来实现的,即由接受能量的分子传送给相邻的下一个分子。尽管不断有新的实验数据表明,分子间的高效能量转移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干性,但由于受空间分辨的局限,对于这种相干性的形式和特性一直缺乏直接的认识。
该研究团队通过巧妙调控局限在一个纳米腔室内的电场频率和强度,为单分子物理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局域电场的共振增强调控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操纵技术的巧妙结合,使我们得以直接观察分子间相干能量传递的奥秘。”董振超介绍,他们操纵扫描隧道显微镜的针尖,构筑出两个锌酞青分子的二聚体结构,采用电子激发发光方式,对该结构不同能量状态的偶极耦合模式分别进行了亚纳米空间分辨的电致发光成像。
图注:左图为实验的艺术渲染图。右图为利用亚纳米分辨的光谱成像技术,对锌酞菁染料分子二聚体的各种偶极耦合方式的实空间成像表征。图来源:ustc.edu.cn
他们发现,局域电子的激发能量迅速被整个分子二聚体所共有,构成了一个单激子量子纠缠体系,而且不同的偶极耦合能态的光子成像图案具有类似σ或π成键反键轨道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些空间特征不仅反映了分子二聚体的局域光学响应特性,而且还直观地揭示了分子二聚体中各个单体跃迁偶极之间的相干耦合方向和相位信息。
以二聚体纠缠体系获得的认识和规律作为指导,他们还进一步构筑了多分子纠缠的人工分子链结构,并通过研究发光最亮的偶极耦合模式的实空间成像特征,提出了实现可调控的电致“单分子”超辐射荧光的方法。这项研究为深入理解分子体系的相干偶极耦合提供了实空间信息,为分子捕光结构的优化以及量子纠缠光源的制备与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摘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