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手机分析植物氮含量》

  • 编译者: 袁雪
  • 发布时间:2025-08-20
  • Croptune 取得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获得了 ISO 17025 的官方认证,ISO 17025 是实验室质量和准确性的全球最高标准。Croptune 因其仅使用智能手机分析植物叶片中氮含量的创新方法而受到认可,现在无需传感器或其他设备即可为农业带来 ISO 认证的精度。

    只需五张简单的树叶照片,用户就可以立即获得可靠的结果,从而为数据驱动的农业决策提供支持。Croptune 的氮分析现在在专业试验、作物监测和精确施肥策略中受到完全信任,为数字农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精确支付:现实世界的成功

    Croptune 不仅获得了认证,而且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了可衡量的结果。最近在印度的 Nashik、Palghar、Thane 和 Paderu 进行的试验使用 Evergreen Innovation Platform (EIP) 进行,并得到了先正达可持续农业基金会的支持,表明 Croptune 能够在减少化肥使用的同时**提高产量。使用 Croptune 引导的施肥策略,种植水稻、洋葱和黄瓜的农民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在塔那地区,遵循 Croptune 建议的黄瓜种植者看到了植物生长和果实大小的一致改善。一位农民将水果重量增加了 18%,产量提高了 11%,并将肥料使用量减少了 22%。另一个项目实现了近 10% 的产量增长,同时将肥料使用量减少了 26%。这些结果突出了一个双赢的局面: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高的产量。


    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农业工具 Croptune

    结合了 AI 技术、图像分析、大数据和云计算,以实时评估作物营养状况。该应用程序根据真实的田间诊断提供量身定制的氮推荐,支持更智能、可持续的农业实践。

    试验证实,使用 Croptune 进行氮管理可以:

    – 提高植物生长和最终产量

    – 显著减少氮肥施用

    – 通过实时、现场洞察增强决策

    Croptune

    的主要特点 – 便携式和田间就绪

    在整个生长季节直接在田间监测作物氮水平。

    – 用户友好的界面

    干净、直观的设计提供了灵活的测量单位、强大的绘图过滤器和简单的数据管理。

    – 即时结果,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接收实时分析,以微调施肥并立即优化植物健康。

    – 跟踪氮随时间

    的变化 监测整个季节的营养状况,以调整做法以实现最大效率。

    -广泛的作物兼容性

    -适用于耕地作物、果树、露地蔬菜,现在也适用于温室作物。

    Croptune? 是世界上第一款获得 ISO 17025 认证的 AI 树叶分析应用程序,使农民能够优化施肥、强化作物、提高产量并拥抱更可持续的未来。精度现在触手可及。

相关报告
  • 《分子特征显示植物正在适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徐倩
    • 发布时间:2017-11-28
    • 研究显示,大气中CO2含量在不断攀升。本世纪头10年碳排放量比上世纪90年代增长更快,2013年CO2浓度更是达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高值400PPM。CO2含量的增长在短期内可以促进光合作用,刺激植物生长,提高粮食产量,但由于很难在现有环境中找到暴露在未来气候条件中的植物,所以目前很少有关于CO2增加对多世代植物产生长期影响的深入研究,更没有在分子特征层面对这种适应性进行研究的成果报道。 《全球变迁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2016年8月19日刊载了南安普顿大学Gail Taylor研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植物正在适应大气中CO2浓度的上升。该研究还深入分析了CO2持续增加的长期影响,以及对全球粮食安全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影响。该项目受到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研究项目(FP7)资助,也是生态系统研究实验(EXPEER)、英国全国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以及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联合研究项目的一部分。 研究人员利用一个独特的实验源——“天然高浓度CO2泉”(naturally high CO2 springs)来模拟未来气候环境,这个区域里的植物已经在高浓度CO2环境中生长了上百年并存活了多个世代。研究人员选取了意大利波索勒陀(Bossoleto)CO2泉的长叶车前,将其分子特征与附近对照组(当前气候环境)的同种植物进行比对,发现二者在数百个基因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将两个区域中采集的植物放在同一环境中,来自CO2泉区域的植物植株更大,光合作用效率更高。最有趣的一项发现是,植物在代表着未来气候环境的“CO2泉”中生存几代后叶片表面的气孔会增多(气孔会控制光合作用中CO2吸入量和水分散失量)。研究人员预测植物气孔数量最终将有所下降,这和过去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对植物化石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目前的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多代进化,植物将以难以预料的方式适应未来高CO2浓度。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要问题是:我们必须掌握粮食作物面对气候变化将会如何演变进化?地球绿化是否会继续下去?这对全球自然保护将产生什么影响? (编译 徐倩)
  • 《转基因植物新材料育种价值评估》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0-11
    • 作者:姜奇彦 胡正 孙现军 张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引言 当前,以转基因育种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发展迅猛,正在推动常规育种全面升级,引领育种产业发生重大变革。从研发进展来看,从基因克隆到新品种培育就像一个金字塔,众多实验室开展了基因克隆、功能分析及优异基因挖掘的研究工作,组成了转基因育种的重要基石。优异基因的遗传转化、转基因材料的创制和目标性状的功能效率评价,作为转基因育种的一个重要阶段承上启下。之后优异的转基因材料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完成小、中、大规模的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阶段,经受住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包括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然后才可以申报安全证书。走到这一阶段的材料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但随着我国转基因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取得生物安全证书后的转基因植物是否可以作为种质资源利用,进入育种程序,它们的育种利用价值如何,还需要深入评估,才可以不断缩小克隆的基因与育种利用之间的差距,加速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培育的育种进程。 顾名思义,育种价值评估就是对转基因材料进行育种利用价值进行评估,具体包括功能基因知识产权分析,育种利用价值评估,以及转基因新材料保存及育种价值评估信息管理等几个方面。 功能基因知识产权分析 转基因新材料育种价值评估和知识产权分析有什么关系呢?在世界各国加快培育生物产业、抢占生物经济发展先机的激烈竞争中,知识产权成为占领生物技术制高点,圈占世界生物遗传资源的有力工具。据不完全统计,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生物技术公司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部署的专利、品种权等知识产权数量估计在30万件以上。与跨国种业巨头相比,国内研究机构在知识产权拥有量,特别是核心功能基因的专利数量与质量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很容易陷入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陷阱,从粮种源头丧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面对发达国家远谋深虑的知识产权布阵设防,必须对我国重要性状基因的知识产权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通过掌握这些重要功能基因在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重点及趋势,设计出我国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培育、转基因育种成果产业化的合理发展路径,才能有效突破发达国家的专利封锁与围剿,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这样的转基因新材料才具有更高的自主创新性和更大的育种利用价值。 知识产权的分析包括很多方面,如转基因技术,克隆的基因,甚至包括转基因过程中用到的一些载体、菌株、启动子等。主要通过专利广泛检索获取原始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解读,进行知识产权分析,最终为我国的转基因事件提出规避专利纠纷的建议策略。如日本烟草公司(Japan Tobacco INC)建立的农杆菌介导的小麦遗传转化新技术的转化效率高达40%,给小麦功能基因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机遇。如果使用该技术,需要从日本烟草公司购买该项专利技术的使用权,并签订相关的规范性文件。而遗传转化过程中用到的载体如pCambia3301、菌株如LBA4404和ubiquitin启动子都是在生物学研究常用的,不受专利保护。采用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愈伤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启动子CP代替35S/Ubi来启动选择性标记基因的表达,可以回避因Monsanto公司持有35S启动子而可能产生的专利权纠纷。 转基因植物新材料育种价值评估 转基因生物育种是一项系统科学工程,包含基因克隆、遗传转化、转基因材料创制、新品种培育、产业化推广应用等环节。例如在杜邦先锋种业公司,将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归纳为七个阶段(A到G),包含A(New ideas)、B(Evaluate genetic approaches)、C(Optimize gene construct)、D(Create commercial event)、E(Commercial event to regulatory)、F(Breeding and testing)、G(Sell product),其中将E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最佳转化事件”定为最重要的阶段。在我国也在不断加强基因和育种材料的利用价值评估工作,目的是筛选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基因和材料,并快速应用于新品种研发。 转基因植物新材料的育种价值评估主要针对目标性状,如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等等。首先明确目标性状的鉴定技术,制定或完善转基因植物目标性状鉴定技术规范或技术标准,利用这些规范或标准对转基因植物新材料的育种利用价值开展综合评估,最终筛选出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基因和转基因作物育种新材料,应用于转基因生物育种。 对于重大育种价值基因针对不同性状,我国也有初步的判定标准。总体来讲,转基因或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结果表明重大育种价值基因应该对目标生物的重要经济性状具有显著改良效果,但对其他性状无不良影响。具体举例来讲,如抗棉铃虫性状,参考国家现有棉铃虫抗性标准,抗性达1级以上;如小麦各类抗病性状,抗性达1级以上;如植物抗逆性状,在半致死剂量逆境条件下,与对照相比,转基因作物存活率提高10%以上;在正常环境下,对作物生长发育没有显著负面影响;抗除草剂性状,抗草甘瞵EPSP合酶基因,可以耐受4倍生产上使用剂量的草甘膦,抗草甘瞵N-乙酰转移酶基因,可以耐受4倍生产上使用剂量的草甘膦;作物高产性状,通过转基因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作物中进行了基因功能验证,提高作物产量5%以上;作物品质性状,极显著改进外观品质,如籽粒外观、加工品质、食味、营养价值等性状,极显著改进度量品质,如纤维长度、强度、细度;作物蛋白质、淀粉、油分、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赖氨酸、含硫氨基酸等性状,性状值提高5%以上。养分高效性状,能明显提高养分的吸收或利用效率,与对照相比,在产量不变的前提下,能减少5%-10%氮、磷或钾肥的用量,或在同等施肥条件下,产量比对照提高5%以上;光能高效性状,能明显提高目标作物的光能吸收或利用效率,与对照相比,光能利用效率或抗光氧化能力提高5%以上,或生物量/产量比对照提高5%以上。 对于转基因育种新材料需要具备目标性状表现突出、重要经济性状表现稳定的特点。举例来讲,抗白叶枯病转基因水稻,抗白叶枯病效果达到高抗。鉴定标准参照国际水稻研究所9级分级标准。耐盐转基因水稻,耐盐效果达到中抗以上,鉴定标准参照国际水稻研究所制定的9级分级标准制定。高产转基因水稻,与受体对照品种比较,产量增加10%以上;与区试对照品种比较,产量增加5%以上。抗逆转基因小麦,抗旱性达到极强或强水平,鉴定方法参照2008年农业部颁布实施的“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GB/T 21127—2007)。高产转基因玉米,东北春玉米区,与受体对照品种比较,产量增加8%以上,与区试对照品种比较,产量增加6%以上;黄淮海夏玉米区,与受体对照品种比较,产量增加5%以上,与区试对照品种比较,产量增加3%以上;西南山地玉米区:与受体对照品种比较,产量增加10%以上;与区试对照品种比较,产量增加5%以上。针对不同的作物,不同的性状,都有各自初步的判定标准。 转基因新材料保存及育种价值评估信息管理 完成了对自主创新的新基因或转基因新材料的目标性状的评价似乎就完成了转基因作物育种价值评估过程。但从长远来讲,这些新材料的保存及信息、材料的共享利用,对于转基因材料在作物育种中的安全、广泛应用也很重要。 我国已建立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保存中心,长期保存各类农作物基因资源39万余份,建立了农作物基因资源信息系统和农作物基因资源共享平台。国家种质库未针对转基因材料建立专门的保存设施,尚无转基因材料保存的相关技术标准,在保存手段上相对单一,不能较好地满足转基因材料的保存需求;现有的基因资源信息系统也未制定基因和转基因材料的相关数据标准,转基因材料的信息尚未进入基因信息数据库中,基因和转基因材料的信息,尤其是育种价值评估信息的共享几乎是空白,严重影响了转基因材料的深入和持续利用。许多转基因新材料未纳入国家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导致转基因材料分散于各研究单位或专家手中,不利于转基因材料的长期保存和利用,也容易引起潜在的基因污染。因此,迫切需要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基础上建立转基因材料的国家管理和保存体系,对转基因材料进行集中编目、接收、检测、保存和分发利用,并建立基因和转基因新材料的数据库,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实施跟踪管理,并实现新材料与信息的社会共享。对转基因作物育种价值评估的范畴也应该包括对转基因材料保存的安全性、基因和转基因信息数据库的完善度、信息及材料共享利用的可行性等进行评估,为转基因材料在作物育种中的安全、广泛应用提供重要的保障。 当然,随着各种类型的转基因新材料的不断涌现,转基因新材料在作物育种应用中各种新问题的出现,以及育种家对转基因新材料应用的各种新要求的提出等,对转基因植物育种价值评估的内容及标准也会不断完善和更新,确保转基因新材料在未来转基因生物育种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