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年轻人参加篮球等激烈运动导致受伤骨折、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造成脊椎压缩性骨折……由于骨折常伴随着骨缺损,需要对伤口处进行填充处理,以帮助骨组织再生恢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骨水泥材料团队开发的新型材料,在促进骨组织再生方面展现出优良性能,有望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新途径。

      近期,该实验室通过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估定价、网上公开挂牌交易等方式,将骨水泥材料团队的两项专利转移转化到团队的产业化公司——中科硅骨(东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探索出了一条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公司的成果转化路径。据介绍,骨水泥材料团队的这一科技成果,未来有望切入数以百亿计的医疗市场。

      “骨水泥”市场前景广阔

      在位于松山湖莞台生物技术合作育成中心的一处研发生产车间内,骨水泥材料团队成立的产业化公司已经按GMP要求搭建起完整的产品生产线。

      “骨水泥”是一类骨填充材料的别称,通常由粉状物和液体混合搅拌而成,搅拌数分钟后即可凝固,其主要目的是起填充加固作用,因此外界通常称之为“骨水泥”。

      “国内市场上同类材料主要依靠进口,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如果未来我们这款产品推向市场,通过价格和技术优势,预计可以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骨水泥材料团队负责人之一方灿良说。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第一批省实验室之一。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是该实验室的重要目标。

      作为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培育的创新团队,骨水泥材料团队的科技成果要实现产业化落地,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科技成果所有权的转移。

      “实验室样板工厂最终目的是实现产业化,实验室与产业化公司是两个不同主体,直接使用则会存在侵权问题。这就要求科技成果必须以一定的价格或者价值,从实验室转移到产业化公司。”方灿良说道。

      “先奖后投”提升成果转移效率

      “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涉及许多环节,而不是简单的所有权转移登记。作价入股过程中还涉及工商、税务、知识产权等环节,需要多部门协调推动。”具体执行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验室资产管理公司——松山湖(东莞)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员表示。

      虽然国家、省、市此前都出台政策意见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难题。

      今年6月,东莞市科技局专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指导意见》,明确“先奖后投”的政策支持。

      该指导意见提出,“材料实验室与完成及转化人对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所形成股权或者出资比例分配做出事先约定的,以材料实验室或科技发展公司和完成及转化人名义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归属材料实验室的股权,直接登记在科技发展公司名下”“在市场主体登记时,可由材料实验室代完成及转化人和科技发展公司履行知识产权出资义务”。

      材料实验室目前采取“先奖后投”的方式,先期确定奖励方案,一旦需要作价入股,直接将股权分配给科技发展公司及发明人,减少了流程,提高了效率。

      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定价、与实验室磋商议价、公开公示、签订技术转让协议作价入股等流程,最终完成整个成果转移流程。

      “作为实验室首个走完全流程、实现成果转移的团队,我们的转移过程还存在一些可以优化提升的地方,但整体来说是一个好的探索,能够为后面其他团队提供一些经验。”方灿良表示。

      在骨水泥材料团队之后,已经有多个团队开始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07/19/content_538771.htm?div=-1
相关报告
  • 《探索 | 量子材料新视角》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4-17
    • 近日,科学和技术设施委员会(简称STFC)中心激光装置(简称CLF)首次通过阿尔忒弥斯实验室(简称Artemis)发表论文。该论文表明,Artemis’1 kHz光束线的短光脉冲照射量子材料二硒化钽(1T-TaSe2),实时可视化材料内部电子和离子的运动,为研究其复杂行为提供了新角度。 图1 (a) 1T-TaSe2的CDW相星状晶格重构;(b) 未失真“正常”状态的表面投影布里渊区 (BZ)。红色虚线模拟费米表面,蓝色实线表示通过 TR-ARPES 测量的 BZ 的实验路径;(c) 激光光子能量的 TR-ARPES 实验示意图。 这一发现强调了晶格在驱动和稳定量子材料相变中的作用,使其设计具有独特电子特性的材料,并通过Artemis进一步研究内在动力学行为。 Artemis实验室,位于牛津郡哈维尔校区的,是一家前沿研究机构,致力于研究分子和新材料中电子的超高速运动。它于2021年末开放,对量子材料中电荷密度波(CDW)跃迁的行为产生了重要的见解。 量子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质,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学研究的热点。 为了理解这些材料中发生的基本相互作用,STFC实验室提供了包括超快激光源、 XUV 光束线和用于分子动力学、凝聚态物理学和成像的终端站。该设备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记录和捕捉飞秒时间运动过程的设备之一。 因此,Artemis实验室的研究结果不仅促进了创新技术的发展,而且扩展了我们对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复杂物理现象的基本理解。 以上研究由巴斯大学Enrico Da Como博士牵头,并与米兰理工大学Charles James Sayers博士、意大利CNR-IFN Division of Padova国家研究委员会-光子及纳米技术研究所Ettore Carpene博士合作,最终发表在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Charles James Sayers博士是米兰理工大学超快光谱团队的研究员:“使用飞秒级别的超短光脉冲,如Artemis实验室的光脉冲,可以实时观察材料内部电子和离子的运动,从而深入了解多体相互作用。” 此外,Ettore Carpene博士说:“围绕量子材料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是物质相变到有序状态的起源。” STFC中心激光装置、资深科学家Carlotte Sanders博士补充说:“我们非常高兴新实验室的建成、运行并得到有意思的研究成果。而且随着未来四年 HiLUX 升级,用户可以期待更多的新功能。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们与巴斯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和CNR-IFN合作非常愉快,期待与更多科学家合作。”
  • 《探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路径》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02
    • 据媒体报道,日前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粉煤加氢气化联产芳烃和甲烷技术,成功完成“二代新型一体化煤加氢气化炉”工业示范装置试车任务。这为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添了新路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包含洗选加工、直接燃烧发电和供热供暖、煤化工深度转化、煤基新材料、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专业和多领域,是建立具有强大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在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意义重大。202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57.2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5.6%,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5.3%。因此,如何确保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可持续性,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10多年来,我国煤炭行业的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气共采、煤水共采、边采边复垦等绿色开采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绿色矿山建设持续推进,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处置率、土地复垦率大幅度提升;原煤洗选加工、燃煤清洁高效发电、现代煤化工转化、工业和民用散煤治理都取得重大突破,从技术和装备层面基本满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治理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接下来,应及时总结实践经验,积极探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路径。   以高端为方向,打造多元化专业化格局。在燃煤污染治理上,统筹健全长效机制和普惠机制,提高煤炭作为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推动煤炭行业加快向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产业分工专业化、煤炭利用洁净化转变。在行业未来思路上,跳出传统发展模式,开发高附加值、精细化、差异化产品,在规模稳定性、多元融合性、先进高效性上发力,加快形成能源安全链、能源绿色链、能源科技链。   以智能为支撑,赋能传统煤矿转型升级。加快煤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多系统联动耦合,努力实现单个系统智能化向煤矿整体智能化升级,借助自动控制、人机交互等智能化手段,实现煤炭行业从源头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销售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加快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煤矿建设智能化标准,打通煤炭、煤机、软件等企业之间的数据壁垒,沉淀数据、推进共享。   以绿色为基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生产方式上,大力推广清洁化生产技术、装备、工艺,实现煤炭清洁开采与高效利用。建立动态管理绿色矿山名录,全面夯实绿色矿山建设新格局。在产业结构上,从“一煤独大”向“多能互补”转变,积极建设光伏等新能源项目。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价值循环提升,尽快突破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碳核算、碳减排体系。(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段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