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合作团队实现限域氢化制备单面氢化石墨烯》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4-07
  •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高力波、袁国文团队与李绍春教授在类石墨烯制备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制备出具有精确氢碳(H/C)原子比的单面氢化石墨烯。该团队通过利用石墨烯与衬底之间的范德华空间,实现限域氢化,克服了传统方法难以控制氢化位置及H/C比的挑战。 研究发现,在350-425°C的温度区间内,自由空间表面的C-H键被完全抑制,而范德华限域空间内的C-H键得以选择性生成,从而实现单面氢化。为量化H/C原子比,他们利用13C和12C同位素的单层石墨烯,通过不同时间的加氢反应并结合拉曼特征峰强度比值,最终计算出单面氢化石墨烯的H/C比。例如,放置在hBN上的石墨烯加氢速率高达20ppm/s,显著优于传统放在硅片上的方法。 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扫描隧道谱(STS)进一步确认了单面氢化石墨烯的特征,显示出明显的电导限制效应及金属到半导体性的转变,且其量子霍尔效应在H/C比超过40ppm时开始退化。此外,该单面氢化石墨烯在脱氢处理后可完全恢复初始的晶体结构和电学性质。 该研究深化了对石墨烯氢化机理的理解,并拓展了范德华限域空间的应用潜力,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家自然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上。该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cit.nju.edu.cn/7c/1b/c11003a752667/page.htm
相关报告
  • 《我国实现米级单晶石墨烯的制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1-23
    • 石墨烯是典型的二维轻元素量子材料体系,具有优越的量子特性。科学界在石墨烯体系中观察到了许多量子现象和量子效应,石墨烯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的重要量子体系,在未来量子信息、量子计算和量子通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何获得大尺寸单晶石墨烯是石墨烯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是实现石墨烯工业化应用的基础。虽然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CVD)方法已经实现了米级多晶石墨烯薄膜的制备,但是米级单晶石墨烯薄膜技术还未被突破。 最近,在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项目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刘开辉研究员、俞大鹏院士、王恩哥院士及其合作者,继2016年首次实现石墨烯单晶的超快生长之后,在米级单晶石墨烯的生长方面再次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将工业多晶铜箔转化成了单晶铜箔,得到了世界上目前最大尺寸的单晶Cu(111)箔,利用外延生长技术和超快生长技术成功在20分钟内制备出世界最大尺寸(5×50 cm2)的外延单晶石墨烯材料。该研究结果为快速生长米级单晶石墨烯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为石墨烯单晶量子科技的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该研究成果于2017年8月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发表,并被选为封面文章。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成会明院士同期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重点推荐评论文章。 .
  • 《兰州化物所在多孔石墨烯的制备及应用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01
    • 多孔石墨烯作为一种重要的石墨烯衍生物,不仅具有石墨烯本身的优异性质,而且相比完美晶格的石墨烯表面,孔的引入可以产生许多独特的性质,比如:开放的能带间隙、较大的实际比表面积、坚韧的机械强度、优异的传质能力等,进而使其在能源、催化、环境、微纳分析及传感等领域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多孔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从宏观角度来讲可分为自上而下法——电子束或离子束轰击、化学刻蚀等,和自下而上法——从单体直接化学合成等。然而这些方法通常需要昂贵的设备、苛刻的反应条件以及较长的反应时间。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邱洪灯带领的手性分离与微纳分析课题组率先利用水滑层不完全覆盖氧化石墨烯部分燃烧策略,开发了一种简单、快速、高效、低成本制备多孔石墨烯的新方法(图1)。结果表明,通过控制盐模板的含量可以实现多孔石墨烯孔径的精确调控。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真空抽滤法制备出多孔石墨烯分离膜,实现了钠、钾离子的高选择性分离。相关结果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18,28:1805026。 近期,研究人员将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多孔石墨烯固载到多孔硅胶表面,成功制备出多孔石墨烯修饰的液相色谱固定相,并对其亲水色谱性能进行了研究。相关结果发表于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18,DOI: org/10.1016/j.cclet.2018.10.040。另外,研究人员还将该多孔石墨烯修饰到不锈钢纤维基底,建立了一种基于多孔石墨烯的直接浸渍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新方法,实现了环境水样中多环芳烃(PAHs)的检测。相关结果发表在Analytical Methods,2019,11:213-218。 基于以上原理,研究人员制备出磁性的多孔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类氧化物酶性质,可在碱性条件下将硫胺素(TH)氧化为脱氢硫胺素(TC),基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该氧化过程的抑制作用,建立了一种选择性荧光检测GSH的新方法,并将其用于PC12细胞裂解液中GSH的含量分析,同时考察了不同药物作用下PC12细胞裂解液中GSH的含量变化。相关结果在线发表于Analytical Chemistry,2019,DOI: 10.1021/acs.analchem.8b04779。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采用该方法制备出多孔石墨烯/氧化亚铜复合材料以及单纯的氧化亚铜纳米立方体。研究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显著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能够催化双氧水氧化鲁米诺产生强烈的化学发光。但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存在的情况下,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会受到明显的抑制。受到这一现象的启发,构建了一种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测NADH的化学发光传感新策略(图2)。该策略可用于人血清和A549细胞裂解液中NADH的定量检测,且实验结果与电流传感器和液相色谱结果完全吻合。相关结果在线发表于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2019,DOI: org/10.1016/j.snb.2019.03.106。 此外,研究人员还制备了多孔石墨烯/氧化锌纳米复合材料和单一氧化锌纳米颗粒,并对该材料在光催化降解染料方面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相关结果在线发表于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9,DOI: org/10.1016/j.envpol.2019.03.071。 以上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兰州化物所“一三五”战略规划重点培育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