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李松海研究员在《Science》发表Letter文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4-05
  • 近期,深海所李松海研究员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题为“Humpback dolphins at risk of extinction”的Letter文章。文章结合其研究团队的相关科研成果和认识,提出中华白海豚等驼海豚属动物正面临灭绝的风险,呼吁关注这些动物所面临的生存威胁,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建议以阻止该类珍稀动物的灭绝。

      驼海豚属共分为4个物种,分别为大西洋驼海豚、印度洋驼海豚、印太驼海豚以及澳大利亚驼海豚,广泛分布于东大西洋、印度洋、西太平洋沿岸水域。这4个物种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附录一,且在IUCN红色名录中,大西洋驼海豚被列为极危物种,印度洋驼海豚为濒危物种,印太驼海豚和澳大利亚驼海豚为易危物种。其中,印太驼海豚在我国东南沿海有分布,主要分布在珠江口、湛江雷州湾、海南岛西南海域、广西三娘湾和台湾海峡两岸,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印太驼海豚因其独特的体色变化,以及该物种的模式标本首先在我国珠江口水域发现,在我国又称中华白海豚。

    驼海豚作为近岸、沿岸海域的旗舰动物,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价值。但近年来,它们受到来自渔业误捕、船只碰撞、生境退化、环境污染、食物短缺等多方面的生存威胁,面临灭绝的风险。有研究表明,科学家在中国和南非的驼海豚脂肪层中检测出了高浓度的有机氯。且随着近岸城市发展,大量沿海开发项目,例如填海造地、采砂、海洋资源开采等,严重破坏了沿海生态环境,威胁到了驼海豚的生存。

      尽管部分海域、部分国家(包括我国)已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仍未取得较好的保护成效,其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得到缓解。因此,急需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加强国内/国际间科研和保护合作,采取有效行动以阻止这类珍稀动物的灭绝。

      注:《Science》杂志letters文章是较短的研究报告,一般不超过300单词,主要评论普遍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或《Science》上已发表的内容。

  • 原文来源:http://www.idsse.cas.cn/yjjz2015/2020/202004/t20200402_552859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研究团队在Science发表Letter文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6-17
    • 近期,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研究团队在Science期刊发表题为“Cetaceans under threat in South China Sea”的Letter文章。文章结合研究团队的相关科研工作和成果,呼吁关注我国南海鲸类动物所面临的生存威胁,并提出了相应保护建议。 所有鲸类动物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附录I或附录II,其保护在国际上受到极大的关注。  研究团队于2019年在南海执行鲸类考察过程中,发现大量深潜和远海性鲸类动物,包括抹香鲸、喙鲸、短肢领航鲸、糙齿海豚、热带斑海豚等多个物种。这是我国也是国际上第一次在相关海域发现抹香鲸、喙鲸等大型深潜鲸类动物的群体。同时,几乎所有的目击记录都有幼年个体。结合历史上的捕鲸和搁浅记录,以及研究团队近期发表的渔民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指出我国南海具有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是多种鲸类动物繁殖和抚育场所,是国际上鲸类重要的热点分布海域,理应受到特别的保护关注。  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厚的渔业资源。然而,近几十年来,周边国家非法、未经报告或无管制的渔业活动导致了整个地区的渔业过度捕捞,这对该海域的鲸类生存构成了极大威胁。渔业过度捕捞导致鲸类动物食物资源枯竭,从而限制了它们的营养物质摄取;同时,渔业作业也会导致数以千百计鲸类动物误捕或被螺旋桨撞击,导致直接伤亡。很多渔船还会产生高强度的水下噪音,损害鲸类的听力以及干扰它们的行为,从而导致它们迷失方向。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南海的鲸类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  鲸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动物及其食物链的顶级消费者,保护它们对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至关重要。为提升南海鲸类保护意识,促进域内国家加强渔业和其它人类活动管控的政策改变,科学界、保护界和政策制定者就南海鲸类保护的需要保持密切沟通和交流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域内国家应该在不考虑任何政治或社会经济问题的前提下,大力支持开展鲸类研究和调查以确定南海重要的鲸类栖息地。这些研究有助于制定准则或规章制度管控包括渔业在内的人类活动,为将来在南海规划海洋保护区或海洋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南海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最后,为保证鲸类动物有充足的食物资源及良好的生存环境,域内国家应在渔业管理方面进行积极合作,完善渔业管理规范,既保障南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渔业安全和民众生计,又保护脆弱的鲸类免受持续的伤害。
  • 《Science Advances发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关于俯冲带岩浆氧逸度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2-21
    • 日前,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曾志刚课题组与美国康纳尔大学、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合作者的研究成果,揭示出俯冲蛇纹岩对全球弧岩浆的氧逸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弧岩浆具有比洋中脊岩浆更高的氧逸度,可能与氧化性的俯冲组分的输入有关,但是尚不清楚何种俯冲组分对弧岩浆氧逸度起控制作用。蛇纹岩富含水、卤素、稀有气体及多种微量元素,是俯冲带流体的重要来源,在全球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近年来,许多研究指出蛇纹岩脱水能释放高度氧化的流体,可以解释弧岩浆较高的氧逸度。但也有学者反对该观点,认为蛇纹岩流体不是氧化性的,甚至有可能是还原性的。 为了探究俯冲蛇纹岩与弧岩浆氧逸度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曾志刚研究团队试图从全球俯冲带数据寻找答案。研究人员发现,氧逸度对弧岩浆中铜(Cu)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利用岩浆演化过程中Cu的富集/亏损程度(△Cu)作为岩浆氧逸度的指示指标。此外,还采用实验岩石学获得另一氧逸度指标—V/Yb。钒(V)是变价元素,具有氧化还原敏感性,而镱(Yb)则没有,并且V/Yb不受地幔部分熔融程度和地幔亏损程度的影响,这一点要优于V/Ti(钛)。研究人员利用硼同位素(δ11B)和B/Nb(铌)比值作为俯冲蛇纹岩的指示剂,探讨其与氧逸度指标(△Cu、V/Yb)之间的关系,发现两种指标在全球尺度上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俯冲蛇纹岩对弧岩浆氧逸度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该研究没有排除蚀变洋壳的贡献,也没有完全证明蛇纹岩流体是氧化性的,因为最新研究表明,单纯水的加入也可能引起地幔楔的氧化。 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全球原始弧岩浆的氧逸度可能不是均一的,大陆弧岩浆可能比洋内弧岩浆具有更低的氧逸度。蛇纹岩脱水受控于温度、压力等条件,亦即受控于俯冲板片的角度、温度、沟弧距离等参数。大陆弧下的俯冲板片年轻、温度高、俯冲角度小,而且沟弧距离较远,因此蛇纹岩可能在板片俯冲过程的早期就释放了氧化性流体,导致真正进入弧下地幔的氧化性物质很少,对弧岩浆源区的氧化作用有限,洋内弧则相反。事实上,俯冲蛇纹岩可能只是弧岩浆氧逸度的一级控制因素,地幔不均一性、俯冲沉积物输入、岩浆演化、地壳混染等过程都可能影响到弧岩浆的氧化还原状态,特别是在具有巨厚地壳的大陆弧,岩浆演化过程复杂,从火山岩获取的氧逸度数据能否有效代表原始岩浆的值,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该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文章第一作者是张玉祥助理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论文信息: Zhang, Y., et al. Serpentinite-derived slab fluids control the oxidation state of the subarc mantle. Science Advances, 2021, 7, eabj2515.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j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