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调整名单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st
  • 发布时间:2019-06-12
  • 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林草局、中国科学院、地震局、气象局、药监局科技、财务主管部门,广东省科技厅、财政厅:

      为落实《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和《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管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简称国家平台),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推动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科技部、财政部对原有国家平台开展了优化调整工作,通过部门推荐和专家咨询,经研究共形成“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等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等30个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

      请你们组织依托单位进一步加强对各国家平台的管理,根据相关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国家平台五年建设运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国家平台功能定位和目标任务,梳理本领域科技资源体系架构,推进相关领域科技资源向国家平台汇聚与整合,强化科技资源开发应用与分析挖掘利用,提升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和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完善科技资源存储、管理和安全所需基础设施,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加强评价考核组织管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法人单位主体责任,为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

      特此通知。

相关报告
  •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优化调整名单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st
    • 发布时间:2019-07-03
    •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林草局、中国科学院、地震局、气象局、测绘地信局科技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湖北省、湖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科技厅: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野外站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建设,经过多年发展,获取了大量第一手定位观测数据,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锻炼培养了野外科技工作者,支撑了相关学科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为推动新时期国家野外站建设发展,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8〕71号)的相关要求,科技部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开展国家野外站的梳理评估。从梳理评估情况看,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大多数国家野外站,基础设施完备,积累了大量、规范、可靠的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建设发展成效显著。同时,部分国家野外站也有一些问题,大港土壤环境材料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极少数国家野外站基础条件较差,成果产出不足,依托单位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国家野外站应有的作用。根据专业机构梳理评估结果和现场抽查核实,经研究,确定了国家野外站优化调整结果,将原有105个国家野外站优化调整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97个国家野外站,具体名单见附件。 请你们组织依托单位进一步加强对国家野外站的管理,根据相关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国家野外站五年建设运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目标任务,加强条件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升国家野外站的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水平,促进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为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特此通知。 附件: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优化调整名单 科 技 部 2019年6月27日
  • 《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名单公布 》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5-07
    • 近日,农村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设的通知》。通知显示,农村农业部在全国遴选了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共有110家。   一、发挥基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基地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先进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推动先进农业技术传播,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示范展示平台。建设主体要按照有一定面积规模、有综合引领性配套技术、有稳定科技支撑团队、有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四有”要求持续深入开展建设,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行区域,打造优质品种和绿色技术的展示窗口,搭建农技推广服务和农民及新型经营主体观摩学习的优质载体。要进一步强化突出科技对基地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体现现代农业技术的先进性、集成性、综合性,发挥好基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落实好基地建设运行各项任务   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把基地当作引领当地农业发展的高标准样板,推进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农民培训在基地融合贯通,组织基地建设主体编制工作方案、协调科技合作、指导开展建设并给予积极支持。建设主体根据基地主导产业,加强与科技支撑单位的对接协作,提升自身技术应用和转化能力,确定示范展示的先进技术模式,在基地开展技术集成和试验示范展示,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在基地转化应用并加强推广。建设主体要编制先进技术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农技人员及农民学习观摩工作方案,每年示范展示2—3项具有集成性引领性区域主推技术,组织不少于2场现场示范观摩活动,新型经营主体、基层农技人员和小农户每年到基地观摩学习不少于1000人次。   三、不断完善基地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   各基地要立足现有优势确定主导产业,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产业发展带动机制和利益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增强基地建设的活力和发展后劲。加强与科技支撑单位的合作,双方可通过互派人员、签订协议等方式不断完善合作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基地创新创业,激发各方参与基地建设运营的活力和积极性。进一步强化参与基地建设各方的利益联结,通过利益共享、联合创业、技术入股等方式,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他经营主体的成果、人才、信息等资源向基地集聚,不断完善有内在吸引力的各方投入机制,逐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产品技术开发模式。   四、形成可借鉴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加强基地带动周边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科研院校支撑、特色产品引领等科技助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路径,完善建设主体带动农户合理分享效益增值做法模式。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在基地转化应用收益合理分配做法,提高建设运营主体和科技支撑单位开展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的积极性。不断总结与相关市场主体合作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模式的做法与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运行机制和模式,打造可供其他地区观摩学习的样板。 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