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上海技物所等在衍射光学神经网络赋能非正交偏振全息复用方面获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9-02
  •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李冠海、陈效双、陆卫团队,联合东华大学邢怀中团队,在亚波长尺度上实现衍射光学神经网络赋能的非正交偏振全息复用方面取得进展。这一成果为复杂场景目标生成、通信信道容量提升、非线性光学和偏振探测等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与参考。

    超表面通常由亚波长尺度的结构单元组成,基于几何相位、模式共振等机制可以同步操控光子相位、振幅和偏振等多个维度。偏振正交属性可使得任意两个正交偏振态可以互不影响、独立操控,亦可使得任意的偏振态均可以由一组正交基完备表征。虽然光子的偏振正交特性有助于实现完全隔离的偏振转换和保持,但在根本上限制了类似波长维度在高光谱、超光谱等在复用通道数量上进行拓展的可能。

    针对上述问题,该团队提出了在亚波长尺度上操控超表面局域本征偏振实现非正交偏振基复用的新机制。这一方法允许每个超表面单元的输入输出偏振状态之间存在非零内积,从而在不利用空间、时间或其他维度的情况下实现理论上完全隔离的三个非正交偏振通道循环的全息复用。

    基于此,该团队发展并建立了矢量衍射光学神经网络赋能的超表面全局非正交偏振优化设计从而提高衍射效率并抑制串扰,展示了10×10规模的琼斯矩阵下不同输入和输出偏振态55全息通道复用。研究发现,建立局域本征偏振操控与衍射光学神经网络赋能的全局非正交偏振通道,使得不同的非正交偏振态能够选择性地耦合或抑制,以实现光子多维度、多功能集成复用。

    衍射光学神经网络赋能本征偏振操控获得55通道非正交偏振全息复用

相关报告
  • 《超表面-偏振选择性衍射神经网络-光信息安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5-19
    • 信息安全旨在保护机密性,并防止信息泄露。然而,这与信息共享的目标存在内在矛盾。在全光系统中,平衡这些竞争需求,尤为困难,因为高效数据传输与严格安全保障均不可或缺。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Ziqing Guo, Zhiyu Tan,Xiaofei Zang,Yiming Zhu, 南丹麦大学纳米光学中心/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丁飞Fei Ding & 庄松林院士Songlin Zhuang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文,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一种基于超表面的方法,将相位调控、偏振转换及方向与偏振选择功能集成至全光衍射神经网络diffractive neural networks (DNNs)。 该方法通过偏振可控的切换机制,实现了单向与双向DNNs间的动态转换,从而同步实现信息安全与共享。还设计了一种由四分之一波片与金属光栅构成的级联太赫兹超表面,作为偏振选择型单向-双向分类器与成像器。通过在半波片级联超表面中引入偏振控制机制,实现单向-双向-单向模式的分类与成像切换。 基于此类偏振选择性DNNs展示了高安全性数据交换框架。所提出的具备偏振可切换单向/双向能力的DNNs为隐私保护、加密、通信与数据交换领域提供了重要潜力。 该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超表面的偏振选择性衍射神经网络(PS-DNN),解决了光学系统中信息安全与共享的固有矛盾。该技术通过设计硅基微结构与金属光栅的级联超表面,实现了光波的相位、偏振与传播方向的多维度调控。具体原理上,超表面由四分之一波片(QWP)或半波片(HWP)阵列构成,结合金属光栅的偏振选择特性,利用瑞利-索末菲衍射理论调控太赫兹波前,并通过深度学习优化相位分布,最终实现单向、双向甚至单向-双向-单向模式的灵活切换。 采用硅基微纳加工技术,在500微米厚的硅基底上制备亚波长硅柱结构,结合150纳米厚的金薄膜光栅,构建了紧凑的偏振敏感超表面。实验证明,该系统在0.6太赫兹频段下,对MNIST手写数字与字母的识别准确率超90%,并能通过偏振态控制实现高安全性加密传输与多用户共享。例如,x偏振光仅允许前向传输,而45°线偏振光可双向通行,为数据加密提供了物理层防护。 将超表面与衍射神经网络深度结合,突破了传统超材料仅调控振幅或相位的局限,引入了偏振这一新自由度,显著提升了光学信息处理的安全性与功能性。紧凑架构与多模式切换能力为下一代光通信、隐私保护与集成光子器件开辟了新路径。 图1.基于半波片的偏振选择性单向与双向DNN示意图 图2. 单向-双向DNN数字分类器实验验证
  • 《突破 | 上海光机所在高功率光纤传能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7-29
    •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实验室在高功率空芯光纤传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利用5米长反谐振空芯光纤成功实现了1微米波段千瓦级以上功率的连续激光的长时间柔性传输,相关研究成果以“Laser-induced damage of an anti-resonant hollow-core fiber for high-power laser delivery at 1 μm”为题在线发表于《光学快报》(Optics Letters)。 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在机械加工、医疗手术和军事国防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受限于传统石英光纤的非线性激光损伤与能量损失,千瓦级以上激光传输一般采用大芯径石英光纤。光纤多模传输条件下,光纤远端激光聚焦尺寸大,光束质量差,根本上限制了其在精密加工等场景中的广泛应用。近些年出现的反谐振空芯光纤将光场束缚于中空的纤芯中,为激光传输提供了一个类似自由空间的环境。反谐振空芯光纤在长距离激光传输中,展现出良好的单模特性(M2<1.3),具有极高的损伤阈值,极低的非线性和色散,成为高功率激光传输新的突破口。 研究人员通过4-f透镜系统将1080 nm大功率工业连续光纤激光器的输出耦合进入5米长的自研反谐振空芯光纤(光纤损耗0.13dB/m@1080nm),实现了千瓦级激光的准单模传输。研究人员设计并制作的水冷耦合端子为空芯反谐振光纤提供高效热管理。在1500W激光入射功率和80%耦合效率下,实现了1kW功率以上的激光长距离光纤传输,且光纤端面无激光损伤。其中1KW入射功率下,反谐振空芯光纤在30分钟之内保持连续激光无损稳定传输。 研究发现了三类空芯光纤的激光损伤机制,初步建立了反谐振空芯光纤高功率连续激光损伤模型。理论估算表明,空气填充条件下的反谐振空芯光纤的连续激光传输功率高达97kW。本项目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微结构空芯光纤激光传能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 图1 (a)反谐振空芯光纤传输损耗测量图(插图为反谐振空芯光纤电镜图);(b) 基于反谐振空芯光纤的千瓦级高功率能量传输实验装置图 图2 基于反谐振空芯光纤的高功率能量传输(a)输出功率与耦合效率随输入功率变化图;(b)输出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输入功率为1000W) 图3 反谐振空芯光纤理论损伤阈值随耦合效率的变化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