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污水处理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来源专题:农业面源
  • 发布时间:2018-07-23
  •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自来水的普及,卫生洁具、洗衣机、沐浴等设施也走进平常百姓家,使得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增加,同时由于化肥的大量应用,减少了传统农家肥的使用,造成农村生活污水失去了重要消化途径。

    农村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未经处理、利用的粪便和各种污水严重污染了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成为农村环境的重要污染源,这种情况造成了农村河道水体变黑变臭、鱼虾绝迹、蚊蝇滋生的现象,污水中病菌虫卵引起的疾病传播,使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经迫在眉睫。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村污水处理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村污水排放量达到202亿吨,同比增长9.8%。我国农村污水排放量体量惊人,目前我国农村污水大部分处于靠自然蒸发的状态,也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的市场需求旺盛。

    2013-2016年中国农村污水排放量情况(单位:亿吨)

    根据住建部每年的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的通报可以看出,我国目前90%以上的县城都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治理领域已接近饱和状态,所以在近几年的市政污水治理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呈现一片红海的市场形式。与此同时,农村污水治理市场则存在着巨大的短板。2016年,中国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仅为20.0%。

    2013年以来,我国对于农村污水处理的投资在不断增加。2016年,我国农村污水处理投资达到98.7亿元,同比增长5.4%。

    2013-2016年中国农村污水处理投资情况

    农村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痛点分析

    1、由于雨污分流不尽完善,以及人口规模小导致污水收集流量不稳定

    由于农村居民点较为分散,建设大型污水处理能力需要敷设较长的管网,投资巨大,经济性较差。因此农村污水处理站点往往设置在村镇的人口聚居区附近。一个县往往有数十个人口聚居区,因此单个污水处理能力的处理规模较小,往往在数十吨/日至500吨/日之间。由于单个污水处理站服务的人口少,因此其污水收集量往往不稳定。

    2、污水污染指数不稳定

    由于单个农村污水处理站点的污水量较少,因此其浓度经常发生变动。农村污水中,养殖废水因其氨氮含量高,其处理难度最大。在日均污水量较低的农村污水处理站,养殖场的一次清洗即可使污水中氨氮浓度大幅提高,对污水处理站点系统造成重大冲击。

    3、管理能力差及技术人才缺乏

    农村地区,技术人才、尤其是污水处理站点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

    4、在场镇设置污水处理站,用地紧张

    有别于我们此前对农村污水处理的认识,在调研中我们观察到在某些地方,由于农村聚居区附近的土地大部分已承包给村民,因此工程方往往需要平整荒地方可建设污水处理站,这给污水处理站的用地造成限制。

    5、运行及维护费用紧张,通过远程监控降低运维成本

    农村单个污水处理站点规模较小,平均每个站点服务的人口在3000-4000人左右,给每个站点配置一名以上工作人员是不经济的。不少农村污水处理运营单位采取远程监控的方法来保证每个站点的正常运营,以确保降低维护成本。

    6、对处理效果要求较低

    由于农村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较强,因此对处理效果要求较低,非环境敏感地区大部分执行一级B标准。出于成本的考虑,在污水处理出水的监测方面,也以按期取样监测为主,一般不安装在线监测仪表。

相关报告
  • 《2018年污泥处理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发布时间:2019-01-16
    • 【待处理污泥不断增加 技术水平待提高】 污泥处理是指对污泥进行稳定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的过程。污泥处理包括浓缩、脱水、厌氧消化、好氧发酵以及干化等工艺过程。污泥处置是污泥经处理后的产物,回归自然环境或再利用,能够达到长期稳定并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的最终消纳方式。污泥处置包括土地利用、填埋、焚烧以及建材利用等不同的方式,污泥焚烧后的灰渣可填埋,也可进行建材等方面的综合利用。 目前中国废水排放总量越来越大,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逐渐减少,城市生活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大。2017年,中国城市生活废水约为590亿吨,则相应保守污泥产量为2950万吨。 近几年,国家对工业生产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各工业企业节约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废水产出量。从国家公布的历年数据来看,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下降。工业污泥产量减少使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减少,从而减少二次污染源。虽然我国在工业污泥处理与利用方面虽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离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距离更大。 自上世纪末国内第一座污水处理厂污泥消化池落成以来,由于环保和城市用水的需要,污泥消化池的建设数量急剧增多。但是,国内建设的污泥消化处理系统运转的技术水平至今仍然较低。目前,中国在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污泥方面,主要有四种方式。其中,污泥厌氧消化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污泥生物处理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应用于大型污水处理厂中较为经济的污泥处理方法。 技术的限制使污泥处理的成本升高,效率较低。污泥处理的总成本包括建设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综合来看,焚烧和热干化处理污泥总成本最高,每吨处理成本在330-470元之间,相对来说,好氧发酵和填埋的总成本则较低,每吨处理最高成本不到150元。 【环境治理是必要 资源化发展是趋势】 2014年2月份以来,雾霾持续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笼罩我国约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数亿人口身陷“十面霾伏”之中。雾霾的背后就是我国异常严峻的环境恶化问题,而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为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政府提出了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生态环境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克服资源环境的约束,同时也要将地下水污染等困扰民生、损害健康的问题放在首位。 在政策的监管下,对污泥的处理更加严格,中国对污泥治理行业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会为污泥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在消费渠道方面,污泥处理费会作为污水处理费中的项目进行征收,收费效率提高。随着污泥处理资金的投入增加,价费政策和激励机制的完善,污泥处理将会成为治理污染的首要切入点。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使污泥中氮、磷等有机物质含量将上升,会使污泥行业向资源化发展。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使污染治理的效用最大化。
  • 《“十三五”新能源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展望》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发布时间:2017-04-23
    • 改革新形势下,“能源革命”和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的战略地位,对新能源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以新能源为支点的能源转型成为当前我国能源发展的新趋势,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并制定了阶段性发展目标 能源转型是世界各国能源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未来能源转型发展路线,并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推动未来能源转型的重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了以支撑新能源发展为重点的能源发展战略。 我国经过30余年经济发展,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规模不断增加,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凸显,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当前,以新能源为支点的我国能源转型体系正加速变革,大力发展新能源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成为顺应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发展方向。 改革新形势下,“能源革命”和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的战略地位,对新能源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李克强总理在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强调,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提高能源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水平;习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会议中,明确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 中共中央文件〔2015〕9号《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并网运行服务,支持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机组上网,积极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其他电源、电网的有效衔接,依照规划认真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保障性收购制度,解决好无歧视、无障碍上网问题。同时,提出开放电网公平接入,建立分布式新能源发展新机制,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