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挖掘出4万名杰出科学家,大多为女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8-09
  • AI机器学习目前正用于扫描科学研究和新闻报道,以识别维基百科上没有特色的杰出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中的许多人都是女性,他们的遗漏在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百科全书中尤为重要,其中82%的传记都是关于男性的。

    该研究由一家名为Primer的AI创业公司进行,旨在展示该公司在自然语言处理(NLP)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具有挑战性但却很生动的子领域,它完全是为了理解和生成数字文本。维基百科经常被用作训练这些类型程序的来源,但Primer希望回馈该网站。

    在一篇博客文章中,Primer的科学主管John Bohannon解释了该公司如何开发一种名为Quicksilver的工具,来阅读其中、大约5亿个源文件,筛选出引用最多的数字,然后写一篇关于它们及其工作的基本草案文章。例如一篇Teresa Woodruff撰写的人工智能文章,这位科学家没有维基百科条目,但在2013年被评为时代杂志的“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她的工作包括为老鼠设计3D打印卵巢。

    Teresa K Woodruff是西北大学的生殖科学家。 她擅长妇科和产科,她是妇女健康研究所的成员,也是芝加哥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妇女健康研究所的生殖科学家和主任,是Evatar这种由人和小鼠组织制成的微型女性生殖道的主要开发者。 她的作品得到广泛认可,拥有10项美国专利,并于2013年被“时代”杂志评选为“最具影响力人物”。

    到目前为止,该创业公司的AI已经确定了40000名“失踪”的科学家。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物理学家杰西卡·韦德(Jessica Wade)对此表示,维基百科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性别偏见。

相关报告
  • 《科学家:人工智能可以迅速发展自己的偏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13
    •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来自英国卡迪夫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专家发现,自主机器人可以通过识别、复制、学习其他机器人的行为产生偏见,某些种类的算法已经产生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歧视看似是人类社会中特有的、需要认知才能产生的现象。但是,某些类型的计算机算法已经从公开档案等人类资料中习得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偏见。最新的一项研究甚至发现,人工智能可以进化出不同的偏见群体。 为证实人工智能可以自己产生偏见,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博弈。博弈中,每个个体都可以将钱送给自己所在的群体或其他群体,以测试每个个体的给予策略,观察其是否对其他群体有偏见。这一博弈由一台超级计算机模拟,其中包括上千个个体,每个个体都可以通过复制其他来自相同群体或不同群体的个体学习新的策略。 参与研究的卡迪夫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教授Roger Whitaker表示:“通过成千上万次模拟,我们发现了偏见是如何演化的、哪些情况可以激化偏见、哪些情况可以减弱偏见。我们的研究表明,偏见是自然产生的、影响非常大的,它很容易被激励、损害大范围的连通性。来自同一偏见群体的保护可以非主观地引起更进一步的偏见,使整个群体四分五裂。这种广泛传播的偏见很难逆转。”这些个体是通过复制那些有更高短期效益的个体使得偏见升级的,可见偏见并不需要高级认知能力。 在另一项关于性别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微软、IBM和Face++等的人脸识别服务中存在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这些服务对于男性白人更加友好,而对于男性黑人和女性黑人错误率最高。微软在21%情况下无法识别黑人女性,而IBM和Face++有35%情况无法识别。
  • 《Cell推出“全球科学50人”,其中14位华人科学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4-12-21
    •   2024年是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50周年,Cell Press 推出了“全球科学50人”(50 Scientists that Inspire)系列采访,介绍了50位激励我们的知名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由 Cell Press 旗下各学科期刊的编辑提名,他们的研究和职业生涯推动了创新、跨界、激励着未来的领导者。Cell Press 希望通过这些采访,提供了一扇窗,让人们了解这些科学家的生活和实验室,以及他们对未来科学的希望。   这50位科学家中,有14位华人科学家,他们是——   清华大学免疫学家胡小玉,因揭示了免疫细胞如何对微生物和炎症信息做出反应,而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家鲍哲南,因在开发仿生聚合物电子器件、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和有机半导体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武汉大学材料科学家闵杰,因在太阳能电池材料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西湖大学分子生物学家朱听,因在镜像生物学和人工生命系统方面的前瞻性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学家王佳伟,因在植物发育和再生研究方面的贡献,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浙江大学神经科学家胡海岚,因在从分子遗传学角度理解情绪、社会行为和精神疾病方面的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免疫学家朱书,因在了解微生物组的免疫反应方面的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芝加哥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储能科学家孟颖,因在电池研究中的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学家徐瑞华,因在发展免疫疗法和理解胃肠道癌症方面的工作,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协和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学家吴晨,因在影响人类癌症发生发展的遗传因素方面的研究,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清华大学寄生虫学和病毒学家程功,因在研究蚊媒疾病方面的领导力,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学家李飞飞,因在人工智能研究和倡导该领域的多样性和公平方面的贡献,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昆明理工大学发育生物学家季维智,因在灵长类动物生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方面的领导力,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家王潇,因开发用于研究RNA的化学和基因组学技术,被选为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