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眼角膜似乎可以抵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1-15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指出眼睛的角膜似乎可以抵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感染。尽管单纯疱疹病毒(HSV)可以感染角膜,并在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中传播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以及在 眼泪和角膜组织中发现了寨卡病毒(ZIKV),但是导致COVID-19疾病的SARS-CoV-2病毒似乎不会在人类角膜中复制。不过,他们尚未确定角膜内部及其周围的其他组织,如泪腺和结膜,是否容易受到这种冠状病毒的侵害。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ell Reports期刊上, 论文标题为“HSV-1 and Zika Virus but Not SARS-CoV-2 Replicate in the Human Cornea and Are Restricted by Corneal Type III Interferon”。

    论文第一作者Jonathan J. Miner博士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所有的角膜都具有抵抗性。但是我们测试的每个供体角膜都对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抵抗性。仍有可能有一部分人的角膜支持这种病毒的生长,但我们研究过的角膜都不支持SARS-CoV-2的生长。”

    Miner和论文通讯作者Rajendra S. Apte博士合作,研究了暴露于HSV、ZIKV和SARS-CoV-2病毒的小鼠角膜和人类角膜。

    Apte说,“一些COVID-19患者会出现眼部症状,如结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但目前还不清楚这种病毒感染本身是否会导致这种情况,它可能与继发性炎症有关。已知角膜和结膜具有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但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这种病毒没有在角膜中复制。 ”

    此前对人类和小鼠角膜组织的研究已经证明寨卡病毒可以在眼泪中脱落。这些研究人员想要了解角膜是否可以作为SARS-CoV-2的进入点。Apte、Miner和他们的同事们通过将角膜组织暴露在不同的病毒中,并观察它们是否能在其中生长和复制来进行测试。他们还确定了角 膜组织中能够促进或抑制病毒生长的关键物质。

    他们鉴定出的一种抑制剂叫做干扰素λ(IFN-λ)。他们发现,IFN-λ可以阻止ZIKV和HSV在角膜中有效生长。但对SARS-CoV-2而言,这种抑制剂的水平对这种病毒是否能复制没有影响。无论IFN-λ是否存在,它根本无法站稳脚跟。

    这让Apte感到欣慰,他说,这表明COVID-19可能无法通过眼角膜移植或类似的程序传播。Apte说,“我们的数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似乎无法穿过角膜。”

    然而,Miner补充说,由于涉及泪腺和结膜的未知因素,现在否定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还为时过早。

    他说,“尊重这种病毒的能力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是很重要的。我们可能会了解到,在普通社区中,眼罩对预防感染是没有必要的,但我们的研究真的只是一个开始。我们需要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SARS-CoV-2的所有潜在传播途径,包括眼睛 。”

  • 原文来源: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2211124720313280;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1-cornea-resist-infection-coronavirus.html;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80806.html
相关报告
  • 《2019新型冠状病毒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0-06-01
    • 5月21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成功开发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转基因小鼠模型,以“Pathogenesis of SARS-CoV-2 in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huma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2”为题在线发表(论文链接附后)。研究团队使用SARS-CoV-2感染HFH4-hACE2小鼠(使用HFH4肺纤毛上皮细胞特异性启动子将hACE2基因转入小鼠中),通过持续监测小鼠临床症状,观察组织病理变化以及各组织中病毒载量情况,发现感染的小鼠产生了与COVID-19患者类似的间质性肺炎;预先暴露于SARS-CoV-2可以保护小鼠免受病毒的致死感染。该模型的建立为测试潜在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研究团队前期鉴定出SARS-CoV-2利用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hACE2)作为受体入侵宿主细胞而无法使用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mACE2),这意味着普通小鼠可能无法有效感染SARS-CoV-2。为了建立SARS-CoV-2小动物感染模型,研究团队迅速利用优势资源,使用实验室之前引进的HFH4-hACE2转基因小鼠对SARS-CoV-2的致病性进行研究。作者在使用SARS-CoV-2感染小鼠后,发现部分小鼠出现明显的体重降低并最终死亡。小鼠肺部在感染第1天和第3天时就出现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蛋白渗出的情况。从感染后5天起,小鼠出现重症和轻症两种不同的表型:重症小鼠(27.3%)肺部展现出严重的血管周-支气管周炎性细胞浸润,伴有部分支气管堵塞和透明膜形成;轻症小鼠肺部炎症反应减轻并逐渐恢复正常。病毒载量结果显示SARS-CoV-2主要感染小鼠的肺组织,但在部分小鼠的眼睛,心脏和脑组织中也发现了病毒RNA。 研究团队同时观察了SARS-CoV-2感染小鼠的生存率情况,发现部分小鼠在感染后死亡,主要原因可能是hACE2在小鼠脑中表达所致。通过对感染存活小鼠和未感染过的小鼠进行高剂量攻毒,发现被感染过的小鼠可以免受病毒的致死性攻击(图1)。 这项研究发现HFH4-hACE2转基因小鼠模型对SARS-CoV-2易感,小鼠肺组织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并且能部分模拟COVID-19的病理变化;预先暴露于病毒能保护小鼠免受严重的肺部感染(图2)。该模型的成功建立给疫苗及抗病毒药物提供了简便,高效的测试平台,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武汉病毒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蒋人地、刘美琴、陈颖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石正丽研究员与杨兴娄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Ralph Baric教授为该论文的合作者。这项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促会等项目的大力支持。 图1.预先暴露于SARS-CoV-2可保护小鼠免受严重肺部感染。存活小鼠及初次感染小鼠在高剂量SARS-CoV-2感染后的体重变化情况(A);生存率情况(B);主要器官病毒载量情况(C);肺组织病理变化及肺组织与脑组织病毒抗原表达情况:初次感染(D,F,H),再次感染(E,G,I)。 《细胞》(Cell)期刊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622-X 原文链接:http://www.whiov.ac.cn/kyjz_105338/202005/t20200526_5597457.html
  • 《洪佳旭/程义云合作开发新型全小分子水凝胶,治疗眼角膜病毒感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4-17
    • 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感染引起的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是世界范围内单侧角膜失明的主要原因。据估计,每年有150万例HSK病例发生,其中4万例发展为严重视力障碍。三叉神经节(TG)是HSV-1在原发性急性角膜感染后在宿主中建立终生潜伏的地方,TG神经元中潜伏的HSV-1会重新激活导致反复感染。2021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洪佳旭主任医师和上海交通大学蔡宇伽教授开发了瞬时靶向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了小鼠病毒性角膜炎的完全治愈【1】。该技术已经推进到临床试验阶段,但对于大多数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如何使现有抗病毒治疗更为有效仍是更现实的选择。   通过滴眼液局部给药抗病毒药物是临床上治疗眼部感染的主要选择。然而,由于眼睛的特殊结构和生理特征,滴眼液的生物利用度通常较差,因此需要频繁给药,这可能会导致眼表刺激、副作用累积以及患者依从性差。   水凝胶(Hydrogels)可以增加药物在角膜上皮的滞留,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在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方面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然而,治疗药物通常是通过物理封装的方式装载在聚合物凝胶基质中,这带来的药物爆发性释放,限制了它们的长期使用。   2023年4月10日,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洪佳旭主任医师、华东师范大学生科院程义云教授等在 Nano Today 期刊发表了题为:A supramolecular gel with uniqu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for treating corneal virus infection 的研究论文【2】。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由更昔洛韦(GCV)、2′-脱氧鸟苷(dG)和钾离子(K+)共组装而成的超分子水凝胶——dG/GCV水凝胶(简称:DG胶),该超分子水凝胶具有良好的铺展性和位移恢复特性,能平滑地在眼部扩散,抵抗眨眼和眼泪冲洗,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还对人眼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在原发性和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模型中展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由多肽、核苷酸或两亲体组成的超分子水凝胶在药物递送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点,例如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于合成和制备、可预测的降解性和环境响应性。这些水凝胶通常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或动态共价化学制备,具有良好的流变性能,如剪切稀化和自愈合性能。超分子凝胶具有可喷雾和注射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眼部给药系统。   鸟苷(Guanosine)及其类似物是一类天然小分子水凝胶剂,鸟苷单体可以通过氢键相互作用组装成G-四联体(G-quartets)结构,这一结构在钾离子(K+)存在下通过π-π堆积配位进一步组装成纳米纤维,然后纳米纤维纠缠在一起形成三维凝胶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的一线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GCV)、喷昔洛韦、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分子结构中也含有鸟嘌呤单位,是制备治疗HSK抗病毒水凝胶的潜在凝胶剂。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由更昔洛韦(GCV)、2′-脱氧鸟苷(dG)和钾离子(K+)共组装而成的超分子水凝胶——dG/GCV水凝胶(简称:DG胶),DG胶具有独特的粘弹性和良好的扩散能力等流变性能,而且能够持续缓释更昔洛韦(GCV)。研究团队将其用于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   DG胶的这些特性可能会抵抗眨眼和眼泪冲洗导致的凝胶清除,并增加结膜和角膜组织中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GCV)的生物利用度。 接下来,研究团队验证了DG胶对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小鼠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然后,研究团队进一步研究了DG胶对HSK兔模型和感染HSV-1的离体人角膜的抗病毒潜力。结果显示,与小鼠模型一致,DG胶处理的HSK兔角膜光滑清晰,DG胶显著降低了角膜内残留HSV-1的数量。此外,DG胶还能有效抑制离体人角膜组织中HSV-1的复制。TUNEL染色实验进一步证明DG胶在人角膜组织中没有诱导明显的细胞凋亡。 总的来说,该研究开发了由更昔洛韦(GCV)、2′-脱氧鸟苷(dG)和钾离子(K+)共组装而成的超分子水凝胶——dG/GCV水凝胶(DG胶),在原发性和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模型中广泛验证了其抗HSV-1的效果。这种完全由小分子组成的超分子凝胶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的药物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