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团队开发出用于检测汗液代谢物的可穿戴金属有机框架传感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 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2-11-13
  • 据生物谷网11月1日消息,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和南洋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发出可穿戴式汗液传感器,可从中收集生理数据以监测人体健康。该研究将cMOF Ni3HHTP2-层状薄膜电极集成到柔韧透气的纳米纤维素基底上,制成具有导电性、催化性、高度多孔结构的自适应粘附在人体皮肤的湿粘式表皮汗液传感器,能够选择性地准检测汗液中的维生素C和尿酸等代谢物,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相同。此外,提出监测日常活动时汗液中VC变化的无线表皮营养跟踪系统,对人体营养状况监测和避免营养不良症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为将多功能新型电子活性材料MOFs集成到柔性电子器件,实现高性能无创生物传感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MOFs柔性电子装置在个性化医疗监测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期刊。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2bbe45907ce.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研团队开发出用于检测汗液代谢物的可穿戴金属有机框架传感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2-11-24
    • 据生物谷网11月1日消息,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和南洋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发出可穿戴式汗液传感器,可从中收集生理数据以监测人体健康。该研究将cMOF Ni3HHTP2-层状薄膜电极集成到柔韧透气的纳米纤维素基底上,制成具有导电性、催化性、高度多孔结构的自适应粘附在人体皮肤的湿粘式表皮汗液传感器,能够选择性地准检测汗液中的维生素C和尿酸等代谢物,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相同。此外,提出监测日常活动时汗液中VC变化的无线表皮营养跟踪系统,对人体营养状况监测和避免营养不良症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为将多功能新型电子活性材料MOFs集成到柔性电子器件,实现高性能无创生物传感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MOFs柔性电子装置在个性化医疗监测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期刊。
  • 《探索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制备出可穿戴柔性多孔汗液传感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7-17
    •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中心报道了基于核径迹技术的可穿戴柔性多孔汗液传感器。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以Wearable and Flexible Nanoporous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ubstrates for Sweat Enrichment and Analysis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应用纳米材料》(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上。 监测人体物理和化学信号,对疾病预防特别是慢性疾病至关重要。然而,对人体进行高效、连续、实时和无创检测目前仍是挑战。汗液携带的物质与人体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对这些生物标记物实现准确、实时检测和分析的重要途径是开发无创、可穿戴式汗液传感器。 科研人员借助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通过在离子径迹蚀刻聚碳酸酯(PC)膜上原位合成金纳米星(AuNSs),制备了一种可穿戴纳米多孔柔性SERS基底用于汗液富集和分析。由于基底具有纳米多孔结构,能够有效地快速收集分析物,在10-4到10-13M的分析物浓度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信号重现性和均匀性,并可从收集的汗液中给出乳酸和尿酸等物质信息的变化。 与其他柔性光学汗液传感器相比,该汗液传感器结合了灵活性、纳米多孔性和等离子体效应的特点,并具备长期稳定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且可重复利用以降低使用成本。这一新型可穿戴基底将为汗液传感技术开辟新途径,有望在未来个人健康实时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可穿戴汗液传感器示意图及人体真实汗液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