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海试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6-05
  • 据悉,中国工程院专家组进行了现场考察,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在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获得成功。

    本次海上中试在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进行,使用了全球首套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东福一号” 。该平台将原位制氢、智慧能源转化管理、安全检测控制、装卸升降等系统集成于一体。在经受了8级大风、1米高海浪、暴雨等海洋环境的考验后,已经连续稳定运行了超过240小时。

    在地球上,海洋里的氢是最多的,借助海水制氢将是未来氢能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海水中含有90多种化学元素、大量微生物和悬浮颗粒等复杂成分,因此制约了海水制氢技术的发展。这些复杂成分带来了耐腐蚀性和毒性强、催化剂失活、电解效率低等技术瓶颈和挑战。

    目前,使用海水制氢往往需要大规模淡化设备,其工艺流程复杂且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较高,提升了制氢成本和工程建设难度。另一方面,直接电解海水制氢,虽然国内外知名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但近半个世纪以来,未出现理论与原理突破性进展,无法完全避免海水复杂成分对电解制氢体系的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表示,海水无需淡化即可进行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跳出了传统化学的框架,通过蒸汽压差的物理力学驱动,可以隔离海水中的90多种复杂元素和微生物,减少它们对电解水制氢过程的干扰。这一突破打破了世界上依赖纯水进行氢制备的传统模式。通过使用海水资源直接制氢,结合海上风力发电技术,未来将改变全球的能源开发路径。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25656.shtml
相关报告
  • 《颠覆性突破!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海试成功 关键设备国产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6-07
    • 记者从中国工程院获悉,由中国工程院谢和平院士团队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间性试验日前获得成功。此次,海上中试是5月中下旬在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开展的。 中国工程院专门组织院士专家组赴现场考察,见证了海试情况。专家组认为,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装备设计合理、运行稳定,验证了由中国科学家原创的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原理与技术在真实海洋环境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并实现了海上风电可再生能源与海水直接制氢的一体化技术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我们这个项目就是利用海洋风电,把海水水样直接电解制氢,这是颠覆性的突破。打破世界上需要寻取淡水制氢传统的概念,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的大门,将会改变我们全球的能源路径。 据了解,本次海试采用绿色电力电解海水制氢,关键设备均为中国企业设计和制造,也将为后续开展大规模海上工业化海水直接制氢提供产业化基础。
  • 《中国团队实现海上风电驱动海水制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24
    • 6月22日,记者从深圳大学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谢和平团队与东方电气集团团队合作,首次实现海上风电可再生能源和海水直接电解制氢一体化,并在大海中利用海上风电驱动海水制氢。相关研究成果6月21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该团队基于2022年11月在《自然》发表的“海水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构建出真实大海不可控海洋波动环境下海水直接制氢全新路径与技术,并系统研究不同海水组分(广东省深圳湾、福建省兴化湾)浓度变化所导致界面蒸气压差差异,阐明浓度动态变化下相变迁移过程的自调控自适应机制。 同时,科研团队通过建立真实海浪波动下的相变迁移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制氢理论模型,在实验室模拟海洋环境下实现500小时以上稳定性。 为进一步验证实验室模拟环境可行性可靠性,科研团队设计研制出1.2标准立方米每小时海上可再生能源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漂浮平台,并在兴化湾3级至8级大风、0.3米至0.9米海浪干扰下,首次与海上风电直接对接,连续稳定运行10天,海水杂质离子阻隔率高达99.99%以上,制氢纯度达到99.9%至99.99%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