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向瑙鲁赠送卫星遥感监测国别报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13
  • 近日,我国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编制的《瑙鲁卫星遥感监测报告》赠与瑙鲁。该报告利用国内外20余年来积累的海洋卫星及陆地卫星观测数据,系统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瑙鲁在海岸变迁、海岛开发利用状况、浅海珊瑚礁底栖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时空演化特征,为瑙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变化、防灾减灾等进行海洋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遥感监测国别报告》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太平洋岛屿国家海洋与岸带生态环境典型要素监测与能力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目前已完成巴布亚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所罗门群岛等12个太平洋岛国的《遥感监测国别报告》。报告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深入揭示了海岸变迁、城市扩张、珊瑚礁与红树林演化、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特征以及海洋灾害风险等专题内容,为各国开展海洋资源管理与空间规划、制定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aoc.ouc.edu.cn/2025/0603/c9828a501102/page.htm
相关报告
  • 《新研究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沿海死亡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01
    • 目前对全球海洋死亡区时空演化还知之甚少,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SU)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了一种监测方法,利用遥感来认识和预测不断变化的海洋“死亡区”。研究成果近期在线发表在《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期刊上。 研究人员表示,探究海洋死亡区的位置和变化规律是缓解海洋恶性环境问题的第一步。但传统方法无法用于大规模的海洋监测工作。死亡区又称为无氧区,指水体缺氧到生物无法生存的程度。该问题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化肥径流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死亡后的藻类遗体沉入水底并腐烂,消耗水中溶解氧气,使水体发生缺氧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如鱼类)窒息。 死亡区很难识别和追踪,通常通过水样来观察。该研究以密西西比河河口的墨西哥湾作为示范点,利用卫星观测来监测海洋深处的环境变化。研究小组补充了水采样的数据,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卫星视图。除了预测缺氧区的大小外,该研究还提供了更多关于死亡地带发生时间、地点和持续时长的信息,从而能够近乎实时地对缺氧区进行建模预测。 据报道,自1995年以来海岸附近至少有500个沿海死亡区,总面积超过英国,危及渔业、娱乐和海洋的整体健康。而且气候变化正在加剧缺氧。该研究团队指出,有必要建立一个全球海岸观测网络,综合和共享数据,以便更好地了解、预测和报道不断变化的海岸。(张灿影 编辑)
  •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正式投入使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26
    • 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消息,7月25日,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两颗科研卫星正式投入使用。两星投入使用后,将对大气环境与陆地生态系统开展监测,为建设美丽中国,有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世界首颗采用激光主动探测手段的高精度大气环境遥感卫星,利用主动激光、高光谱、多光谱、高精度偏振等多种手段综合观测,可对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气体、温室气体、云和气溶胶以及陆表、水体等环境要素开展大范围、连续、动态、全天时的综合监测,首次实现了全球全天时1ppm高精度CO?柱浓度探测。 本次发布的首批应用成果包括首个高精度全球全天时二氧化碳柱浓度分布图,首个全球二氧化氮柱浓度遥感图,全球臭氧柱浓度遥感图,全球PM2.5产品分布遥感图等20余项产品。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又称“句芒号”,是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的遥感卫星,通过激光、多角度、多光谱、超光谱、偏振等综合遥感手段,探测植被生物量和植被生产力,同时满足地理测绘、灾害评估、农情遥感等需求。 该卫星实现了对森林植被高度、生物量、叶绿素荧光的定量遥感探测,提升了我国和全球森林碳汇监测能力。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首批发布的应用成果包括海南岛叶绿素荧光空间连续产品,东北虎豹公园生物量反演产品,京津冀地区冬季小麦产量和夏季玉米生物量等20余项产品。 两星在轨测试期间,在生态环境、林业和草原、地理测绘、气象、农业、应急减灾等多个行业,均展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国家航天局将进一步组织卫星工程研制团队和用户单位,充分发挥科研卫星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应用场景,提升卫星综合应用效能,推进卫星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推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