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向瑙鲁赠送卫星遥感监测国别报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13
  • 近日,我国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编制的《瑙鲁卫星遥感监测报告》赠与瑙鲁。该报告利用国内外20余年来积累的海洋卫星及陆地卫星观测数据,系统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瑙鲁在海岸变迁、海岛开发利用状况、浅海珊瑚礁底栖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时空演化特征,为瑙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变化、防灾减灾等进行海洋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遥感监测国别报告》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太平洋岛屿国家海洋与岸带生态环境典型要素监测与能力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目前已完成巴布亚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所罗门群岛等12个太平洋岛国的《遥感监测国别报告》。报告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深入揭示了海岸变迁、城市扩张、珊瑚礁与红树林演化、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特征以及海洋灾害风险等专题内容,为各国开展海洋资源管理与空间规划、制定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aoc.ouc.edu.cn/2025/0603/c9828a501102/page.htm
相关报告
  • 《新研究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沿海死亡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01
    • 目前对全球海洋死亡区时空演化还知之甚少,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SU)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了一种监测方法,利用遥感来认识和预测不断变化的海洋“死亡区”。研究成果近期在线发表在《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期刊上。 研究人员表示,探究海洋死亡区的位置和变化规律是缓解海洋恶性环境问题的第一步。但传统方法无法用于大规模的海洋监测工作。死亡区又称为无氧区,指水体缺氧到生物无法生存的程度。该问题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化肥径流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死亡后的藻类遗体沉入水底并腐烂,消耗水中溶解氧气,使水体发生缺氧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如鱼类)窒息。 死亡区很难识别和追踪,通常通过水样来观察。该研究以密西西比河河口的墨西哥湾作为示范点,利用卫星观测来监测海洋深处的环境变化。研究小组补充了水采样的数据,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卫星视图。除了预测缺氧区的大小外,该研究还提供了更多关于死亡地带发生时间、地点和持续时长的信息,从而能够近乎实时地对缺氧区进行建模预测。 据报道,自1995年以来海岸附近至少有500个沿海死亡区,总面积超过英国,危及渔业、娱乐和海洋的整体健康。而且气候变化正在加剧缺氧。该研究团队指出,有必要建立一个全球海岸观测网络,综合和共享数据,以便更好地了解、预测和报道不断变化的海岸。(张灿影 编辑)
  • 《我国成功发射1米C-SAR卫星 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星座初步形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1-25
    • 11月23日7时4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1米C-SAR业务卫星。该星是我国首颗合成孔径雷达业务卫星,标志着我国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已由科学试验型向业务应用型转变,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遥感业务化观测能力。 1米C-SAR卫星与已在轨运行的高分三号科学试验卫星共同组成我国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星座,卫星重访与覆盖能力显著提升,标志着我国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星座初步形成。 1米C-SAR业务卫星主要搭载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具有高分辨率、宽覆盖、多极化、多模式海陆观测数据获取能力。该星在高分三号卫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新增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可为海上权益维护和大洋渔业生产活动等提供服务;新增的星上实时处理功能,提升了海上突发事件、海陆自然灾害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能力;改进了传统扫描与波成像模式,提高图像质量与海浪参数反演能力;卫星连续成像时间增加一倍,进一步提升卫星使用效能。可为海洋动力环境、自然灾害与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监测、土地利用、地表水体等多要素观测提供稳定可靠的定量化遥感数据,为保障海洋权益、维护国土安全、防范地质灾害等重大任务目标,以及为“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1米C-SAR业务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立项,由自然资源部主持建造的海洋业务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分别承担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后续,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将会同相关应用单位组织开展卫星在轨测试工作,全力保障卫星按时投入使用,实现多星组网业务运行,有效满足海洋、国土、应急、生态环保、水利、农业、气象等多领域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