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铬高效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完成科技成果评价》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12
  • 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河钢集团有限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完成的“钒铬高效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通过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与会专家包括中国工程院干勇院士、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邱定蕃院士、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黄小卫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院士、中国金属学会洪及鄙副主任、华北理工大学张玉柱教授、北京大学王习东教授、东北大学隋智通教授、龙蟒佰利联股份有限公司陈厚生教授、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罗清明主任等矿产资源及钒行业知名专家。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懿院士、副所长朱庆山、科技开发处处长张凯、河钢集团副总经理王新东、河钢钢研院院长李建新、河钢集团承钢公司总经理张振全、副总经理柳朝阳,以及项目组其他研发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朱庆山及王新东代表完成单位分别致辞,表示该项目作为中国科学院“60项重大突破”之一,其产业化应用是中国科学院和河钢集团签署《全面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开展合作的典型成果。杜浩研究员代表项目组介绍了技术原理、技术创新点、研发历程及产业化应用情况等,张懿院士及项目组其他成员进行了汇报补充。评价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质询并做出评价结论,认为该项目针对钒铬资源高效清洁利用这一难题,开发了以亚熔盐高效清洁钒铬共提-相分离-钒产品绿色短流程制备-尾渣全量化增值利用为特色的新流程,并建成国际首套5万吨钒渣/年亚熔盐法高效提钒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实现长周期稳定达标运行,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相关标准及用户要求,成果转化成熟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为我国高铬型钒钛磁铁矿的绿色高效利用及建立以钢铁钒钛为依托的铬盐发展新模式提供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为钒铬资源高效清洁利用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项目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钒渣亚熔盐法钒铬清洁生产技术是两届973计划重大研究成果,被评为“化工冶金的原始性创新”。项目自产业化应用以来,在行业内产生重大影响,被评为2017年中国钢铁行业创新全球No.1技术、2018年度世界钢铁工业十大技术要闻,并入选2018世界钢协年度创新奖提名。国际钒技术委员会首席执行官约翰·海博特评价:“亚熔盐法清洁提钒生产线对国际钒产业的绿色制造是一个颠覆性创新”。

相关报告
  • 《“铬盐生产过程铝钒同步分离技术”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5-25
    • 2019年5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四川省银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铬盐生产过程铝钒同步分离技术”项目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包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院士、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王孝峰教授级高工、北京大学王习东教授、攀钢集团研究院胡鸿飞教授级高工、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王海北教授级高工、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龙志奇教授级高工、绵阳科技城中科创新育成中心赵发展研究员等化学化工及冶金行业知名专家。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李昊天区长、杜礼尧副区长、张琳琳局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邬一凡主管,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懿院士、张凯处长、郑诗礼研究员,四川省银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棱、马顺友副总经理以及项目组其他研发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张凯及肖棱分别代表完成单位致欢迎词。   本项目由郑诗礼课题组完成,李平副研究员代表项目组介绍了项目的技术原理、创新点及生产应用情况等,张懿院士、郑诗礼研究员对项目背景、成果意义作了补充说明。鉴定委员会专家经过质询讨论后一致认为:该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鉴定。并建议进一步加快推广应用。   本项目建立了铝酸钠溶液硫酸快速中和生成羟基铝新方法,首次实现了铬酸钠浸出液中和除铝过程中钒的同步高效脱除;研发了铬盐生产中铝钒连续化同步脱除新技术及专用装备,铝脱除率大于99%,钒脱除率大于97%,从源头消除了沉钒钙渣的产生,解决了现有铬盐生产过程中铝钒分步除杂过程复杂、含铬废渣产生量大等问题。该技术已在7万吨/年规模铬盐生产线上实现了应用示范,铬渣年排放量降低10%以上;该技术工艺简单、指标先进、应用性强,有利于促进铬盐行业降本增效和清洁生产。   会上,四川省银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马顺友副总经理代表项目组汇报了含钒羟基铝进一步制备高附加值铝钒产品的项目方案。该项目预计能进一步消减铬渣产生量30%以上,年新增产值1~2亿元。专家组讨论后认为,该项目不仅可消除含铬铝钒渣的污染,还可实现铬矿物中铝、钒有价组分的高值化利用,对于铬盐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项目已具备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和工程条件,建议加快产业化进程。
  • 《“大型高效碱性制氢电解槽关键技术及应用”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22
    • 12月11日,由华能清能院联合四川华能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华能四川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考克利尔竞立(苏州)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大型高效碱性制氢电解槽关键技术及应用”顺利通过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是华能清能院在关键电催化剂材料研发、核心电极板部件设计、电解槽装备大型化等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创新的集中体现。 华能清能院历经多年持续技术攻关,开发了大面积、高性能析氢和析氧电极制备技术,发展了定量评价电解小室内流场均一性的多尺度设计方法,形成了大尺寸、高电流密度电解槽整体结构设计方案,牵头研制了国际首台1300 Nm3/h高电流密度压力型碱水电解槽,在华能彭州水电解制氢科技创新项目中完成了工程应用,实现了我国西南地区首个基于电解水的大规模制-储-充氢一体化示范。经权威第三方机构TÜV南德测试,1300 Nm3/h电解槽额定电流密度达到5030 A/m2,在20%~100%负荷区间内直流电耗为3.70~4.44 kWh/Nm3;功率波动范围20%~115%,最高电流密度达到5750 A/m2。 碱性电解水制氢具有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已成为目前我国电解制氢领域最重要的技术路线,大型高效电解槽能够有效降低单位产氢量设备投资和电力消耗成本。未来,华能清能院将继续聚焦碱性电解水制氢关键技术装备,加快将技术成果在绿氢产业项目中推广应用,为我国绿氢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华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