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物氮杂环微生物分解代谢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1-22
  • 环境废弃物中所含的硫氮氧杂环及其衍生物会严重污染大气、水和土壤环境,是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毒物,如化石燃料中的有机硫、烟草加工废弃物中的尼古丁和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等。因此,对此类杂环化合物的微生物分解代谢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   

    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31230002)的资助下,他们通过对恶臭假单胞菌S16进行比较蛋白组和基因组分析,结合基因敲除、荧光定量PCR和克隆表达实验验证,寻找到了编码3-琥珀酰吡啶羟化酶的基因簇SpmABC和催化尼古丁吡咯代谢途径的第一步反应的酶NicA1的同工酶NicA2,绘制了菌株S16尼古丁代谢的完整途径,首次从分子水平系统阐明了困惑科学家近60年的假单胞菌代谢尼古丁的吡咯代谢主途径的机制,发现该途径与人体代谢尼古丁的2'羟基化途径类似,研究成果发表在遗传学重要期刊PLoS Genetics (Tang HZ et al., 2013, 9:e1003923) 上。课题组还发现并鉴定了参与重要环境毒物尼古丁分解代谢的一个新的调控蛋白NicR2与DNA的结合方式,发现NicR2虽然包含helix-turn-helix (HTH) motif,其结合DNA的方式却与β-片型调控蛋白类似,提出了一种新的HTH型调控蛋白结合DNA的模型,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发表在Molecular Microbiology (Wang LJ et al., 2014, 91:1252–1269) 上;在基础上,课题组成功解析了该代谢途径中重要的酶—马来酸异构酶Pp-Iso的结构,揭示了底物马来酸被马来酸异构酶完全包裹在内部,而不像通常底物处在酶分子表面的沟或口袋里,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马来酸异构酶的两个loop,像开关一样一张一合,控制底物的进入与产物的释放,利用这种特殊的方式,马来酸异构酶催化马来酸双键的顺反异构,并防止副反应的发生,该结果为异构酶的底物结合和催化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论文发表在Molecular Microbiology (Chen DD et al., 2013, 87:1237–1244) 上;成功解析了N-甲酰马来酰胺酸脱甲酰基酶Nfo与马来酰胺酸脱氨基酶Ami的晶体结构,通过酶活性动力学检测、计算机分子对接模拟、量子化学计算,揭示了Nfo与Ami虽然同为酰胺水解酶,却有着针对各自底物量身定制的活性位点结构,从而不能互相交换酰胺底物进行交叉水解反应的特殊巧妙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也发表在Molecular Microbiology (Wu G. et al., 2014, 91:1009–1021)上。

相关报告
  • 《南海礁栖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药用天然产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7-03
    • 礁栖海藻是珊瑚礁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藻共附生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依存,通过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构建化学防御体系,帮助宿主海藻抵抗捕食者和致病微生物,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平衡。这些微生物代谢产物往往结构新颖、活性独特,是新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宝贵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刘永宏学科组长期从事海洋微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研究,学科组周雪峰研究员对我国南海永兴岛附近低潮带珊瑚礁来源的腔节藻进行了多年的共附生微生物代谢产物研究,近期在新颖天然产物和药物先导物发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学科组通过抗菌、杀虫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合LC-MS化学排重策略,从腔节藻共附生真菌中筛选出4株代谢产物丰富、具有潜在化学防御功能的活性菌株。对其中赭曲霉Jcma1F17进行优化发酵,在先前发现罕见的硝基苯酯倍半萜化合物基础上(MedChemComm 2014, 5, 701),进一步挖掘获得6个硝基苯酯倍半萜,并发现其具有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和NF-κB抑制活性(J. Nat. Prod. 2018, 81, 92)[1]。该类化合物发表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杨震教授团队对其进行了化学全合成(Org. Lett. 2018, 20, 4298)。学科组通过微生物发酵大量制备硝基苯酯倍半萜,并与南方医科大学合作进行深入的抗炎免疫活性研究。通过体内外模型筛选发现其中NS4可显著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以及骨吸收功能,并阐明作用机制,揭示其在治疗骨质疏松和骨破坏疾病中的药用价值。成果于2020年6月3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药理学权威期刊《英国药理学杂志》(IF 7.73)(Brit. J. Pharmacol. doi:10.1111/bph.15179)[2]。 从旋孢腔菌SCSIO41401无海盐发酵物中分离发现多个新颖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其中含有罕见肟基的小树孢菌素J,可选择性抑制肾癌ACHN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J. Nat. Prod. 2018, 81, 1406)[3]。在含海盐培养基中,该菌新产生4个螺环γ内酰胺类化合物,筛选发现新化合物螺圆孢菌素X对多种甲型流感病毒具有显著抑制活性,包括对“达菲”耐药株H274Y(抑制率IC50 1.2 μM)。机制研究表明螺圆孢菌素X作用于病毒感染早期,作用靶标为不易产生耐药的RNA聚合酶PB2-cap结合域。论文在《天然产物杂志》发表后被评为当月“Most Read Articles”(J. Nat. Prod. 2018, 81, 2722)[4]。 在LC-MS导向下,从青霉菌SCSIO41402发酵物中快速定向分离获得两个骨架新颖的sorbicillinoid类化合物,其中sorbicillfuran B为自然界首例桔霉素骈合sorbicillinoid骨架,具有抑制HL-60细胞增殖活性。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有机与生物分子化学》(Org. Biomol. Chem. 2019, 17: 8721)[5]。Sorbicillfuran B被国际权威杂志《天然产物报告》Hot off the Press栏目选为“热点化合物”(Nat. Prod. Rep. 2019, 36, 1614)。 从拟盘多毛孢菌SCSIO41403中分离鉴定26个次生代谢产物,其中新化合物17个,包括具有COX-2抑制活性的二苯甲酮类新化合物(J. Antibiot. doi:10.1038/s41429-020-0308-3)[6]和7个烯炔对苯二酚类新化合物。活性筛选发现其中新颖的烯炔对苯二酚糖苷pestalotioquinoside C对肝X受体α具有较好的激活作用,在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类疾病中具有潜在药用价值。这类海藻微生物来源“稀缺”药源分子被《天然产物杂志》作为2020年4月刊的内页封面图片形式展示(J. Nat. Prod. 2020, 83,1258)[7]。 刘永宏学科组从礁栖腔节藻来源的4株共附生真菌中分离鉴定56个天然产物,其中新化合物29个,合作筛选发现多个具有抗肿瘤、抗流感、激活肝X受体α和抗炎免疫抑制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为研究礁栖海藻化学防御物质和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化学功能物质增加了新的维度,为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和海洋创新药物研发奠定基础。 本研究中腔节藻由学科组杨斌副研究员采集,共附生真菌由林秀萍副研究员分离鉴定,真菌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工作由硕士生王健娇(论文3-7)和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谭艳辉(论文1,2)在周雪峰研究员指导下完成,活性筛选和机制研究由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论文1,2,4,6,7)合作完成。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的资助。
  • 《微生物生理代谢研究组在微生物调控元件资源应用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4-06
    • 微生物无处不在,为了适应环境,微生物进化出了感知各种环境因子的遗传元件。其中,別构转录因子(allosteric transcription factor,aTF)集小分子效应物结合结构域与DNA结合结构域于一身,能够通过结合效应物触发别构效应进而精准地调控靶基因的转录,已经在合成生物学遗传电路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微生物生理代谢研究组基于多年来对原核生物aTF的认识,利用aTF特有的识别小分子的潜力,首次将其在体外作为全新的识别元件开发小分子检测方法,相关文章已于2017年发表于Chem Commun1并被遴选为back-cover。 近日,为了更好的利用aTF资源开发更便捷、廉价的小分子检测方法,微生物生理代谢研究组首次将aTF识别的小分子信号与等温链替换扩增反应(strand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SDA)实现偶联。从而将在核酸检测领域中广泛使用的SDA扩增方法拓展到小分子检测领域。该策略原理如图:使用Klenow聚合酶(Klenow fragment,KF)与aTF竞争结合引物末端,当不存在靶标小分子时,aTF的结合在空间上位阻了KF介导的SDA;当存在靶标小分子时,小分子使aTF从引物末端解离,从而KF得以启动多轮SDA反应,将小分子信号转换为扩增的G-四链体DNA信号。G-四链体既可以与荧光染料ThT结合,输出荧光信号;也可以与Heme形成DNAzyme,在H2O2介导下氧化ABTS2-,输出可视化颜色变化信号。利用以上策略,微生物生理代谢研究组成功实现了环境污染物对羟基苯甲酸和临床标志物尿酸的检测方法开发。相关文章于近日再次发表在Chem Commun2,并再次被遴选为back-cover。同时也申请了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