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强化十项措施保护三江源生态》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4-27
  • 2017年04月22日 19:36:44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人参与 评论 .
    西宁4月21日电 (记者 张添福)记者21日从青海省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了解到,2017年被确定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综合管理年,官方推出十项举措,以加快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进度为主线,凝聚各方形成合力,促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管理工作上台阶,确保完成9亿元的项目投资和相应的建设任务。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表示,项目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理顺项目实施管理体制,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指导作用,着力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全面推进三江源二期工程建设实施步伐。
      李晓南表示,要根据三江源《二期规划》总体要求,深入开展前期工作,做好三年项目储备工作,合力安排年度工程建设。同时,规范项目资金,发挥各级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检查职责,依据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合同加大资金支付力度,强化档案管理,抓好二期工程项目档案的检查、验收和整改工作,充分利用三江源工程档案信息系统平台,开展二期工程各年度项目档案信息录入工作。
    图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民众着节日盛装,播撒草籽,呼吁大众保护三江源生态。(资料图) 胡贵龙 摄   “要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李晓南说,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际性生态环保组织和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努力攻克生态保护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难题,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李晓南强调,要紧密联系工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作实际,特别是加大对新任干部和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高能力素质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搞好专项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同时,紧密结合农牧区和农牧民的特点,更系统持续加大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培训渠道,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本领和能力。
      据悉,为全面总结三江源《二期规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规划中尚未实施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制定改进工作的政策措施,三江源二期工程规划中期评估已经正式启动。李晓南说,要充分认识开展中期评估的重要意义,全面总结三江源二期工程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建的目的。
      李晓南说,要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加强三江源系统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工作团队和管理团队;并加大调研工作力度,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意见建议,使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同时,继续加强与宣传部门的沟通和衔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宣传媒介,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及时发声,同时,要把搜集信息的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敏锐捕捉和及时反映工程建设动态,交流工作情况,推广典型经验,促进工作落实。
      据悉,2016年,三江源二期工程完成年度投资10.7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完)
    .

相关报告
  • 《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美丽中国生态之窗》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7-12
    • 江源七月,江河奔流,牛羊欢唱;七月江源,天空碧蓝,水草丰美。 人在画中游,画在心中留。此时,正值高原上最美的季节。行走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天蓝地阔,成群的藏野驴时映于湖光粼粼之间。 “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形成“一园三区”格局,为我国全新体制的国家公园探路。建设运行一年来,体制机制创新效果明显。 “这意味着三江源地区将再次打破原有生态保护模式,在无任何成熟经验可供参照的情况下,探索建立更科学、有效的全新生态保护体制。”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说。 破除藩篱,创新体制— —重构区域生态“版图” 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关键在于“体制”二字,需瞄准“痛点”,打通“梗阻”,突破“藩篱”“动真格”,最终将国家顶层设计与中国特色、当地实际相结合,建立全新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 时间追溯到2016年 4月13日,这天,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试点整合了园区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编制、职能及执法力量,建立覆盖省、州、县、乡的4级统筹式“大部制”生态保护机构。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体制试点正式启动实施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园区就整合了所涉4 县国土、环保、农牧等部门编制、职能及执法力量,建立覆盖省、州、县、乡的4 级垂直统筹式生态保护机构,并在各村成立了牧民生态管护队。 这是一项开创性事业,这是我国首次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路。 “自从改革综合执法以后,打破了执法监管的碎片化,克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弊端,探索实现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不仅节约了资源还提高了效率。”玛多县扎陵湖自然保护区派出所所长王迎新说。 黄河源园区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局局长曲洋才让告诉记者,玛多县将原有的国土、环保、水利以及森林公安等部门一并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内,统一下设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从而改变“九龙治水”,实现黄河源园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的目标任务。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打破过去‘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的生态保护局面,建立更科学、有效的全新生态保护体制。”李晓南说,过去一年,园区通过尝试精简、整合原有生态相关部门建立“大部制”管理机构,开始统一行使生态保护职能。一年来,该试点将园区划分为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 个分园区,分别组建保护力量依照各分园区生态系统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保护。与此同时,各分园区又进一步细化为大小不等的网格,“一格一策”实施精准生态治理、利用,过去“一刀切”式的生态保护模式正逐步改变。 巧借优势,联动共赢——打造绿色文明“样本” 三江源建国家公园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对于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青海而言,最大的资源优势就是生态,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就是量体裁衣,突出优势。2016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完成的投资项目含封沙育草、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林木种苗基地建设、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今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建设力争投资10亿元,主要包括黑土滩治理、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草原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沙漠化防治,以及人工增雨、生态监测、科研推广、科技培训等项目。 体制试点实施一年间,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创新举措不止于此。今年3月,玉树藏族自治州成立三江源生态法庭,以民事、刑事、行政“三审合一”的审判模式,依法审理各类生态案件。一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还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计划逐步将我国航天相关技术应用于生态气候监测、公园日常巡护等领域。同时积极与国外科研机构、世界著名国家公园对接,筹措组建高层次、跨区域的咨询专家组,为今后建立友好公园关系打下基础。 “通过这些举措,青海正努力将三江源打造为我国绿色文明的‘样本’。”李晓南说,截至目前,公园各项生态体制改革工作已得到有效推进落实,将于今年年内完成主要试点改革任务,步入国家公园发展阶段,力争于2020年前后建成。 从“用”到“治”再到“护”,青海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其实已走过10年的时间。 10年间完成投资85.39亿元,三江源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提升,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千湖之县的玛多过去萎缩干涸的湖泊开始恢复,湖泊数量从2004年的1800多个,恢复至5000多个,湖水面积持续扩大,渔业资源量逐年回升,鸟类数量大幅增加。三江源地区实施黑土滩治理,边缘一度退化的草原奋力生长,日渐密集。野生动物、甚至明星级动物随处可见,三江源核心区杂多县城曾上演过真实版的“熊出没”。 一切靶向准确的生态环保措施,一切纵横密布的生态环保工程,放眼望去,一个令人神往、仙境般的旖旎三江源美景正以崭新面貌屹立在青藏高原之上。 护家园,草木皆情——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2岁的牧民乐尕是杂多县昂赛乡热青村的一普通牧民,戴上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红色袖章,转身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去年6 月份,他每天的任务是徒步走入山林,守护家乡的这一片生态环境,每个月还能按时领取1800元薪酬。“我家乡的草原成了国家公园,我也从‘草原的人’变成‘国家的人’,这是件让人自豪的事!”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生态保护,其效果正逐步显现。公园试点成立以来,越来越多的牧民加入了生态保护队伍。”据了解,去年以来,我省结合精准脱贫,健全完善生态管护机制,在原有2554个林地、湿地单一生态管护岗位基础上,制定了园区综合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按照精准脱贫的原则,先从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入手,新设生态管护公益岗位7421名,目前共有9975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按月发放报酬,年终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青海长远发展的最大优势、惟一抉择。这是青海孕育希望的发展路径,这是全省各族群众换来和谐幸福的致富路径。 试点中,我省注重在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试点政策制定上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相结合,与牧民群众充分参与、增收致富、转岗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充分调动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稳定草原承包经营基本经济制度,园区牧民草原承包经营权不变,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尝试将草场承包经营逐步转向特许经营。 同时,继续科学有效地推动生态移民,鼓励老人和小孩向城镇集中,实现逐步减轻草场压力的目标,达到转岗、转业、转产的目的;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使他们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长效收益;鼓励支持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家庭宾馆、牧家乐、民族文化演艺、交通保障、餐饮服务等经营项目,促进增收致富,发展第三产业。 一边要保护野生动物,一边要维护群众利益。为了探索出一条“双赢”之路,杂多县以年都村为试点,政府部门尝试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各出资一半合作设立“人兽冲突保险基金”,为咬死牲畜的“肇事”野生动物“埋单”,补偿牧民损失。到目前为止,已登记人兽冲突伤害事件17起,计划今年6 月份进行集中处置,并在处置后的一周内兑现损失补偿。
  • 《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取得成效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0-13
    • 2017-10-12 10:01:17 来源: 新华网 编辑:王雅茹 责编:陈晨   新华网讯: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不断优化、突破既有模式、体制,这一地区生态保护建设进程持续加快,植被覆盖率、水源供给量逐年提高,野生动物种群迅速恢复,社会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保护格局初具雏形。   多措筑牢生态屏障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安全屏障,上世纪70年代起,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这一地区生态加速退化。在青海省果洛、玉树藏族自治州,草原上裸露的黑土滩不断扩张,不少河湖一度干涸。因水源涵养能力下降,三江源地区每年外送1亿多吨泥沙,下游各省一度水患频仍。   2005年,我国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在草原植被恢复、沙漠化治理等生态修复领域投入资金183.5亿元,初步遏制了这一地区的生态退化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先行的青海省进一步自我加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取消对三江源地区的GDP绩效考核,将全省近三分之一的国土纳入工业禁止开发区域,对发生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地区和单位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去年6月,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地区启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一地区将各类自然保护地和相关部门的职能、人员进行功能重组,成立“大部制”垂直统筹管理机构,彻底解决了昔日条块分割、“九龙治水”等问题,生态管护效率大幅提升。   增草增水成效显著   “通过不断优化、突破既有模式、体制,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建设进程持续加快,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说。   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的2004年相对比,三江源地区各类草地平均覆盖度增加11.6%,牧草产草量每亩增加29.66千克,荒漠化面积减少近500平方公里;湿地增长近5成,现有面积超过800万公顷,位列全国第一。   李晓南介绍,因植被、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目前三江源地区每年可向下游多输送近60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年输出量超过600亿立方米,水质长期达到优良标准。   近期,记者来到昔日生态退化较为严重、位于黄河源头的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看到不少一度“斑秃”的黑土滩再度披上绿衣,远处的湖泊群宛若点缀在草原上的蓝宝石,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千湖美景”重现眼前。   “草高了,河水大了,野生动物也都回来了。”玛多县扎陵湖乡牧民曲加说,如今在扎陵湖畔,随处可见的斑头雁、赤麻鸭、藏野驴等野生动物追逐嬉戏、自由觅食、怡然自得。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加速草场植被恢复进程,2005年至今三江源地区超过70万个牧户主动减少了牲畜养殖数量,步入集约化经营的畜牧业发展新路。与此同时,一些牧民彻底放下牧鞭,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端起“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   牧民才多家住果洛州久治县索呼日麻乡,前年他开起了“牧家乐”,为过路游客提供食宿,年均收入超过3万元。“春天一到,挂外省牌照的汽车就络绎不绝,游客都是冲着冰川、雪山、湖泊和野生动物来的。”才多说。   一些牧民以生态保护为主业。29岁的卓玛加是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多秀村的牧民,去年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聘用的生态管护员后,他肩负起园区日常巡护、辅助监督执法、生态监测等职责,完成绩效考核后每月可获得1800元收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越来越多人已慢慢明白这一道理并付诸行动。”卓玛加说。如今行车于三江源地区,国道两旁随处可见牧民背着编织袋捡拾垃圾。不少外地志愿者也利用假期投身当地生态环保,为保护三江源的绿水青山“添砖加瓦”。(记者 马千里 李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