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量子模拟取得新进展:揭示格点规范理论的热化动力学与量子临界性之间关系》

  • 来源专题:量子信息科技
  • 编译者: 于杰平
  • 发布时间:2023-10-1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等与清华大学翟荟、兰州大学么志远等合作,使用自主开发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研究了格点规范场理论中的非平衡态热化过程与量子临界性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具备规范对称性的多体系统处于量子相变临界区域时易于热化到平衡态的规律。这项研究成果2023年8月1日以“编辑推荐”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1.050401

相关报告
  • 《中国“天元”量子模拟器率先取得量子计算第二阶段重要进展》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8-2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陈宇翱、姚星灿、邓友金等成功构建了求解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天元”,以超越经典计算机的模拟能力首次验证了该体系中的反铁磁相变,朝着获得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低温相图、理解量子磁性在高温超导机理中的作用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7月10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Nature)上。 由于较高科学价值和潜在的经济效益,以高温超导为代表的强关联量子材料将推动未来科技的发展。然而,这些新型量子材料背后的物理机制尚不明确,难以实现有效可控的规模化制备和应用。费米子哈伯德模型是晶格中电子运动规律的最简化模型,被认为是可能描述高温超导材料的代表性模型之一,但研究面临着挑战:一方面,该模型在二维和三维下没有严格解析解;另一方面,计算复杂度非常高,即使是超级计算机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数值模拟。 量子计算为求解若干经典计算机难以胜任的计算难题提供了全新方案。国际学术界为量子计算的发展设定了三个阶段。一是对特定问题的计算能力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随着美国谷歌公司“悬铃木”以及中国科大“九章”系列、“祖冲之号”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的实现,这一阶段的目标已达到。二是实现专用量子模拟机以求解诸如费米子哈伯德模型这一类重要科学问题,这是当前的主要研究目标。三是在量子纠错的辅助下实现通用容错量子计算机。值得注意的是,理论研究表明,即使采用通用量子计算机也难以准确求解费米子哈伯德模型。因此,构建可以求解该模型的量子模拟机,不仅是探究高温超导机理的有效途径,而且是量子计算研究的重大突破。 对于整个设想中的费米子哈伯德模型低温相图,理论上仅能够明确无掺杂(即每个格点填充一个电子,又称半满)条件下系统的低温状态是反铁磁态。然而,由于系统的复杂性,不仅反铁磁态从未得以实验验证,而且掺杂条件下的系统状态已无法通过经典超级计算机进行准确数值模拟。因此,构建量子模拟器验证包括掺杂条件下的反铁磁相变,是实现能够求解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专用量子模拟机的第一步,也是获得该模型低温相图的重要基础。 光晶格中的超冷原子具有系统纯净、原子间相互作用强度、隧穿速率及掺杂浓度可精确调控等优势,是最有希望构建专用量子模拟机以求解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体系之一。为了验证反铁磁相变,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必须满足两个关键条件:首先,需要建立空间强度分布均匀的光晶格系统,确保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参数在大尺度上保持一致;其次,系统温度必须显著低于奈尔温度(即反铁磁相变温度),这样反铁磁相才可能出现。然而,以往实验中光晶格强度的非均匀性和费米原子制冷存在的困难,使得上述两个关键条件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反铁磁相变一直无法实现。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该团队在前期实现盒型光势阱中的均匀费米超流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盒型光势阱的强度噪声,并结合机器学习优化技术实现了最低温度的均匀费米简并气体制备,满足了实现反铁磁相变所需要的低温。进一步,该团队创造性地将盒型光势阱和平顶光晶格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空间均匀的费米子哈伯德体系的绝热制备。该体系包含大约80万个格点,比目前主流实验的几十个格点规模提高了约4个数量级,且体系具有一致的哈密顿量参数,温度显著低于奈尔温度。在此基础上,该团队通过精确调控相互作用强度、温度和掺杂浓度,直接观察到反铁磁相变的确凿证据——自旋结构因子在相变点附近呈现幂律的临界发散现象,从而首次验证了费米子哈伯德模型包括掺杂条件下的反铁磁相变。 该工作推进了科学家对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理解,为进一步求解该模型、获取其低温相图奠定了基础,首次展现了量子模拟在解决经典计算机无法胜任的重要科学问题上的巨大优势。《自然》杂志审稿人对这一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该工作“有望成为现代科技的里程碑和重大突破”,“标志着该领域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实验的杰作,是期待已久的成就”。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安徽省等的支持。
  • 《中国科大在量子点-谐振腔杂化系统的动力学驱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量子信息科技
    • 编译者:于杰平
    • 发布时间:2023-10-12
    •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半导体量子点-微波谐振腔杂化系统的动力学驱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郭国平教授和曹刚教授等人与马德里材料科学研究所西格蒙德·科勒(Sigmund Kohler)高级研究员以及本源量子计算有限公司合作,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了非色散耦合的受驱量子点-微波谐振腔杂化系统,发展并验证了一种可适用于不同耦合强度和多量子比特系统的响应理论方法。研究成果以“Probing Two Driven Double Quantum Dots Strongly Coupled to a Cavity”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6月9日出版的国际物理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pdf/10.1103/PhysRevLett.130.23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