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解读》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5-29
  • 一、背景和现状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伴随大数据的积聚、理论算法的革新、计算能力的提升及网络设施的演进,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快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带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经济转型、促进社会进步,成为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的热点,受到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美国、欧盟、日本、德国等纷纷制定应对战略和发展计划,力求在产业技术发展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夺取控制权。美国 2013 年启动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BRAIN)计划,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欧盟先后启动“蓝脑计划”和“人脑计划”,2016年公开发布了神经信息平台等6大平台,以促进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学的合作研究。2015年德国启动“智慧数据项目”,人工智能是其中的重点。日本2015 年发布“新机器人战略”,2016 年制定高级综合智能平台计划(AIP),2017年制定了人工智能产业化路线图。国际互联网巨头谷歌、微软、 IBM、 Facebook、亚马逊等也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

    目前,世界人工智能及其产业发展处于初始起步和加速突破的关键阶段,我国发展水平基本与世界同步。紧紧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弯道超车,成为我国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效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2017年12月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从推动产业发展角度出发,对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进行了细化。这些都为我省人工智能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江苏人工智能产业在国内有了一席之地、处于领先行列,产业技术创新活跃,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快速发展,在南京、苏州、常州等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等部分领域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已迅速渗透到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典型应用场景;数百家企业涉足智能机器人及相关硬件、智能传感器及芯片、智能软件及算法、人工智能平台、人工智能系统等。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还很小,也缺少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高端产品少,领军人才缺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发展的起步阶段,跟上历史潮流、引领发展方向,事关我省能否迈上产业中高端,事关我省能否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我们必须有所作为、奋力而为。同时,把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工信部《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结合实际在江苏落地,也是我们重要的工作任务。基于这些考虑,省经信委在广泛调研,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江苏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目的是从江苏产业实际出发,构建应用牵引、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建立完善人工智能产品、技术和应用协同发展机制,加快培育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助力高质量发展,为“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坚强支撑和强大动力。

    二、目标和任务

    《实施意见》结合江苏实际和产业发展前景,提出到2020年,使江苏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和总体竞争力处于国内第一方阵,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区和应用示范的先行区。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产业规模。产业的影响力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来表现,提升江苏人工智能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亟需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壮大规模,在必要量的基础上追求质的提高。二是产业技术。掌握核心技术是具有较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人工智能具有技术密集度高、技术迭代快、技术辐射范围广等特点,只有掌握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占据产业链的有利地位,避免“高端产业、低端环节”。三是产业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有效的行业资源训练库等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影响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在行业中的应用,急需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和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四是产业集聚。集聚发展能有效地聚集各种资源,降低发展成本,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加强省级层面的总体筹划,引导各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因此,《实施意见》提出了产业规模、产业技术、产业支撑和产业集聚的具体目标。

    人工智能产业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业链也是纵横交错,但按照产业特征归纳起来,不外乎软件、硬件、支撑平台和服务型企业4个方面,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发展任务,通过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软件产业提档升级、提升核心硬件水平、培育集成应用商,共同打造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针对缺少有效的行业资源训练库等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提出了平台建设的具体任务;为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推动江苏软件产业提档升级,提出了人工智能相关软件的发展重点;为突破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培育优势产业,提出了人工智能相关硬件的发展重点;为培育人工智能集成应用商,发挥服务型企业在推动技术资源整合、商业模式设计、产品集成应用等方面的作用,明确了支持服务型企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三、措施和保障。

    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离不开5G、物联网、北斗导航、IPv6等先进信息基础设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没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是提高产业国内外地位和话语权的现实表现。掌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体现。人才是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资源,需要通过营造引才、培才和用才的良好生态为产业发展构建人才支撑。应用牵引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才能使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集聚发展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降本增效的必由之路,需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整体统筹。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有重要基础,有必要梳理已有的支持政策,提前做好法律、法规与政策的顶层设计。因此,《实施意见》从夯实发展基础、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应用牵引、强化人才支撑、注重集聚发展、营造发展环境等7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措施。

    同时,为保障《实施意见》的落实,还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借用外脑资源等3方面研究提出了具体措施。

  • 原文来源:http://jssjxw.jiangsu.gov.cn/art/2018/5/29/art_6278_765240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发布》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5-28
    • 5月24日,《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中英文版)在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报告》从全球形势、创新环境、科研突破、经济发展、社会应用、人才支撑、区域格局等视角,对过去一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总体情况进行了回顾,力图客观反映《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启动实施以来的落实推进情况,揭示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报告》由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国内外十余家机构编写。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大学参与了报告的编写,报告得到了爱思唯尔(Elsevier)公司、北京国知预警专利咨询公司、艾瑞咨询集团、乌镇智库等机构的数据支持。 报告分析发现,2018年以来,人工智能(AI)对科技、产业和社会变革的巨大潜力得到全球更加广泛认同,各国人工智能战略布局进一步升级,人工智能正在从少数大国关注走向全球布局的新格局。2018年,有12个国家地区陆续发布或加强了其国家级人工智能战略计划,另有11个国家正在筹备制定其人工智能国家战略。 《报告》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中国、英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表现突出,其它国家也各有特点。美国人工智能论文引文影响力(FWCI)、PCT专利数量、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等指标都居全球第一,整体实力领跑全球。中国人工智能论文发文量居全球最高,企业数量、融资规模居全球第二,但引文影响力指标(FWCI)相对落后。英国人工智能论文发文量、总被引次数、企业数量、融资规模等指标排名第三,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也具相当实力。以色列虽然论文和企业数量不多,但论文引文影响力指标(FWCI)以及产学研合作指标突出。日、韩两国在专利申请方面也体现了一定优势。 据报告分析,2013-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文献产出共30.5万篇,其中,中国发表7.4万篇,美国发表5.2万篇。中美两国之间人工智能科研论文合作规模最大,是全球人工智能合作网络的中心,中美两国合作深刻影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 《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化落地加快推进,正在为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社会服务领域应用场景丰富,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落地加速迭代提供了条件。同时,《报告》也指出了当前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人工智能引文影响力等体现科研质量的指标方面还较落后,另外,但在共性技术平台、芯片处理器等企业数量较少,基础层领域发展相对薄弱。 报告认为,人工智能正在由学术界驱动转向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驱动,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然而,从数据上看,中国人工智能校企合作论文比例与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工智能学术研究仍以高校为主,与企业的结合程度较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企业在科研项目中的参与程度较低,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开展的人工智能科研活动仍有待加强。 中国正加快人工智能发展步伐,自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以来,全国已有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布了26项人工智能专项政策,并提出了各自的发展定位与目标。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推进,全国30多所高校成立了AI学院,75所高校自主设置了89个人工智能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人工智能进入高中新课标,第一本高中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出版。人工智能企业通过与研究型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院、研究中心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成长,多层次AI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
  • 《安徽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7-03
    • 安徽省政府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培、副主任万士其解读了最新出台的《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以下简称《规划》),预计到2030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集聚区。 基础优势: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占全国近10%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在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具有竞争优势的省份,安徽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语音及语言处理、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集聚了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数百家上下游相关企业,初步构建了从基础设施、技术、产品到应用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 2017年,安徽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接近70亿元,同比增长46.3%,在全国占比约为9.8%。 “当前我省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五大主要特点,分别是:核心技术优势明显,科研实力较为雄厚,重点领域应用广阔,区域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基础保障比较有力。”张天培表示,安徽已经初步形成以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汽车、家电、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最重要的三大领域,而这恰恰都是安徽的优势产业,2017年3个产业的产值已经突破6000亿元。同时,在安徽农业、教育、医疗、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人工智能也具有广阔应用空间。 发展目标:2030年成为全国重要先行区 《规划》系统梳理了安徽产业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提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总体要求、近中远期目标和产业布局。 到2020年,安徽省将在产品智能、工业智能和服务智能等重点领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集聚一批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人工智能平台、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特色应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到2025年,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的中期目标。而到2030年,安徽省将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先行区和战略高地,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的远期目标。 产业布局:“合芜马”带头打造产业集群 《规划》提出,安徽省将构建“一核、两地、多点”的产业布局,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做强“一核”。以中国(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核心区,对人工智能全产业链进行布局,重点开展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算法开发、智能语音技术及产品开发应用、智能传感器和传感网研发等的行业应用,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立足“两地”。依托芜湖和马鞍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打造智能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面向“多点”。发挥宿州、淮南、蚌埠等地云计算、大数据发展优势,打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基础器件、智慧农业、智能家电、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等产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大范围应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