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研究员》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2-04
  • 于非,1969年4月出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入选者,山东省泰山学者。主要从事海洋调查与区域海洋学研究工作。近年来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黄海暖流三维结构与黄海冷水团的形成维持机制、北黄海冷水团锋面日变化特征研究、黑潮与东海水交换、太平洋环流与气候变化等方向开展研究工作。承担多项重大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等。根据承担的观测及研究项目,在黄东海海域共布放海床基潜标观测系统24座,在西北太平洋布放深海潜标6座,对黄海暖流的三维机构、黄海冷水团形成机制、西太平洋次表层环流结构等科学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曾经承担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环境调查与研究”专项获得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特等奖。邮箱:yuf@qdio.ac.cn。

  • 原文来源:http://yjsb.qdio.ac.cn/tutor_detail.asp?AutoID=1804
相关报告
  • 《袁东亮研究员》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2-04
    • 袁东亮,男,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关人才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洋环流与气候动力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洋环流和海气耦合动力学,印尼贯穿流动力学,大洋环流动力学及其热输运过程与通量,边缘海与陆架环流动力学及其物质输运过程与通量,非线性动力系统研究,大规模数值模拟与四维同化,卫星海洋学,等等。研究成果包括发现了赤道罗斯贝波在西边界的非线性反射过程与机制;提出了热带印度洋偶极子通过印尼贯穿流影响太平洋暖池热力充放和ENSO演变中的“海洋通道”机制;揭示了印度洋偶极子的赤道波滞后负反馈机制,等等。发现了全球热带大洋的非Sverdrup环流结构,指出其可能是由环流非线性过程驱动的;发现了全球大洋中最长、最强的赤道外次表层潜流,命名之为太平洋北赤道次表层流(NESC),位于太平洋北赤道逆流之下,向西流动,并进入印尼贯穿流,是中、东赤道太平洋水团进入印尼海以及印度洋的唯一通道,是赤道环流和全球海洋大输送带的重要补充。发现了我国闽浙沿岸的跨陆架穿刺锋面现象、南海深层“三明治”环流结构、吕宋海峡黑潮的季节内变异特征和非线性迟滞动力机制等边缘海现象和过程,揭示了黑潮与中国近海水交换的三个主要通道:跨陆架环流、穿刺锋面和吕宋海峡交换。邮箱:dyuan@qdio.ca.cn。
  • 《Shang-Ping Xie研究员》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2-05
    • Shang-Ping Xie(谢尚平),1963年8月出生于浙江衢州,现为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研教授,主要从事海洋、气象及气候学研究,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专家。2002年,谢尚平荣获日本气象学会最高学术奖,成为该奖设立49年历史上第一位非日裔获奖者;2012年,受聘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世界顶尖研究机构之一的Scripps海洋研究所,成为第一任 “Roger Revelle” 讲席教授;2013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创新特别基金;2014年入选SCI高引用科学家,引用次数进入地球科学世界百强;2016年7月入选美国地球物理联盟(AGU)会士;9月,获得美国气象学斯维尔德鲁普金质奖章(Sverdrup Gold Medal),成为该奖项自设立以来第40位获得者,也是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科学家,同时谢教授也入选美国气象学会会士。Email: sxie@ucsd.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