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断层几何形状影响地震摩擦行为》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 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12-17
  • 了解控制断层滑动稳定性的因素是断层力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最近的研究强调了断层几何形状和粗糙度对断层滑动行为的重要性,并且新出现的证据表明,断层网络的大规模复杂性在断层破裂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考虑到在标准数值地震爆发模型中包含大规模断层复杂性的困难,对这种几何复杂性的影响的研究有限。

    美国布朗大学的Victor C. Tsai研究团队通过探索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断层网络几何形状与地表蠕变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断层蠕变的新见解。分析显示,具有蠕变行为的断层组在其网络几何结构上呈现出较小的错位。将滑移行为分类为“闭锁”或“蠕变”,观测数据揭示,蠕变区的地表断层轨迹较为简单,而闭锁区的则趋于复杂。研究指出,复杂的断层网络几何结构导致了几何闭锁,从而促进了以地震为特征的粘滑行为;而简单的几何形状则有利于平滑的断层蠕变。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上仅基于断层摩擦来解释断层蠕变物理起源的假设,并展示了一个新的框架的潜力,在这个框架中,大规模地震的摩擦行为是由断层网络的几何因素与流变屈服特性共同决定的。

    研究表明,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地震行为,除了考虑速度相关的摩擦特性外,还需要重视断层几何结构复杂性和材料响应特性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1]。






    [1] Fault-network Geometry Influences Earthquake Frictional Behaviour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518-6
相关报告
  • 《PNAS:热液条件下高速摩擦实验模拟深部地震断层滑动》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5-07-03
    • 壳内大地震的孕育、发生及破裂传播均受控于水热条件下断层的摩擦滑动性质。自四十多年前基于室内实验的速率-状态摩擦定律建立以来,水热条件下的岩石摩擦实验揭示了断层摩擦稳定性参数随深度的变化,为认识地震成核机制和震源深度分布奠定了基础;相关实验数据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地震动力学模拟。然而,水热条件下的断层摩擦实验一直仅限于准静态条件下的低速率实验(通常是μm/s量级),对高温和高孔隙流体条件下断层加速滑动直至同震阶段(滑动速率达m/s量级)的力学性质研究仍是空白。这种现状制约了对真实断层带内温度和流体环境下地震物理过程的认识。 研究人员结合高温高压水热系统,对两种常见岩石——辉长岩(gabbro)和大理石(marble)进行了高速摩擦实验。实验在40–400°C环境温度、30?MPa孔隙水压力下,以1.5?m/s的滑动速率、累计滑移6m来模拟深部断层的同震滑动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高速滑动条件下,辉长岩和大理岩的稳态摩擦系数总体随背景温度升高(即模拟深部环境)呈下降趋势;滑动弱化距离(Dc)及破裂能随背景温度变化可能增加也可能降低,具体取决于岩性特征;减速滑动阶段的强度恢复幅度同样受到岩性及相应动态弱化机制的显著影响。微观结构分析揭示,在背景温度为40和400°C两种极端情况下,辉长岩断层的滑动面上均存在摩擦熔融现象,但高温下熔体总量更多,且存在大量微晶;大理岩滑动面上存在大量亚微米级颗粒,也存在近乎等径颗粒三联点接触等指示超塑性变形机制的结构特征。 研究对于定性地认识地震同震破裂力学过程在深度上的变化存在潜在应用,对于地震动态破裂或地震循环模拟中断层摩擦参数及其空间变化的设定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ied States of America》[1]。 [1] Seismic Fault Slip at Depths Simulated by High-Velocity Friction Experiments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 《PNAS:断层粗糙度控制着注入引起的地震活动性》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linana
    • 发布时间:2024-07-04
    • 与废水处理、地热能开发利用和二氧化碳存储等工业活动相关的流体诱发地震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各种长度的自然断层中,表面粗糙度普遍存在。尽管大量研究强调了断层几何在构造地震动力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断层粗糙度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流体诱发的地震活动性仍然难以捉摸。来自GFZ、挪威奥斯陆大学的学者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断层几何形状和应力非均质性对流体诱发断层滑动和相关地震活动特征的影响。 研究人员在含光滑或粗糙断层的富石英砂岩样品上进行流体注入实验,发现几何粗糙度减缓了注入引起的断层滑动,降低了宏观滑动速度和断层滑动弱化速率。应力非均质性和粗糙度控制着注入诱发的声发射(类似于天然地震)的震源分布、频率-震级特征和震源机制。作者强调了断层粗糙度和应力非均质性在调节从无震滑动到地震滑动过渡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当受到增加的流体压力时,导致在高应力周围局部发生大型诱发事件。与注入诱发的声发射均匀分布的光滑断层相反,粗糙断层上的滑动产生的声发射具有明显的非双偶源机制。研究发现,这些声发射集群发生在高应力尖端周围,这些地方的诱发局部滑移率较高,同时伴随着较低的古腾堡-里希特b值。流体注入首先通过缓慢的地震滑动重新激活断层斑块,只引起少量和小的地震事件,然后渐进的局部化最终导致大的诱发事件。 GFZ地质力学和科学钻探部门的负责人Marco Bohnhoff教授说:“这项研究对诱发地震有重要意义:这意味着当实时监测流体注入时,可以在更大的诱发事件发生之前识别这种局部过程,从而避免它们”,实现对失控事件的预测。这项研究是最近开始的一项研究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更好地预测地质储层诱发的地震,并最终预测大型灾难性自然地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