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橄榄石的强度测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9-29
  • 美国特拉华大学的Jessica Warren教授及其同事,测量了橄榄石的强度,解决了40年来的争论。该研究认为橄榄石的强度具有晶粒尺寸效应,橄榄石体积越小,强度越大,类似于材料科学中的很多金属和陶瓷。这一研究对于了解构造板块的强度至关重要,反过来有助于了解板块如何断裂和俯冲带的形成机制,以及在百万年尺度上板块如何移动,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

    测量橄榄石强度的难处在于实验室内难以模拟地球内部的高压条件,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机械纳米压痕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将特制的金刚石尖端压入到橄榄石晶体的内部来测量其响应,研究发现随着金刚石尖端增大,橄榄石晶体强度变弱。

    当地质学家重新审视断层的弯曲和变形时,在小长度尺度上,尺寸效应确实发挥作用,类似于橄榄石测试实验,但是当板块构造的长度尺度足够大时,这种尺寸效应就消失了,研究人员认为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温度和水。

  • 原文来源: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3/9/e1701338
相关报告
  • 《板块-地幔界面的氧化还原过程:来自地幔楔橄榄岩中还原碳包裹体的证据》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4-29
    • 来自俯冲板块的含碳酸盐流体在俯冲板块与上覆地幔楔的交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增加了地幔橄榄岩的表观氧逸度(fO2),从而产生多种形式的碳(如CO32-/HCO3-、CH4)。在板块—地幔相互作用过程中,碳从氧化的含碳酸盐流体转化为还原性碳相,这一过程促进了深部碳循环和与俯冲相关的金刚石形成。关于交代性碳质流体的演化及其产物金刚石和非生物甲烷形成的直接证据正逐渐显现。在大洋俯冲板块中,非生物成因碳氢化合物可通过蛇纹石化作用经由费托反应形成,或在低氧逸度条件下通过含铁碳酸盐与流体之间的反应生成。 北京大学李姝宁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仁旭教授、郑永飞院士研究了来自大别造山带中部的地幔型橄榄岩中的微尺度交代脉和三类还原性含碳流体包裹体(FIs),为揭示演化中的碳质流体的性质、成分和氧化状态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探索其在与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所观察到的还原性碳相包括CH4、石墨、纳米级金刚石、无定形碳及含亚甲基和亚甲基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本文旨在限定由板块-地幔相互作用引发的氧逸度(fO2)波动,这种波动使得地幔楔中能够发生烃类物质的非生物合成。 研究在毛屋地块选取两块橄榄岩样品(17MW20和17MW21)作为地幔楔交代产物,包含典型的交代矿物和交代脉。毛屋造山橄榄岩体位于大别山中段中温超高压变质带,是一个大型透镜体(50m×250m)。 矿物分带结果显示,所有脉体和高应变带(HHZ)中的石榴子石均富含镁铝榴石,其成分为Prp54~67、Alm21~25、Uv0~16、Grs0~10、Adr0~7、Sps1~2。根据Fe3+/ΣFe比值和稀土元素(REE)配分模式,将石榴子石划分为三种类型。高应变带橄榄辉石岩中三种类型石榴子石的Fe3+/ΣFe比值、Cr含量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的变化,与脉体样品中观察到的特征一致。在所有脉体中,Grt-I的Cr2O3含量为1.36–2.15 wt.%;Grt-II的Cr2O3含量最低,为0.13–1.00 wt.%;而Grt-III的Cr2O3含量最高,为3.51–4.48 wt.%。在HHZ中,石榴子石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但由于整体岩石的铬含量较高,其Cr2O3含量更高(4.69–5.44 wt.%)。具体而言,HHZ中Grt-I、Grt-II和Grt-III的Cr2O3含量分别为4.94–4.99 wt.%,4.69–4.84 wt.%和5.44 wt.%。HHZ中的石榴子石在形态和成分上均不同于低应变带(RHZ)中的石榴子石。HHZ的石榴子石多呈不规则形态,且核心区域具有较高的Fe3+/ΣFe比值;而RHZ中的石榴子石大多呈圆形,其核心区域Fe3+含量接近0。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玻安岩岩浆演化成因的方辉橄榄岩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0-22
    •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Lithos在线发表了海洋所大洋岩石圈与地幔动力学课题组关于玻安岩岩浆演化成因的方辉橄榄岩的最新成果,对理解方辉橄榄岩的岩石成因以及俯冲环境玻安岩岩浆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方辉橄榄岩内主要矿物为橄榄石和斜方辉石,前人认为方辉橄榄岩的岩石成因主要是地幔熔融残余和层状侵入体的堆晶。由于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也是现代俯冲环境和蛇绿岩带中玻安岩的主要斑晶组成,因此可以推测,堆晶的方辉橄榄岩很可能是玻安岩岩浆演化的直接产物。该研究以塞浦路斯Troodos蛇绿岩互层方辉橄榄岩(局部二辉橄榄岩)-纯橄岩堆晶岩与玻安岩为例,通过野外考察采样、岩相学、矿物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岩石学数值模拟以及相平衡分析,发现与方辉橄榄岩、纯橄岩堆晶中尖晶石平衡的熔体主量元素组成与Troodos玻安岩相似,计算的与方辉橄榄岩堆晶中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平衡熔体的微量元素组成模式与Troodos玻安岩一致,且玻安岩熔体演化的岩石学模拟显示了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的结晶顺序,这与方辉橄榄岩堆晶一致 ,证明了Troodos蛇绿岩中超镁铁质的互层方辉橄榄岩(局部二辉橄榄岩)-纯橄岩是玻安岩岩浆在开放岩浆房系统中分离结晶、伴随周期性母岩浆充注的产物。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在读博士生沈芳宇,通讯作者为牛耀龄教授。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联合基金、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和“111计划”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Shen, F.Y.*, Niu, Y.L.*, Chen, Y.H., Gao, Y.J., Wang, X.H., Duan, M., Shan, L., 2020. Origin of magmatic harzburgite as a result of boninite magma evolution - An illustration using layered harzburgite-dunite cumulate from the Troodos ophiolite complex. Lithos 376/377, 105764.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449372030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