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韩民国科研团队利用咖啡成分开发出新一代环保氢气生产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02
  • 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DGIST)能源科学与工程系的朴智英教授与庆北国立大学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系的车孝正教授联合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利用咖啡成分(单宁酸)生产环保氢气的新技术。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应用化学国际版》上。

    研究团队通过控制荧光染料的自组装和光学特性,利用单宁酸基金属多酚聚合物良好的纳米表面吸附特性,确定了光激发和电子转移机制。基于这些发现,他们构建了一个基于太阳能的生物氢生产系统,该系统利用带有氢化酶的细菌实现了氢气的生产。

    人工光合作用模拟了自然光合作用过程,利用阳光生产氢气等宝贵资源,作为一种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备受关注。朴教授团队开发出一种能够转移类似于自然界叶绿素的电子的超分子光催化剂,并通过应用基于单宁酸的金属多酚纳米涂层技术,提高了性能和耐久性。在可见光谱下,该催化剂每克每小时可生产约18.4毫摩尔氢气,性能是使用相同荧光粉在先前研究中观察到的5.6倍。

    研究团队进一步将新开发的超分子染料与能够转移电子的细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相结合,创建了一种生物复合系统。该系统利用阳光将抗坏血酸(维生素C)转化为氢气,并长期稳定运行,展示了持续生产氢气的能力。

    朴教授表示,这项研究揭示了有机染料和人工光合作用的具体机制,未来有望通过结合功能性微生物和新材料,对基于超分子化学的新系统进行后续研究。该研究由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和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资助。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05268.html
相关报告
  • 《大连化物所开发出新一代煤制油技术,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24
    • 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官网,5月14日,该所研究员丁云杰和朱何俊团队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煤制油技术—“炭载钴基浆态床合成气制油技术”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技术创新性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致同意通过鉴定。 目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以上。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制清洁燃料和化学品,对于缓解我国石油供应不足,实现石油化工原料替代、油品清洁化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丁云杰和朱何俊团队开发的“炭载钴基浆态床合成气制油技术”,研制出高性能钴基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活性、柴油馏分选择性和稳定性,解决了传统钴基催化剂产率不高、活性低、稳定性较差等技术问题,填补了国内钴基费托合成浆态床工业的技术空白。 新型钴基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活性、柴油馏分选择性和稳定性,以及具有极低的CO2选择性,可降低费托单元运行能耗、省去脱碳单元。此外,废催化剂经简易焚烧处理后可回收金属钴,可实现低固废甚至无固废的绿色环保目标。 采用“炭载钴基浆态床合成气制油技术”的新一代煤制油装置,现已实现达产达效,其成功运行将为后续大型商业化装置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 《美国研究团队开发出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2-11-24
    • 据药明康德公众号10月12日消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能将大型DNA片段添加到人类基因组中的简单工具,无需产生DNA双链断裂,也无需依靠细胞的DNA修复机制。该团队从大自然噬菌体和细菌中发现了一系列新型的大丝氨酸重组酶(LSRs),无需任何宿主细胞内蛋白的参与或指导RNA的引导,就可将超过7kb的DNA片段,以40-75%的效率,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且其平均分子量只有Cas9酶的一半,更容易递送进入细胞。LSRs的发现为基因组工程化研究,以及创新疗法的开发提供了一整套新工具。未来或将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种DNA整合平台,可将任何基因安全、高效地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一个独特的位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hemical biology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