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模型可成功预测珊瑚对未来海洋变暖率降低适应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4-20
  • 种群基因组调查显示 ,与气候相关的遗传变异在物种间广泛存在,但是否足以通过进化适应来保持种群持久性,这一点很少被量化。为了解珊瑚对未来海洋变暖步伐的快速性,研究人员测量了在预测的温暖适应场所的遗传变异,模拟了库克群岛拉罗汤加岛高纬度珊瑚群体的未来演化和持续性。在这个较冷的南方地区,与热耐受性相关的等位基因存在但频率低。拉罗汤加海洋变暖的预测模拟结果显示,在与二氧化碳排放计划RCP2.6和RCP4.5相一致轻度升温的情况下,耐热性的快速演变导致了种群持续性,在更严峻的气候下(RCP6.0和RCP8.5),适应并非迅速到足以防止灭绝(图1)。对于那些基于较少数量的确定耐热性和高的种群增长率的加性基因的模型来讲种群适应力更快(图2)。最后,通过耐热个体移植而加速的迁移(1-5%每年)加快了适应。这些结果表明,冷水珊瑚可以适应较温暖的海洋,但只能在国际排放控制导致的轻微情况下。将基因组数据纳入物种对气候变化反应的模型中是有前途的。

    研究人员将重点放在库克群岛拉罗汤加同一物种的高纬度地区,探究这个群体是否拥有先前研究中发现的相同温度适应性等位基因,从而为这个群体适应温度升高提供可能。接着使用耦合环境、进化和物种统计学模拟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生存或消亡。最后,测试了耐热基因型的迁移是否能增加种群持久性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结果是初步的,因为对系统的基因型-表型效应和种群动态的了解还不完善,但制定了一个总体框架,通过这个框架可以回答未来的进化速度问题,并显示这个物种的进化可以大大增加未来的生存。

  • 原文来源: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3/11/e1701413.full
相关报告
  • 《基因干预或可提高珊瑚对海洋变暖的抵抗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6-01
    • 2016年、2017年和2020年,严重的海洋热浪使大堡礁珊瑚大面积死亡,造成其后代减少近90%。较低的自然恢复能力以及适应速度,导致珊瑚无法跟上气候变化的步伐。即使采取了强有力的二氧化碳减排措施,水温仍将较长时间持续升高,并继续对珊瑚生存产生负面影响。人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珊瑚。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最近发布的《珊瑚礁恢复和适应计划概念可行性研究》(“Reef Restoration and Adaptation Program Concept Feasibility Study”)报告中提到,在建议进一步研究的43种干预措施中,基因组学方法(也被称为“辅助进化”)可以被用于了解和提高珊瑚的耐热性及抗白化能力。 选择性育种 珊瑚存在天然的多样性,能在白化中存活下来的部分原因是其基因对白化的敏感度和耐热性的支持。“辅助基因流动”有助于那些耐受性基因在海区间移动,加快易受影响种群的自然适应率。 研究表明,与双亲样本均来自较冷珊瑚礁的珊瑚相比,至少有一个亲本来自北方、自然温度较高的珊瑚在较高温度下存活的可能性提高了26倍。此外,如果在大规模的水产养殖设施中进行杂交繁殖和繁殖,那么会对耐受性较差的种群和珊瑚礁的健康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另一种提高珊瑚耐热性的技术是通过选择性繁殖不同物种的珊瑚品种进行杂交。实验发现,与现在和模拟的未来海洋条件下的纯种相比,杂交种的生长率、存活率和补充率相等或更高。 定向进化 微藻生活在珊瑚细胞内,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提供大部分营养。通过在实验室内的高温条件下培养微藻,将微藻的耐热性提高。经过4年,即大约120代的定向进化后,我们将热进化的微藻重新引入到珊瑚幼虫中,发现带有热进化藻类共生体的珊瑚幼虫比未改造的珊瑚幼虫具有更强的热耐受性。这项技术有利于保护珊瑚的多样性,因为热进化微藻可以与各种不同的珊瑚物种形成共生关系,在热环境中为珊瑚提供营养。 下一步研究计划 上述干预措施可能存在风险,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下一步研究将提供关键数据,以评估在大堡礁实施“辅助进化”的长期可行性,并更好地了解这些管理干预措施的两面性。 (刘雪雁 编译)
  • 《海洋变暖和镍富集影响造礁珊瑚生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6-05
    • 珊瑚及其共生藻(虫黄藻)对温度变暖的敏感性已受到科学界广泛关注,然而,仅少数研究认为,人为输入物(如金属污染物)已经对许多岸礁产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镍释放现象在现今的沿海生态系统中很常见。 本研究应用底栖室实验,将两种主要的造礁珊瑚—美丽轴孔珊瑚(Acropora muricata)和细枝鹿角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暴露于原位环境和中等镍浓度环境中1小时。同时,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了于中度镍浓度环境中慢性暴露8周和海洋变暖对美丽轴孔珊瑚的共同作用。原位试验表明,在环境温度(26℃)中,富镍环境刺激两种珊瑚27~47%钙化生长,而对光合作用无影响。相比之下,暴露于较高的镍浓度以及水族箱模拟的高温中,严重抑制了30%美丽轴孔珊瑚(A. muricata)的钙化生长。 本研究总结了慢性镍富集与全球变暖对珊瑚成年生活阶段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强调镍对两种主要造礁珊瑚钙化生长的双重作用:在环境温度下对珊瑚钙化生长有积极作用,但当水温升高时,则会抑制其生长。 解释镍刺激珊瑚钙化的假设之一是镍在尿素酶中起结构作用,可以参与钙化过程。然而,该假设还需要实验来证实。研究发现,我们的数据集表明温度和镍对珊瑚的负面协同作用,对于使得珊瑚的生长速率更低:镍会加剧海洋变暖对A. muricata生长的负面影响。 此项研究集中阐明了金属与海洋变暖的共同效应。然而采矿作业过程或径流中可能会同时释放多种金属。但截至目前,很少有研究关注金属间的相互作用,金属混合物可能会降低或增加其对珊瑚的毒性或生物利用度。因此,在慢性和中度镍输入以及海洋变暖的同时作用下,珊瑚增长率已下降37%,若加之珊瑚聚集区遭受诸如海洋酸化等其他与未来的变暖问题密切相关的威胁,珊瑚则可能会变得更加脆弱。 本研究重要结论: ? 镍可随周围水温变化促进或抑制珊瑚钙化生长。 ? 在环境温度(26℃)下,镍富集可增加两种测试珊瑚种的钙化速率。 ? 热海水和富镍环境使得美丽轴孔珊瑚的钙化生长率降低30%。 (刘雪雁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