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纳米所张珽团队EcoMat:基于分级纳米结构的高效、耐久的太阳能蒸发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0-14
  • 洁净水源短缺困扰着超过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也是引起传染病、贫穷等问题的根源。太阳能蒸汽发生器技术能在光照条件下直接产生洁净水源,为上述水源危机提供可靠的解决途径。近些年,研究人员通过提升太阳光吸收和光热转换效率、降低水的蒸发焓等手段,设计制造了一系列太阳能蒸发器以克服水蒸发过程中大量的能量消耗与弱的自然光输入之间的矛盾。然而,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依然需要在复杂的热管理与水的输运微妙平衡中去探寻。

    另一方面,盐水在快速蒸发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盐的结晶,这会显著限制蒸发器的光吸收效率降低净水效率。针对这一缺陷,表面疏水化与构建宏观水输运通道这两个策略被广泛应用于蒸发器设计以提升耐久性。但是,超疏水的表面无法消除盐结晶阻塞水输运通道的风险,同时较大尺寸的通道又会造成热的对流损失。同时具备高效净水能力和抗盐特性的太阳能蒸发器依然是充满挑战的课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张珽团队在前期基于功能化纳米通道的柔性水伏产电系统工作的基础上(Nat. Commun. 2022, 13:1043; Nano Energy. 2022, 99, 107356.),通过多次冻融方法成功构建了具有垂直微米通道和离子选择特性纳米通道分级结构的高效抗盐太阳能蒸发器。得益于表面修饰磺酸根和独特的分级微纳结构特性,伞状的蒸发器可以有效地减少热对流损失并降低水的蒸发焓。在一个标准太阳光条件下,蒸发器的净水速度和能量利用效率分别高达3.68 kg m-2 h-1和91.1%。更重要的是,通过水伏流动电势监测证明具有高表面电势的纳米通道内存在着交叠双电层,赋予纳米通道离子选择性。结合微米通道良好的水输运能力,蒸发器显示了出色的抗盐特性,可以在海水条件下长时间(>96 h)保持大于90%的工作效率。

    该工作协同利用通道尺寸效应和表面特性制备兼具高速净水能力和高抗盐能力的太阳能蒸发器,同时也为蒸发驱动的水伏产电器件提供了创新的构建思路和应用场景。上述成果近期以题为“A highly efficient and durable solar evaporator based on hierarchical ion-selective nanostructures”发表在EcoMat上(EcoMat. 2022,e12289.),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李连辉博士后为论文第一作者,张珽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eom2.12289

  • 原文来源:http://www.sinano.cas.cn/news/kyjz/202210/t20221011_6522988.html
相关报告
  • 《苏州纳米所蔺洪振团队等ACS Energy Letter:调控光热蒸发膜孔隙边界层效应提升太阳能水蒸发效率》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4-26
    •  太阳能驱动的界面水蒸发具有节能性、水处理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基于光热材料的界面蒸发器通常依靠其自身特殊的多孔结构且比表面积大,能够与水体紧密接触,充分利用太阳能,使其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对界面蒸发器采用亲水涂层或位点修饰的光热材料,也能调控水的分子状态,提升水蒸气产生与效率。然而,就特定的光热材料和体系而言,水蒸气扩散速率严重受到光热材料中孔隙的变化的影响,分布不均及孔径不一的孔隙结构与蒸发水分子之间形成强大粘滞力,这严重阻碍太阳能蒸发器的效率。为了应对上述挑战,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构建与制备各种结构化多孔光热材料。然而,设计的孔结构是随机的,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由于流体粘滞力的存在,流体会沿通道表面形成流速梯度,形成所谓的扩散边界层,产生边界层抑制效应,阻碍水蒸气扩散,降低蒸发效率。特别是,由于扭曲通道和不均匀孔径分布等因素引起的强大粘性力,随机交联孔隙中的边界层厚度显著增大。因此,亟需消除严重的边界层抑制效应是进一步提高太阳能蒸发器产水能力的有效途径及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蔺洪振团队联合江苏省农科院肖清波团队、成都大学陈瑜团队以及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电化学研究中心王健博士,从如何消除受限水蒸发边界层效应的角度,提出了低曲折度多孔蒸发器 (LTPE),以突破长期存在的蒸汽扩散限制。在该设计中,结合理论模拟,所构筑的多孔结构可以有效地消除长距离有序低曲折通道中的扩散边界层厚度,从而能够以低扩散阻力提高蒸发速率。因此,LTPE 的蒸汽扩散速度比传统材料快 260%,在 4.0 m s-1的流速及一个太阳光强度下,水分蒸发率达到创纪录的 16.8 Kg m-2 h-1。 此外,3D 结构径向互连通道还可以在任意太阳照射和对流下实现稳定快速的水蒸发,显著提升了室外废水处理能力。   相关工作以Improving Solar Vapor Generation by Eliminating the Boundary Layer Inhibition Effect of Evaporator Pores为题发表在ACS Energy Letter上。通讯作者为王健博士、陈瑜教授、蔺洪振研究员以及肖清波研究员。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
  • 《苏州纳米所张珽研究团队在基于可持续柔性水伏发电机的自供能可穿戴传感系统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08
    • 近十年来,随着智能柔性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监护、人机融合、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柔性电子技术 向 智能化、集成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尽管柔性电子器件在降低功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能源的供给和消耗依然是柔性电子发展最关键的限制因素,研究开发基于新型能源高效采集的自主式供电柔性传感器成为柔性智能电子的重要研究方向。 众所周知,地球表面 70 %以上都被天然水体覆盖,是含量最丰富的资源之一。无论地理位置或环境条件如何改变,天然水都可以通过吸收热能而自发地流 动和蒸发。通过纳米结构与水的流动、 波动、滴落和蒸发直接相互作用来发电的 能量转换效应,被称为水伏效应( hydrovoltaic effect ),这种效应 为 解决柔性传感系统 的 能源可持续供给提供 了新的思路 。然而,如何在变形条件下实现稳定发电和高输出功率,并实现 轻量化、柔性化可穿戴传感微系统 依然面临很多挑战。 针对上述挑战,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 的张珽研究 团队通过水源形态以及器件结构设计,制备了一种具有优秀的便携性、柔性和稳定性的水伏发电机,并作为柔性电子器件能源供给平台构建了柔性可穿戴自供能传感系统。 通过采用聚乙烯醇( PVA )将功能化碳纳米颗粒 (FCB) 绑定到三维海绵骨架 (3DS) 上,并进一步将得到的 PVA@FCB@3DS 薄膜与固体高吸水性水凝胶共组装,构建了 HPG 。基于构建的 PVA@FCB@3DS 薄膜上的具有交叠双电层( EDL )纳米通道, HPG 可以利用水的自发蒸发将周围的热量连续转换为电能,而无需任何外部能量供应,其 V oc 和 I sc 分别达到 0.658 V 和 63 μA 。此外,柔性 HPG 可以在较大范围的弯曲应变的状态下,保持稳定的产电性能。该便柔性携式水蒸发驱动的 HPG 突破了之前水伏发电机固定水槽的束缚,可以作为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柔性电源平台用于器件的能量供给,推动了水伏发电技术的器件形式和应用领域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