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近千年来西北太平洋地区风暴(台风)活动路径在相对温暖时期向北迁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2-24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珊瑚礁及其环境记录学科组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联合广东海洋大学、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SU)等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通过综合分析现代器测记录、由风暴(台风)活动形成的珊瑚石(风暴石)记录以及前人发表的代用指标记录等,揭示了过去千年西北太平洋地区风暴活动路径存在随着温度上升而向北迁移的规律;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未来风暴活动路径可能会进一步向高纬度区域迁移。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古海洋和古气候》)上。珊瑚礁及其环境记录学科组陶士臣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余克服和施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也是受风暴(台风)影响最为频繁的区域,全球每年超过1/3的风暴影响该区域。现代器测记录发现,在1951-2019年期间,风暴活动平均路径(纬度)与海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即随着海温升高,西北太平洋地区风暴活动路径逐渐向高纬度区域迁移(速度为每10年80 ± 11 千米)。西北太平洋地区在厄尔尼诺态时会有更多的风暴生成,而在拉尼娜态时会有更多的风暴影响我国南海海域。

    统计分析揭示,过去千年以来,西沙和黄岩岛海域的风暴石主要出现在相对寒冷的小冰期。这一特征进一步得到了西北太平洋地区风暴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的证实。在过去千年,西北太平洋地区风暴在相对温暖时期主要影响相对高纬度地区,而在相对寒冷时期,影响低纬度地区的频率显著增多。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风暴(台风)影响我国的浙江、上海、江苏、山东、东北甚至内陆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等相对高纬度区域。类似于今年七月份影响我国河南的强降雨事件的频率或许会进一步增多。因此,在这些相关区域开展大型的工程建设时,需要考虑未来强风暴影响频率增加等因素。

    本研究首次将风暴石顶面的珊瑚氧同位素应用于指示风暴活动发生的月份;并结合高精度的U-Th测年以及现代器测记录,进一步证实了风暴石是指示风暴活动的理想代用指标之一。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 42030502, 41302281, 42090041, 41776128)、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团队项目(No. GML2019ZD0206)、广东海洋大学(No. 230419102)、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No. SQ201209)和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和大洋地质实验室(No. MSGL15-09)资助。

    相关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1PA004367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112/t20211222_6325953.html
相关报告
  • 《天气扰动年际变化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和登陆的影响》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8-10-10
    • 本文研究了1958—2014年北太平洋西部6—11月天气扰动活动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通过EOF分析,得到了WNP扰动变化的两种主要涡动能模式,其特点分别是副热带WNP和菲律宾周围涡动能异常。这些模式解释了WNP天气扰动活动年际变化的很大一部分。两者都与低层气旋异常有关,但位置不同:第一种模式是在副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第二种模式是在南海上空。考虑ENSO对WNP上空天气扰动活动的影响,在消除ENSO的影响后,我们重复分析,该影响被简单地定义为线性回归到Ni09o3.4指数的分量,并得到类似的结果,表明主导模式及其相互关系。具有大循环的NSAS不存在SST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由气旋异常引起的纬向风的经向切变对维持正压转换主导模式至关重要。
  • 《西北太平洋上层海洋结构决定台风引起的叶绿素浓度响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6-30
    • 近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观测与模拟团队在国际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Upper ocean structure determines the contrasting typhoon-induced chlorophyll-a response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的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为我所硕士研究生蒋悦,通讯作者为王云涛研究员,合作者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田新亮教授、厦门大学柴扉教授和海洋二所的林生博士后、陈双玲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于建民。 论文利用2002年9月-2019年8月西北太平洋共记录的476个台风,对应12,259个台风数据点,结合卫星遥感的海表温度和叶绿素资料,获取了台风易发生区域的海洋环境特征和台风分布规律。 通过对台风特征、上层海洋结构特征的合成分析,文章进一步探究了影响海洋响应强度的因素。研究发现高强度、低移速的台风能够驱动更为显著的温度和叶绿素响应。此外,台风前的海洋环境在决定海洋响应中起主导作用。在台风前混合层深度较浅的地方,海表冷却通常较强。 上层叶绿素a的响应强度高度依赖于上层海洋结构和台风所带来的动力作用,即台风到达前上层海洋的混合层深度和台风所引起的混合深度。台风诱发的风应力旋度在海洋内部产生垂向混合和上升流,导致混合层加深。当台风驱动的混合突破了原有的混合层深度时,能够为上层海洋提供高营养水体,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叶绿素显著增加。 该研究运用统计方法,证实了不同台风引起海洋叶绿素差异的机制、定量评估了台风对上层海洋的影响特征,得出结论上层海洋垂向结构是决定海洋响应强度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可以利用台风特征和海洋环境特征预测海气相互作用的强度,并在全球范围探讨不同海域的海洋对台风的响应。 论文引用:Jiang, Y., Wang, Y., Tian, X., Lin, S., Chen, S., Yu, J., & Chai, F. (2023). Upper ocean structure determines the contrasting typhoon-induced chlorophyll-a response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0, e2023GL102930. https://doi.org/10.1029/2023GL102930.